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法合作办学的样板
2010-04-29
本刊记者
中法工程师学院把原汁原味的法国通用工程师培养模式移植到了中国。2009年12月22日,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在北航演讲时高度评价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成绩,“我们已经成功地把我们的教学体制和中国的常规体制融合在一起,这种成功应该说是一种范例。”
“两国政府都希望在工程师教育领域有这样一个合作。法方希望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国家增加影响力,中国政府也希望学习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模式。”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成立,是中法两国深入合作的一个产物。
引进,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法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程教育体制,熊璋院长介绍说:“法国人认为,正是工程师教育支持了法国工业百年来的发展,支撑其工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尤其是航天工业、核工业、海上工业等。这在法国政要、知名教授等的演讲中都可以了解到。”
法国的工程师教育又好在哪儿呢?熊院长说:“首先,它有着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次,其教育方法很特殊,在全世界都在讲学科的时候,它不讲学科,却强调工程、实践;再次,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是学位教育,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工程师都是一种职称,只有在法国是一个学位,所以我们的学生完成6年的学习后,得到的是工程师文凭。而且也只有法国才有工程师大学,法语中‘ecoles这个词我们根本找不到对应的翻译,只能称为‘大学校或‘精英学校。”
对于法国工程师教育的成功,熊院长还给出了两个佐证:“其一,法国跨国大企业的总经理、总工程师大都出自工程师大学;其二,截至目前有53位法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19位来自自然科学领域,这19位中有13人接受过工程师大学的教育。”
正是由于法国工程师教育的成功,我国政府才希望引进、学习这个模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签署了双方国家层面的合作框架。
“具体到双方学校的合作,应该说北航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在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寻找中方合作院校时,时任北航校长李未院士眼光长远,看到这是一个机遇,李院士是一个教育家,对法国的教育比较了解,因此促成了双方学校的合作。”
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开始了长达近1年的谈判。“谈判过程非常辛苦,光协议就有一寸厚。”2005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在中法两国政府的见证下签署了合作办学的协议。2005年9月,第一届学生走入了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
“就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北航的肩上。”
中西交融实验创新
9月初,2010级的125名新生已经入校,他们肯定还记得填报志愿时,选择的是“理科实验班(中法工程师学院)”。
中法工程师学院引进的法国通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的确让这些来自全国的学子们体会到了所谓“实验班”带来的“中西交融”。
中法工程师学院把原汁原味的法国通用工程师培养模式移植到了中国:即预科教育(3年)和工程强化教育(3年),预科教育强化了物理、数学等基础知识,工程师教育涉猎领域非常宽的工程基础教育。第六年结束时,颁发法国工程师学位委员会(CTI)授权的工程师文凭和北航硕士学位及硕士毕业证书。
“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教育思路与从前苏联引进的模式完全不一样。传统思路是老师讲解一个定理,告诉学生它是正确的,然后我们再证明它的正确性;这其实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是完全相反的。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教育特点是:从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出发,让学生发现、认识和提炼规律。”
如何从现象中提炼总结规律呢?
“举一个课堂实例,我们提出一个现象:水在风的作用下不停地波动,在水面投一个球,水又出现不同的运动;然后让学生用计算机模拟这一过程、结果和运动轨迹。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就是用不同的公式去套,觉得不对再换一个;我们的学生在接受3年预科阶段的教育后,会自己研究这一现象中的规律,自己发现和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中法学院大部分的课程必须在实验室里进行,重要的课程,要用其他学院3~4倍的时间来讲。
学生对这种培养模式的感觉又如何呢?
“前3年的基础课由北航老师和法国预科学校的老师共同承担,之后的工程阶段则全部由法国中央理工大学的教授飞到这里给我们上课。修完第一阶段的基础课,即数学和物理,就能明显体会到教学上的差别。法国人喜欢抽象的思维和系统化的描述,中国人更喜欢实用的理论和直观的方法。这意味着初上法国人的课程会觉得很难,但这培养了我们良好的数学思维。”中法工程师学院第一届学生刘昕畅这样总结,他即将赴法国高等电力大学巴黎校区学习。
以我为主平等交流
2009年12月22日,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在北航发表了以“让创新带领我们走出危机”为主题的演讲。
“我们07级的李天韵同学用流利的法语向总理提问,总理回答问题前说,‘我的孙子也在学中文,要是他的中文能和你的法语说得一样好,那我该多高兴啊。”
流利的法语为中法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参与的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法工程师学院有近50%的学生志愿者,为许多法语国家元首、部长做翻译、陪同;在法国总理菲永等高层政要的来访中,学生也做了大量的接待工作。
学生经常有机会代表中法工程师学院去中央理工大学其他校区做短期交流,除了在第三年会有10%的学生交换出国学习两年外,还有很多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交换学习。2010年1月至6月,2005级学生陶理赴中央理工大学巴黎校区交换学习一学期。“我们在法国并没有感受到十分剧烈的文化冲击,反而更像是在验证一些早就知道了的事情。在学校里,老师授课的方式和我们在北京的时候非常相似,我们在校园里还遇见了曾经到北京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们。”这种似曾相识让陶理非常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陶理同学最近加入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实验室。
“我的学生甚至比法国本国的学生还要优秀,派过去10个就有8个排在前10名。这也是双方都认为合作非常成功的原因之一,连续每年都能招收这么好的生源,而且学生都是各省高考前500名的佼佼者。”采访间,总是能深深地感受到熊院长以学生为傲。
熊院长也强调:“中法工程师学院是中央理工大学的一个分校,与其他5所分校地位平等,我们相互交换学生,目前也有几位法国学生在学院学习。”
一位学生家长曾因孩子没考上赴法留学,找到熊院长抱怨,熊院长这样给予答复:“您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这无须怀疑;我们的确有一套筛选办法,但我们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优秀学生都送到法国,我怎么能把最好的学生都送到法国去呢?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为了要把他们送到法国去。”
这正是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指导思想——“本着坚持国家利益、学校利益和学生利益的原则,将中法两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融为一体”的真实体现。
练好内功,自我完善
采访中,熊院长多次提到要“练内功”。
这种以我为主的理念,让中法工程师学院在引进法国模式的同时,又不局限于此。师资本土化、发展模式多元化,学院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上“国际化工程师培养”的品牌学院。
“完全依靠法方派师资过来,长期看来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师资。”
“学院拿什么来吸引人才呢?我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法方的资金主要用于派过来的老师的费用;中方的师资、管理等经费都是中方出。问题的关键是练好内功,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是金子,让人才看见有平台、有空间、有机会、有事业,才会觉得这里有用武之地。去年我们招聘了几位留学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归人才,今年我们还会继续招聘,如果说学院刚建立之初还在为招聘师资发愁的话,现在已经基本不用发愁了。”
师资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本地化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老师,形成造血功能。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老师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通过这个认证,而且,对于中央理工大学来说,很i隋&最优秀的老师不是在里昂分校、不是在巴黎分校,而是在中崩文爪北京分校。”
在本土化问题上,熊院长对比了法方的其他几个国际合作项目。“与越南的合作最后变成了越南单方培养,越南自己颁发证书,即把师资和证书都本土化了,但越南的证书就没有国际声誉,只是本国认可;我们的目标是只本土化师资,工程师文凭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认证,我们不能把证书也本土化。”
“小荷才露尖尖角”,熊院长用这句意境很美的唐诗总结中法的现状:成绩不少,但仍然需要在不同层面全面加强建设,尤其是在工程师培养规划方面。“除了以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为主,融合美国、德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并结合北航的高等工程教育精髓,打造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中西合璧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最终形成成熟全面的多元培养模式。”
美国的高等教育采用学分制,非常灵活。‘具体到工程教育可以参考麻省理工学院(MIT),鲜为人知的是MIT最初也是借鉴法国的经验。通过百余年的建设,MIT成为一所全球知名的科学类大学,现在MIT又在提倡回归工程。MIT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工程到科学再到工程的螺旋式上升,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需要从中思考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和我们的比较接近。”
中法合作办学的典范
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交往历史悠久。
“中国近代造船业和航空业的发源地——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就是按照法国人的方案建设的;邓小平、周恩来等一批革命家就是在法国勤工俭学走上革命道路的;法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中法在核电站、直升机、高速列车、水氖航空、葡萄酒等领域开展了很多长周期、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作为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成员的中法两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也一直保持着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科技参赞赵新力先生说,他既是北航校友,又是学院学生家长。
在教育领域,“法国在1921年的时候就已经迎接了第一批中国学生,而且在里昂建立了法中学院,这是中国在国外建立的第一所大学。……法国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学生的第五大留学意向国,非英语国家第—大留学意向国。”法国总理菲永在演讲中说道。
两国在合作办学上脚步也不断加快。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办学经验,为在天津创建的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今年9月拥有了第一届学生的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提供了重要的办学借鉴。
中法学院无疑是中法两国教育合作的历史进程中一个里程碑,也成为两国合作办学的一个样板。“我们已经成功地把我们的教学体制和中国的常规体制融合在一起,这种成功应该说是一种范例。”法国总理菲永高度评价了中法学院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