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理念(九)『平家物语』之现世厌离——「诸行无常」
2010-04-24四川外国语学院姚继中林茜茜
四川外国语学院 姚继中 林茜茜
日本封建社会武士阶级的兴起,在文学创作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镰仓时代(1192~1333)的『平家物语(へいけものがたり)』便是战记物语的代表。『平家物语』原为琵琶法师演唱的台本,流传很广,曾出现过百种不同的版本,其以浩瀚的篇章,记述了日本两大武士集团源氏和平氏争夺权利、彼此兴衰的始末。关于作者,其说不一,迄今尚无定论。据『徒然草』载称,此书系由信浓前司行长所著,但也缺乏确证。
『平家物语』俗称『平曲(へいきょく)』,亦称『平家琵琶曲(へいけびわきょく)』,本来是江湖盲人『琵琶法师(びわほうし)』的一种口头说唱文学,后来才形成文字,并经过不断加工、增删,大约于十三世纪中期成书。全书共十二卷,描述了六七十年间平氏一家兴盛衰亡的悲壮故事。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是“诸行无常”“「盛者必衰(しょうじゃひっすい)」”的佛教无常观。作者在卷首写道:
祗园精舍之钟声,敲响诸行皆无常。
沙罗双树花失色,盛者必衰若沧桑。
骄奢之人不长久,好似春夜梦一场。
强梁霸道终殄灭,恰如风前尘土扬。
这首卷头偈语的哀吟,完全出自佛教对现世厌离的无常观。作者以无常观的佛教思想看待平家灭亡的总命运,对平氏家族四辈人先后出家、死亡及平氏其他子孙的悲惨下场,发出了深沉的咏叹。
“祗园精舍”是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当年传法的重要场所之一,是他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佛教史上第二栋专供佛教僧人使用的专用建筑物。释迦牟尼至少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四个雨季,教化度众无数。而“诸行无常”出自佛教经典『涅槃経(ねはんぎょう)』中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主要强调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区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第二句中的“沙罗双树”是一种生长在南亚的植物,是印度最主要的硬木木材之一。相传释迦牟尼是躺在两棵沙罗树之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的。自此以后,沙罗双树成为了佛教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象征,也代表着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与一种超然的境界。
作者特意在作品的卷首,以古印度的名刹祗园的钟声来象征『涅槃経』中描述的“诸行无常”,以传说中释迦牟尼涅槃时,周边的沙罗双树盛开的花变了色来说明“盛者必衰”的道理,揭示了故事中的平氏一家青云直上之后骄纵奢华的日子,会如同春夜一梦、过眼云烟、不会长久。这段开头,高度浓缩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和必然的结局,以及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思想。
进入本卷后,作者首先讲述了「平忠盛(たいらのただもり)」的故事。保元、平治的动乱之后,平忠盛得到了荣升,成为「殿上人(てんじょうびと)」,平氏一家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之后,平忠盛之子「平清盛(たいらのきよもり)」在数次大战役中击败敌手源氏一家,屡建战功,其妹妹也受「鸟羽院(とばいん)」的宠幸生下了皇子,其女儿「德子(とくこ)」成为「高仓天皇(たかくらてんのう)」中宫,尊号「建礼门院(けんれいもんいん)」,并于1178年生下了「安德(あんとく)」皇子,从此,平清盛获得了鸟羽院的信任,官位升至「太政大臣(だいじょうだいじん)」。平氏一家飞黄腾达,压倒旧贵族的势力,掌握了中央的政治实权,权力达到了顶盛。
尽管他一方面代表新兴的势力,在推动历史的变革中起到过重大的作用,但在变革成功后,他重蹈旧势力的老路,在政治和军事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做出了破坏佛法,乱五常背信弃义的事情。而一直保持新兴武士阶级本色的「源赖朝(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为首的源氏势力,趁平家与皇室之间因权力之争而产生矛盾之机,全国举兵讨伐平氏,最后决战获得全胜,最终导致平家子孙彻底绝灭。
整篇作品,作者没有花过多笔墨描写平家兴盛的生活,而是花了更多的笔墨描述了平家的没落与消亡。
『平家物语』主要描写的是战争年代武士们的生活。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作者以风雅的笔致来表现武士们“诸行无常”的无常观,并且塑造了诸多风雅武士的形象。美少年「平敦盛(たいらのあつもり)」就是风雅武士的代表人物之一。传说他容貌娇艳,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音乐,擅长吹横笛,年仅十七岁的他1185年参加了著名的「一ノ谷之戦(いちのたにのたたかい)」。两年对峙于一之谷时,平敦盛半夜难以入眠,取出随身携带的名笛吹奏,以平定澎湃起伏的心境,据说这名笛是鸟羽天皇赐给他的祖父平忠盛,又经父亲「平経盛(たいらのつねもり)」之手传给他的,那优雅的笛声传到敌方阵营,敌方闻之赞不绝口。第二天清晨战事爆发,平敦盛正准备登上战船时,被源氏将「熊谷直宓(くまがいなおざね)」拦下。但初上战场的平敦盛不到几个回合就被熊谷直实打下马来。当熊谷直实突然看到美少年的容貌时,实难动手,再低头一看,见平敦盛腰间插着一支名笛,想起了昨晚悠扬的笛声,便动了怜悯之心想放走平敦盛。但最后他还是潸然泪下取下了平敦盛的首级。此时不由一股悲怆之情涌上心头,感叹一美少年顷刻之间化作离魂,人世果然无常,宛如幻梦。于是,他拔出平敦盛腰间的名笛,吹奏一曲后黯然离去,之后便落发出家了。
『灌顶巻(かんじょうのまき)』是『平家物语』的最后一卷,主要描写了平清盛的女儿建礼门院,曾经是高仓天皇的皇后、安德天皇的母亲,集万般宠爱于一身,而如今却到京都北郊的「寂光院(じゃっこういん)」出家为尼,每天只能在凄凉寂寞中打发清贫余生的悲切场景。不久,建礼门院就在孤寂中死去。作者在卷末总结平家的衰落时,如斯说道:
これはただ入道相国,一天四海を掌に握って,上は一人をも恐れず,下は万民をも顾みず,死罪,流刑思ふ様に行ひ,世をも人をも悼られざりしが致す処なり。父祖の罪业は子孙に报ふといふ事疑ひなしとぞ见えたりける。
此皆起因于入道相国掌握一天四海,上不畏天皇,下不恤万民。死罪流放,任意而为。对于世人,肆无忌惮。可谓父祖作孽,报在子孙,此乃无疑也。
佛教的宿命思想是基于三世因果的教义,即前世的因和现世、来世的果。『平家物语』的作者们都把书中人物的命运归结为生前命定,宣扬了因果报应的宿命观。它的开首偈语,不仅艺术地概括了故事人物的结局,而且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赋予书中主要人物悲观的宿命性格,充满了“世事无常”、“善恶必报”的思想。末卷与卷首前后呼应,验证了“盛者必衰”、“骄奢之人不长久,好似春夜梦一场”的偈语。寂光院的钟声,与“祗园精舍”中“诸行无常”的钟声遥相呼应,贯穿全书的主题,故事就此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