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题报道”如何追求“不同凡响”——获奖作品《温州人瞄上了“卖碳翁”》采写体会

2010-04-27叶锡环

传媒 2010年8期
关键词:温州人专业性温州

文/叶锡环

在“低碳经济”受到全球关注之际,《温州都市报》推出通讯《温州人瞄上了“卖碳翁”》,借用“卖炭翁”这个文学形象,率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晦涩难懂的“碳汇”概念,反映温州人在国内率先尝试建立碳汇计量标准的做法以及蕴含的巨大商机。让人明白世界气候变化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在同题报道中显得不同凡响,获得2009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作为该作品的作者,笔者的体会是,在专业性很强的重大新闻同题报道中,要想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记者要善于嫁接读者耳熟能详的人物或事件,尽可能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和贴近性。用层层推进的逻辑努力扩大新闻外延,适时运用专家观点及各种经济数据,在潜移默化中拉近读者与重大主题新闻事件的距离。

注重等待时机 找准报道“红线”

新闻报道的时机选择,是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该文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开幕之际见报,便是最佳时机选择的好例证。报道时机选得准,文章就会取得不同凡响的影响力,为了选择这个最佳报道时机,笔者等待了一年多时间。

2008年初,温州市林业局邀请国家林业局专家举办碳汇造林讲座,笔者接触到“碳汇”这个新名词后,一直跟踪采访温州碳汇造林的进展情况。2009年,温州在国内率先尝试建立碳汇计量标准并取得初步成效,笔者深入采访了市林业局长、负责该项目的有关专家、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企业主等人,为采写通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009年12月初,世界气候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前夕,温州举行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暨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活动”,期间有500多名市民现场捐资购买“碳汇”。笔者感到报道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以市民捐资购买“碳汇”作为新闻由头,水到渠成写出此文,并选择在世界气候大会开幕的次日见报。

在文章构思过程中,如何找准报道“红线”,并以此贯彻全文,将专业性很强、晦涩难懂的“碳汇”概念深入浅出地告知读者,而且能吊起读者胃口,颇费了一番功夫。后来在报社领导的指导下,想起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卖炭翁”这个文学形象,于是将“碳汇”交易与“卖炭翁”联系在一起,拉近了温州市民与万里之遥的哥本哈根之间的距离。这条新鲜的“红线”,使重大主题报道平稳落地,与普通人的生活、思维和感情有了密切的关联度,从而产生了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

作品刊发后,新浪网等国内主流网站纷纷转载,杭州各大媒体先后与笔者取得联系并来温州采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摄制组专程来温州拍摄,对温州的碳汇造林、捐资仪式和零排放低碳专业市场等进行报道,掀起了全社会关注低碳经济以及气候变化的新一轮热潮。

多用对比手法 增强阅读欲望

专业性较强的重大主题报道,最大的难点是趣味性不够强,缺乏故事情节报道,常常无悬念,素材平铺,叙事理念多于事实,导致普通读者阅读乏味,而且容易产生距离感。

因此,笔者在写作时采取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既根据新闻价值来处理新闻素材,又借助社会新闻的写作手法,甚至套用一些网络语言,使文章显得新鲜有细节、生动有趣,做到以故事吸引人,努力贴近生活。

比如,“碳汇”作为一个陌生的名词,如果直接对其进行名词解释,估计很难吊起读者的阅读胃口。于是,文章开门见山就提出,20年前中国证券交易所刚刚创办时,很少有人嗅出股市蕴含的巨大商机,当年温州人黄伟就是靠购买鲜有人问津的800张股票认购证起家,一本30元的认购证最后炒到上万元,由此为他换来了800多万元的原始资本积累,后来黄伟以市值300亿元巨额资产闯入中国百富榜前十名。将“碳汇”与股票一对比,枯燥的概念马上变得形象生动,由此自然引申出“碳汇”蕴含的巨大商机——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交易所里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这是一个诱人的“广阔发展前景”。

为克服重大主题报道缺乏故事情节,以及素材平铺的弱点,笔者多次与市林业局长以及负责该项目的有关专家进行交谈,挖掘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比如美国花旗银行花巨资在我省衢州购买300多亩土地20年耕种权种植各种树木等,专家分析对方是在积累建立“碳汇”测量、交易的标准。为此,笔者将这些事例串成一个个小故事,增强报道的新闻性和趣味性,在叙述时尽量借助社会新闻的写作手法,使之变得形象生动。

比如,温州某园林公司经理率先冒险尝试“林业碳汇”,文章以“有一种赚钱方式听起来有几分玄乎”为开头,制造悬念,带着读者一步步揭开“第一个吃螃蟹者”冒险的理由及做法。同时,将他目前的投入与中国股市最早的买家进行对比,最后顺理成章地阐述一个道理:企业自愿捐资造林,提前储存“碳信用”,将来可以通过类似买卖股票一样的方式进行交易赚钱。

此外,制作文章小标题时也尽量采取对比手法,甚至套用时髦的网络语言,让人感到既轻松又愉悦。如《“碳汇”可像股票一样买卖》、《“现在种的不是树,是标准”》等,使文章显得有情节、有进展,吸引眼球。

融合背景细节 扩大新闻外延

一篇专业性较强的重大主题报道,在采写过程中除了要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和贴近性外,还必须将重大主题的背景和细节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事实和理性结合,开掘深,信息容量多,适时运用专家观点及各种经济数据,努力扩大新闻外延,以理性与专业性引导舆论。

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其冒险精神固然可嘉,但若不切实际容易走向反面,便会演变成莽撞行为。因此,文章还需理性分析国内外“碳汇”交易的现状与前景,既让四处寻找商机的读者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又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为此,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围绕低碳经济的大量相关报道资料,带着思考进行分析解读。虽然这些内容不属于笔者第一手发现,但经过整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国内外相关权威数据和事例起到了扩大新闻外延的作用。比如日本一些财团早就在中国涉足二氧化碳排放权的购买与转手贸易活动,当起了现代版的“卖碳翁”,既让人拓宽了视野,又让人感到有一种危机感。

在引用各种经济数据的同时,文章还适时运用业内专家观点,阐述碳交易的一些基本原理,读来可信、可亲。总之,通过 精心选择材料,适时运用专家观点,既使文章在同题报道中寻求到独创的内容,又能发挥出不同凡响的舆论引导效果。

猜你喜欢

温州人专业性温州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难忘九二温州行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