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为职业将消失
2010-04-29巫天旭
巫天旭
贾平凹现在依然用笔写稿,他不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自然也无法通过电脑去了解网络文学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人都可以当作家,可以在网络随便发表自己的作品。但高科技并没有改变贾平凹,贾平凹现在依然用笔写稿,他不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自然也无法通过电脑去了解网络文学。
当然,贾平凹并不排斥新生事物。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伸出橄榄枝,贾平凹认为这很正常,同时也是一种趋势,他认为作品好不好,和用笔写还是用电脑写没有太大关系,和通过文字看还是影视播也没有太大关系。
他举例说,现在有两种职业正在消失。一种是司机,现在开车已经变成了人的基本技能;一种是摄影家,只要有一台小数码相机,大家都可以拍。“以后还要加上作家,通过电脑和网络,任何人写的文字都可以迅速有效地传播,人人都可以当作家。”
文学不能过度依赖读者。贾平凹特别喜欢用一些通俗的例子去阐释文学观点。他拒绝把读者当上帝,因此他写作从不考虑读者的需要。他说,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很像小两口,如果女的过于依赖男人,男人就会觉得特别烦,写作亦然,作者过度地去考虑读者,反而会让对方感觉到反感。这种观点,也让贾平凹的写作始终瞄准农村生活,不轻易改变。尽管如此,贾平凹的小说在图书市场上的销量依然非常坚挺。他笑着说,“不能这么比,要说销量好,有些‘80后作家的图书销量肯定比我高”。
他反对把某一个作家独立放在市场去评判,“很多作家,都是通过很长时间积累了他的读者群,如果这个作家写的时间不长,用市场的标准去衡量,就不合适”。他还透露,今年7月左右,他的新长篇《古炉》就将面世,目前正是他比较焦虑的时候。《古炉》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重点还是对人性的探讨。
得不了诺贝尔奖,是因为翻译差。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几乎是所有知名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要回答的,对于这个问题,贾平凹说:“我们国家没有作家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因为我们的作品的文学程度不够,而是因为高质量的翻译实在太少了。”他说:“文学要关心市场,而作家则不能过分关心市场。越关心市场则越没有市场,因为文学不能浮躁,一浮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对于现在大量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广播剧、动漫等艺术作品这一现象,贾平凹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文学性决定了影视剧的内容情节好看与否,情节丰富、故事性强、充满了矛盾冲突的文学作品是成功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必备条件,“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作品的优劣。”(摘自2010年3月29日《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