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010-04-29赵之昱梁宾宾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9期
关键词:吴桥杂技艺术

赵之昱 梁宾宾

翻开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对外交流的历史,学校在对外交流和培养外籍留学生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清晰可见。

吴桥是中国最早的杂技艺术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为吴桥冠名为“杂技之乡”。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最早的一所杂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学校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自2002年至今,学校连续8年为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委内瑞拉、美国、韩国、日本、苏丹、赞比亚、阿富汗等国家培训了200多名杂技学员。这所学校不仅是培养国内外杂技人才的摇篮,而且是中国对外培养文化交流使者的基地。

在校如在家

2002年受国家文化部委托,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接收了第一批由坦桑尼亚选派的6名杂技学员。

学校按照国家提出的对非洲人力资源培训的要求,“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管理服务”,令学生们在校如在家。教师们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使用和修理道具,还特意为他们量身订做了训练服。学校还聘请了专业厨师为外籍学生服务,在尊重他们生活习惯的前提下,尽可能改善伙食,保障合理的营养搭配。

肯尼亚12岁的女学生爱琳年龄小,经常想妈妈,学校每周保证她和家里通一次电话。在她生病期间,校长、教师轮流守在她床前,喂水喂药,做病号饭,帮助她给家人打电话,直到她痊愈。这让她很受感动,她常跟人说:“中国好,学校好,老师胜过妈妈。”

冬季,天气还没太冷时,学校就给外籍留学生购买了防寒服发到他们手中。每逢圣诞节、元旦或者学员国家的国庆日时,学校便组织大家联欢庆祝,带领他们外出旅游,许多非洲的学生亲切地称教练为“中国爸爸”“中国妈妈”。

2006年,刚入学的埃塞俄比亚学生凯夫洛姆被发现患有肾脏病,学校带他到北京友谊医院检查确诊。在他住院治疗期间,炊事员每天要骑自行车3公里,往返3次为凯夫洛姆送饭。凯夫洛姆感动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我慈母般的关怀。”

20岁的埃塞俄比亚男孩叶纳两年里已经掌握了《高椅》、《独轮车》等多项杂技技巧。叶纳经常给新学员讲自己的学习体会,还教他们一些杂技技巧。他说,他回国后不仅要把学到的杂技艺术推广到自己的国家,还要到德国等欧洲国家去巡演。

如今,国内外许多杂技团前来寻求委托代培合作项目。学校已经成为集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教学,以杂技魔术教学、研究、节目编导、服装道具设计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基地。

被唐家璇称为“中非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文化部曾评价对非洲杂技学员培训工作为“我国政府在文化领域培训人才效果最好,影响最大的项目”。

学员里有十几名回国后成为杂技明星,在本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还有50多名学员在非洲、欧洲各大剧场巡回演出,有的学员回国后自己办起了杂技培训班,90%的归国学员从事杂技表演和教学工作,传承中国杂技的教学方法和杂技艺术。这门不受语言限制、没有区域之分的古老艺术扎根于非洲国家,由此增进了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3年12月,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埃塞俄比亚:“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期间,首届坦桑尼亚的杂技学员们,为非洲40多个国家的元首做了精彩的杂技表演。

2006年1月,在钓鱼台国宾馆,埃塞俄比亚学员在“纪念中非建交50周年”招待会上表演了杂技节目,非洲各国大使馆官员给予学员们以高度的评价,国务委员唐家璇称赞小演员们是中非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2006年11月,23名非洲学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文艺晚会的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前来参加峰会的48个非洲国家元首及来宾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对学员们的学习成绩大加赞扬。

学校还被国家汉办批准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以更好地借助杂技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正如埃塞俄比亚女孩海伦所说:“我在中国学到了我们国家没有的艺术,我回国后肯定会像明星一样受欢迎的。两年来,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杂技艺术,也学到了我所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

业界交流

建校25年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接待了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德国等50多个国家的外宾朋友来校参观考察。业界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友谊,更促进了技艺的提高。

2001年11月,参加第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国际友人们观看了学生们的演出。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马戏院院长哥利,高兴地将自己马戏院的院徽别在了时任校长边献海的胸前,并在留言簿上留下了对中国吴桥杂技事业的美好祝愿。

早在1988年,法国艺术家保罗·北奥一行4人来学校参观考察,观看了节目后,保罗·北奥在留言簿上写道:“在贵县,当一位母亲将婴儿抱在怀中时,已经是杂技训练的开始;当婴儿长大,走出贵校校门时,已是一位杂技艺术家。”同年6月,加拿大“太阳杂技团”艺术指导吉尔先生来学校参观,观看表演后说:“看了学生表演的节目,就像看到了中国杂技艺术的未来。”同年7月,比利时中比友好协会黑尔曼来学校参观,写下留言:“年幼的孩子,超群的技艺,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在传播中华民间艺术的同时,学校吸收、借鉴了国外优秀剧目的精华和先进的表演技术,发展和充实了本土杂技艺术的内涵,糅进了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元素。由学校编创的38个优秀节目屡次在国内外重大杂技比赛中获奖,《高车技巧》在第十二届意大利国际罗马金色马戏艺术节中获得了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学校成立的中国吴桥少儿杂技演出团,赴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等2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演出达40多次。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国际交流只是业界交流的冰山一角,吴桥杂技走出国门、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与碰撞的历史可谓长远。据记载,鸦片战争后许多吴桥的杂技艺人由此走向了世界,将这一中华民间艺术推广到全球各地。他们带着简单的道具,携子侄、门徒,以自身常年练就的硬功夫到域外演出,把吴桥传统的杂技艺术,特别是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戏法”传播到了国外。清末时期的“北京班”曾在欧湘和美洲演出多年,当时美国旧金山的《华侨日报》刊登评述称:“孙凤山君等来埠演出,技艺精湛,为国争光”。

被誉为“对外交流的先驱和典范”的孙福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杂技名师,他从艺55年,其中有18年时间是在国外巡游演出中度过的。孙福有和他的“中华国术马戏团”在欧洲大陆的30多个国家巡游演出。鼎盛时期,在团人员达到了120多人,其中包括俄、美、德、印等6个国家的演员,并驯演大型动物和使用铜管乐为节目伴奏,这些均是借鉴国外经验的结果。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齐志义感慨地说:“吴桥是杂技之乡,杂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办好杂技艺术教育,培育杂技后备人才,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同世界各国人们深厚友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我们肩负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猜你喜欢

吴桥杂技艺术
吴桥杂技团青岛巡演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纸的艺术
观大型杂技历史剧《江湖》有感
首届中国吴桥江湖文化节领衔景区“五一”演出
老鼠演杂技
文化惠民的“吴桥经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