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抗旱工作浅析
2010-04-25刘春梅于勇军
□ 薛 丽 刘春梅 于勇军
黑河市地处黑龙江省北部,是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0%左右,经济作物及其他粮食作物约占20%,粮食年产约300~400万吨左右。但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以下是笔者结合近年抗旱工作提出的一点儿浅见,仅供参考。
一、近20年的旱情调查
笔者通过调查,集近20年旱情如下。
黑河地区1990~2009年旱情调查表
由上表可见,近几年黑河市干旱问题越来越突出,全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春夏连旱发生,多数年份受旱比例大于20%,尤其是2000年以后,受旱趋势更加严重,其中2007年为50年一遇,2008年主要是阶段性受旱,2009年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抗旱I级响应预案。受旱频率的增加,受旱比例的上升,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抗旱问题的严重性。
二、干旱成因分析
黑河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1.7毫米,旱区年降雨量为450毫米左右。全市易旱面积主要分布在与松嫩平原干旱半干旱区相接壤的北安市西部及嫩江县中西部平原乡镇,因水资源匮乏所致;北部漏水型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爱辉区、孙吴县、逊克县沿江地带,这一带虽然降雨较适中,但土壤砂性强,保水性差,正常情况下几天不下雨表层土壤就缺墒,易出现常年旱情。
春季气候干燥是导致干旱的客观因素。我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510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约650毫米,而5月份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约40毫米,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84%;5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约120毫米,占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8.46%,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3倍,为干燥指标规定的干旱标准的1.5倍。春季干燥、少雨、多风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黑河市干旱发生的客观性。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黑河市的干旱多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中旬,这时正值小麦拨节、大豆出苗的需水关键期,此时受旱,往往导致小麦植株矮小,大豆出苗不齐,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现有农田水利设施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千公顷,不能保证灌溉需要。黑河市干旱灾害治理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抗御干旱能力较差。全市现有32座小水库,46座塘坝,蓄水池、坑泡777个。水库多为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部分小型水库没有进行过修缮。多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和自然毁坏,基本是带病运行,无法按设计要求蓄水供水。比小型水库规模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以致干旱袭来时比小型水库枯竭还快。而对于那些蓄水池、坑泡而言,在没有水源补给的情况下,更无任何抵抗能力。截至2009年,全市有抗旱机电井3392眼,受旱严重时期约有600眼出水不足,急需维修,抗旱能力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二)一些农民靠天等雨思想严重,长期受“十涝九丢,十旱九收”观念影响,对干旱发生、干旱成灾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节水抗旱更是认识不足。
(三)抗旱资金投入不足。多年来,黑河市一直将洪涝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主攻方向。在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中,缺少资金,缺少长期稳定的投入。
四、对抗旱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前运作。各地要充分认识春旱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巨大影响,切实把抗春旱、保春种工作纳入重要日程,逐级落实抗春旱、保春种责任制。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全力配合,积极主动地做好此项工作。
(二)加强旱情测报,为科学抗旱提供依据。由专人负责,定期收集气象、水文、农业等相关资料与信息,组织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掌握旱情,科学分析旱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对策和工作建议,及时汇总旱情与抗旱行动情况。
(三)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增加抗旱投入。要积极争取各类抗旱资金,要把各项可用于抗旱的资金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各地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动员农民群众积极投入,通过自力更生种上地、种好地。
(四)加强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各种水源潜力。一是加强水库、塘坝、机电井、泵站等现有水源工程的维修配套;二是筹措资金,抢打抗旱水源井,全力保证抗旱用水;三是备足运水车辆、工具,确保穴栽作物坐水种需要;四是作好引导,凡具备灌溉条件的干旱耕地,都要积极动员农民进行灌溉抗旱;五是积极推进场县共建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合作共建,科学搞好灌溉用水调配,最大限度地满足双方灌溉用水需要。
(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抗旱能力。积极采取早耙地、早整地、适度深翻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科学制定种植计划,提高抗旱、增产、增效农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大田作物抗旱能力。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系统,适时进行人工降雨。
(六)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抗旱工作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积极引导各行各业关心支持抗旱工作,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侥幸思想,自觉投入到抗旱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