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消费、投资和外贸作用的实证分析

2010-05-02

科学之友 2010年17期
关键词:投资率红灯区第一版

赵 霞

(汾西矿业集团计划处,山西 介休 032000)

我国支出法GDP包含最终消费(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3部分,在经济周期波动中,这3架马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波动情况及其在GDP中所占份额将影响宏观经济波动,通过对经济系统各部分动态行为的刻画,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波动。

1 经济周期波动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历程和现状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频繁出现并且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于是,西方经济统计学界开始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测定、分析和预测的研究工作。1909年,美国统计学家Babson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景气观测机构,并在其刊物上定期发表反映美国宏观经济状况的Babson景气指数,这是第一个经济周期波动的指示指标。随后经历了哈佛指数的成功运用和最终失败。最终,由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和美国商务部先后开发的扩散指数与合成指数方法被广泛应用,来刻画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很多学术组织都使用合成指数对各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和国际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监测和分析。

1.2 国内的研究历程和现状

我国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受到普遍重视。1984年、1985年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的经济增长下滑现象,兴起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的研究。乌家培、刘树成(1985)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波动问题。随后,刘树成(1986)探讨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性特点、形成原因,这些研究标志着我国有关经济周期波动的探讨已经突破了禁区,相关的一系列研究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

2 GDP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改革以来,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在GDP(支出法)中所占比例发生了改变,图1展现了各部分的变化趋势。

图1显示,居民消费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整个90年代平均为47.04%,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51.75%。投资率方面,20世纪90年代投资率平均为38.52%,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35.43%),尤其在1993年达到43.47%的高水平。不过,随后的紧缩性宏观政策调控,使得投资水平稳步回落。进入21世纪初期,投资率又开始出现上升态势,2004年,投资率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44.16%。投资率的波动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同步性,即每次宏观经济出现扩张甚至进入过热状态,总是伴随着投资更大幅度地扩张和趋热,以致出现投资率提高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投资波动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首要原因。

图1 总需求构成的动态变化/%

3 经济周期波动中消费、投资的动态分析

GDP的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作用不同,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消费、投资等表现和作用不断发生改变。文章用宏观经济预警信号系统,考察在我国的几次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系统中各种冲击因素特别是投资等关键因素的表现。对经济系统中宏观经济指标的考察,可以及时发现宏观经济各个层面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

3.1 预警信号系统

宏观经济预警信号系统要选择一组经济指标,通过类似信号灯的标志,根据选择的预警界限发出不同的信号,这些指标合成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宏观经济景气变动。结合我国国家信息中心等单位的经验,文章确定了4个预警界限,进而划分出“红灯”、“黄灯”、“绿灯”、“浅蓝灯”、“蓝灯”5种信号。当指标的数值超过某一预警界限时就亮出相应信号。

图2 月度景气动向综合指数图

表1 月度预警指标(同比增长率)

3.2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消费、投资等经济变量的不同表现

3.2.1 消费需求拉起的经济过热(1988年4-10月)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市场环境以“短缺”为最主要特征,宏观经济很容易出现过热,经济过热成了这个阶段经济波动的“常态”(樊纲等,2000)。图3显示了1988年和1989年各预警指标和综合指数的信号。图中可以看到综合指数由1988年4月后进入红灯区、于1989年跌入蓝灯区的过程。1988年的经济过热主要是由居民消费行为引起的,即总需求的膨胀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的膨胀。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基建投资额增长速度并不高,因此,1988年的经济过热并不是投资膨胀引起的。

图3 预警指标信号图(1988、1989年)

面对物价涨幅急剧上升的局面,1988年9月,政府决定进行治理整顿,提高居民存款利率、对部分产品征收消费税;1989年初开始用行政手段压缩投资并控制信贷规模。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9年整年基建投资额增长率都处在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也从1989年7月开始处于蓝灯区。

3.2.2 消费、投资需求拉动的全面过热(1993年2月-1995年7月)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以后,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双重体制格局并存决定了这个阶段经济波动的特点。这一轮的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易于膨胀和过热的特点,经济增长率由1991年的9.2%上升到1992、1993和1994年的14.2%、13.5%和12.6%,但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增速迅猛,由1992年5.4%上升到1993年的13.2%,1994年更高达24.1%。

图4 预警指标信号图(1993、1994年)

图4显示出了1993-1994年各预警指标和综合指数的信号。从预警指标中可以看出,除极个别指标外,几乎所有的预警指标都加速增长,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大多数月份都处于红灯区,因此,1993年的经济过热是经济系统中总需求各个部分都增加拉动的膨胀。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1996年GDP增长率仍然高达9.6%,既抑制了经济过热,又没有造成经济衰退,牺牲率很低,即实现了“软着陆”,因此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宏观调控政策操作。

3.2.3 投资增长引起的新一轮经济上升态势

“软着陆”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告别了计划经济下的短缺经济,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点,存在着总供给—总需求、投资—消费的失衡问题。经过几年持续实施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5%,各项宏观经济经济指标都出现上升态势,有些指标已经进入过热区域。2004年1季度,虽然景气动向综合指数还没有达到过热的红灯区,但是已经接近红灯区下界(84),局部过热有演化为总体经济过热的趋势。

图5 预警指标信号图(2003年4月-2004年3月)

从图5可以看出,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发电量、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商品总值等都处于过热的红灯区,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绿灯区。可见,这次的经济上升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这是和前几次经济周期都不相同的地方。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前几次经济周期中消费需求的过热状态,是因为新的消费热点体现在汽车、房屋等大宗商品上,而电器、服装、食品等的供给能力过剩。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后,关税逐渐降低,进口商品如汽车等价格下降,加上我国近年来对消费信贷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汽车消费等高速增长。但住宅、汽车等数十万级的“重型”消费所形成的购买热潮,主要还是以较高收入群体为主,这不同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那种有广泛购买力的、排浪式的千元级“轻型”消费(刘树成,2004)。因此,新阶段很难再出现消费过热的局面。

[1][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

[2][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五版。

[3][美]尼米诺、克莱因著:《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第一版。

[4][美]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第一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二、三卷,1975,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6]毕大川、刘树成主编:《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科学出版社,1990,第一版。

[7]樊纲、张晓晶:《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猜你喜欢

投资率红灯区第一版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要点解读
韩将清理百年红灯区
阿姆斯特丹颁布红灯区新法令
对《资本论》第一版序言和跋的初步研究
浅谈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现状
从持续性角度剖析中国投资率
印尼政府关掉最大红灯区
叶檀:中国投资率过高在自掘陷阱
张执浩著作要目
著作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