慢性乙型肝炎的超声诊断
2010-05-03常青王大翠
常青 王大翠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在我国,约有10%~15%的人群感染HBV,如果以13%作为感染率来计算,13亿人口中,约有1.7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其中10%,即1700万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本研究对12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声像图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声像图的认识和对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2月来我院门诊或(和)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男105例,女15例,年龄17~57岁,平均38.5岁。临床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其中慢性轻度39例,慢性中度46例,慢性重度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9例(其中代偿期肝硬化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2例)。入选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大于6个月,病程半年~35年,无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证据,排除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他肝炎。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麦迪逊SA-8000CMT型,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仰卧位和侧位,常规扫查肝、胆、脾及腹腔。测量并记录肝右叶最大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等。均由同一位医师操作检查记录。
2 结果
轻度组仅3例表现为肝脏轻度增大,轻度组其余病例声像图无明显异常改变;肝硬化组肝脏回声明显不均匀9例,肝表面呈锯齿状8例,肝脏缩小9例,肝静脉不显示8例,胆囊壁呈“双层征”6例,门静脉内径>1.4cm9例,脾静脉内径≥0.8cm9例,脾脏厚度>4.5cm9例,腹水3例。中度组肝脏回声16例均匀,30例欠均匀,重度组肝脏回声4例欠均匀,22例明显不均匀;中度组肝脏表面42例光整,4例不平,重度组肝表面16例不平,10例呈锯齿状;中度组肝脏大小45例正常,1例稍大,重度组18例正常,8例缩小;中度组肝静脉显示39例清晰,7例欠清晰,重度组6例显示清晰,16例显示欠清晰,4例不显示;中度组胆囊壁46例正常,重度组胆囊壁21例正常,5例呈“双层征”;中度组门静脉内径≤1.2cm41例,1.3cm~1.4cm5例,重度组1.3cm~1.4cm14例,>1.4cm12例;中度组脾静脉内径正常46例,重度组脾静脉内径13例正常,≥0.8cm13例;中度组脾脏厚度43例正常,4.0cm~4.5cm3例,重度组脾脏厚度4.0cm~4.5cm7例,>4.5cm19例;中度组、重度组均无腹水。
图1 肝脏缩小,肝实质回声增粗,肝边缘呈锯齿状,胆囊壁呈“双层”征,肝前可见腹水
图2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肝边尚光整,门静脉内径1.4cm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早期肝硬化经过临床有效的干预治疗,部分病例可以发生逆转[3]。所以准确判断肝纤维化分期尤其是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对指导临床合理治疗及判断疗效有重要意义。目前,诊断肝纤维化分期仍以肝脏穿刺病理检查为金指标。由于肝组织的纤维化情况在肝内分布不均,肝组织穿刺所取的肝组织仅占全肝的百万分之一,不可避免地存在诊断性误差[4]。并且肝穿刺属于有创操作,费用高,一般病人难以接受,故在临床上普及开展肝组织活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多学者纷纷寻求既简便、无痛,又相对准确的方法确诊肝纤维化。应用超声观察肝脏形态、肝表面、肝脏边缘、肝实质及管状结构回声、门静脉内径、脾脏大小、脾静脉内径有无腹水等可初步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作为诊断肝硬化的参考指标,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从本组临床资料看,慢性轻度分组病例声像图缺乏特异性改变;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声像图改变最具有特异性(图1),即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呈锯齿状,肝实质回声不均匀,门静脉内径增宽(本组9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均大于1.4cm),脾脏增大(本组9例肝硬化患者脾脏厚度均大于4.5cm),脾静脉内径增宽(本组9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内径均大于0.8cm)。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较高;而临床慢性中度、慢性重度患者的声像图表现为肝实质回声不均匀逐渐明显,肝表面凸凹不平逐渐加重,门静脉、脾静脉逐渐增宽,脾脏逐渐增大,对这类患者的超声动态观察非常重要。HBV感染造成的肝损害不同程度的能在超声上反映出来,其病理改变是由于肝内组织纤维化所致,肝内光点的粗密程度,是由肝内纤维化的程度决定的。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肝实质回声增粗,肝表面不光滑,门静脉内径大于1.4cm,脾脏厚度大于4.0cm时,多提示患者肝脏已有纤维化发生(图2),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通过超声诊断肝硬化为当前无痛、无创模式下评估肝硬化,尤其是早期肝硬化的一条途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6.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理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348-357.
[3] 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5):327-328.
[4] 陆玮,陆思源.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进展[J].国际消化志,2006,2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