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崇拜金钱

2010-04-29

21世纪 2010年4期
关键词:拜金主义金钱观个人主义

秋 风

包括中国人在内,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基于种种理由,对美国经常有这样一种印象: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美国人很贪婪。但国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Ipsos近日发布的一份全球性调查数据显示,这样的看法完全错误。事实是:东方人比西方人更看重金钱,转型国家比发达国家的人更爱钱,而集中了这两个因素的中国人,才是这个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拜金主义者。

具体地说,全部20个国家的被调查者中,认同“金钱是个人成功最佳象征”这一命题的比例是57%。中国人的认同比例远高于这个全球平均数,达到69%。韩国与中国相同,接下来是印度和日本。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所有西方国家被调查者认同这一命题的比例都低于这个平均数,美国只有33%,换言之,有67%的人不认同,与中国正好相反。

粗略地观察可以发现,转型国家民众普遍比发达国家民众更看重金钱,这一点似乎不难理解。中欧、东欧、中国等转型社会经历从计划控制到市场交易的转型过程,人们突然看到很多金钱,人们的观念也从禁欲主义的国家控制中摆脱出来,难免对金钱有一种初恋般的狂热。随着社会的各项制度趋向成熟,这种狂热就会消退。

不过,金钱观与文化也有很强关联。像日本这样的成熟现代社会,金钱在国民的人生观中仍居于很高位置。中国是转型国家,所以,人们自然对金钱有一种新奇感。不过,中国人的拜金主义程度超出其他转型国家,就需要文化与历史的解释。此处提出两点来讨论: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有更强烈的个人主义即利己主义传统,也更为世俗化。

前一个说法似乎违反常识,几十年来,启蒙知识分子总抱怨中国人只知国家、不知个体。然而,100多年前,梁任公、孙中山两先生的抱怨恰好相反,他们觉得,中国人只知个人、家庭,而不知国家,因此中国是一盘散沙。平心而论,梁孙等先贤的看法较为接近历史真相。

现代西方社会是从封建社会演化而来的,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共同体主义或“社群主义”。从16世纪开始,欧洲从封建制向君主制过渡,进而走向宪政加资本主义的体制。人们常说,西方文化传统是个人主义的。这大体上没错,但封建的种种理念、习惯、制度大量遗存于现代欧洲。举例来说,宪政主义渊源于封建制的某些原则,工人运动与欧洲各国的福利政策,也与封建的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之间有直接渊源。

反过来看中国,自秦代以后,皇权-官僚-郡县制出现。在这样的制度下,土地和财产基本上为私人所有,社会通过市场机制组织财富的生产与分配。因此,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人们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向来是个体和个体组成的核心家庭。因此,中国人才是个人主义的。

总之,封建的历史遗留给现代欧洲人的文化、社会遗产是共同体主义,漫长的皇权-官僚-郡县制历史则把中国人塑造成为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者。这两种精神必然塑造出两种人生观与金钱观:共同体主义促使人们注重共同体的制度安排,以求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享美好的东西,不论是宪政主义、社会主义,都有这种取向。个人主义则引导社会成员表现自己,每个人都在寻求超出其他成员的象征,最好是一目了然的象征。权力与金钱正好具有这样的标识功能。个人主义者必然是物质主义者,拜金主义者。

当然,宗教在中西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对人们的人生观与金钱观也有巨大影响。中西社会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于完成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都经历过世俗化的猛烈冲击。不过,在西方存在一个有形的教会系统,它始终能够部分地抵御世俗化冲击。而在中国,为实现现代化,承担着教化职能的儒家士人群体自己先放弃了儒家伦理,并且拼命地要从文化、社会等层面中清除它。经过长期努力,社会主流伦理规范体系终于瓦解崩塌了。

中国人正是在这种心灵状态下开始商业化的。从八十年代中后期起,金钱就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似可视为拜金主义时代开始的标志。金钱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高的价值。

这样的价值观念所造就的时代自然是物质繁荣的,更进一步是奢华的。但是,托克维尔早就指出过,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的社会有它内在的逻辑困境:每个人都追求金钱的结果是,除了最有钱的家伙之外的所有人都不满足,焦虑,心神不安。财富不平等格局也确实会急剧扩大,从而引发剧烈社会、政治动荡。中国过去两千年的治乱循环,就是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产物。(摘自2010年3月1日《南方都市报》)

猜你喜欢

拜金主义金钱观个人主义
和年轻人谈谈“钱”
赌博是如何毁掉人生的
一名小学生的金钱观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当代拜金主义思潮对微商文化的影响研究
论莎士比亚的商业观
当代青年的拜金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女性拜金主义择偶观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研究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