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腾着诗性光芒的智性叙事——读李亚的长篇小说新作《流芳记》

2010-04-23傅逸尘

军营文化天地 2010年5期
关键词:流芳智性小说

文/傅逸尘

如果把“撄人心”作为一条批评标准,用来掂试小说分量的话,也许有人认为我在故弄玄虚,然而,这的确是我在阅读青年军旅作家李亚的长篇小说新作《流芳记》的过程中,时时从内心深处腾跃而出的一份激动,一重被封闭于文本之内的纯粹的阅读快感,不含杂质,清澈如水,直指内心。作为一个准职业读者,长久以来,我渴望触摸到小说文本内部的深层肌理,或光滑如丝、或粗粝如石,然而泛滥的故事、俗艳的传奇以及作者强加于文本之上的戏剧冲突壅塞了我的视听,或许,只有这种直逼心灵的触觉才更能印证小说于我的真实存在。当故事重新踞于小说的核心地位,并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变得越发不可一世的时候,叙事的本体性正在消亡,当故事等于或正在大于小说本身时,写作和阅读的耐心都在逐渐丧失,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于从故事中获取廉价而平庸的快乐,我们在消费小说,故事也消费了我们。由是,我便近乎偏执地期待着一种升腾着诗性光芒的智性叙事,而《流芳记》带给我的正是这样一段超然于故事之外而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纯文本阅读体验”。

如果说“智性写作”是以想象力的飞扬、现实经验的拓展和形而上思考的深度来标榜自身的文学趣味与审美品格的话,那么李亚的智性叙事,依然有别于时下流行的以科学的复杂和神秘为内在支撑的 “智性写作”,而是到处氤氲着浓重的烟火气息和浪漫诗意。小说以母亲的55岁寿宴作为结构全篇的时空节点,旁逸斜出,前后勾连出苏氏家族的盛衰往事和发生在“谯城”这个皖南小城里的风物俗事,并进而演绎为“我”这个无所不在的幽灵对于抗战历史的 “个人记忆”与“私语讲述”。各色人物无不天赋异禀,却又保有一颗浪漫的赤子之心,在历史变迁和人世流转中如孩童般执拗地守望着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定数。父亲苏归海神乎其神的医术和医学著作、黄三婶子高超的厨艺与武功、表叔葛九章玄妙的炼丹术、姑父陈竹竿的赌技和棋艺、哑巴苏甲三的灵异悟性、苏茱萸忠贞的异国恋情……小说的主人公们好似涂抹着脸谱的演员,在苏家大院这个封闭自足的舞台上演出着充斥着个性、欲望、浪漫和想象的写意人生。李亚试图对宏阔的历史、世俗的生活和无常的生命进行一番富于哲学思辨意味的重新组合,催动浪漫奇崛的想象,调动丰厚沉实的生活经验,搭建起一个超然于历史世相之上的非现实世界,并且在对现实世界的浪漫审视和诗性观照中,完成对可能性的探索以及对终极意义的找寻。

母亲浪漫奢华的55岁寿宴,恍如一个容纳着各色糖果的糖罐,在“我”这个幽灵上蹿下跳的穿行透视间,慢摇轻晃着,透出五光十色的异彩,颠覆了我们对那段黯淡晦然历史的昏黄记忆。小说对日常生活场景、器皿什物、人物神态、言谈举止的细腻白描颇见功力。在李亚的眼中,庸常琐细的日常事象比之大起大落的戏剧情节更能承载历史的真实,因而不惜笔墨地对苏家大院乃至谯城百姓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方言口语、群体性格、地域文化、自然风物进行了极富耐心的本体性书写。当当下的文学在以视听为强势标榜的新媒体文化面前卑躬屈膝时,当当下的小说放弃了对文学性的经营而渐趋沦为电视剧的故事梗概时,当作家们已经忘记如何写景状物而痴迷于编织故事、营造冲突时,当我们的阅读逐渐远离了丰赡多姿的感官世界而日益干瘪时,《流芳记》对生活本体的书写堪称视觉的盛宴,其华美和绚烂甚至超越了眼睛和耳朵,得以在每一个渴望湿润的心灵间洇染开来。

我曾多次在文章中表达过“诗意的现实主义”理想,我想这既是一种写作风格,更是一种审美追求。真正的诗意并非来自小说对诸种离奇事件的夸张处理,更不会因为引入了异国风情就魅力无穷,本质上还是存在于作家对文学性的不懈追求之中。我以为,中国作家最急需的并非诸如“底层叙事”所引发的关于题材与生活层面的道德回归,而是应该重新回到文学性的本质场域,这个本质场域的入口就是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流芳记》堪称2010年度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我的判断来源于李亚那华丽得烫人眼球的小说语言。《流芳记》的语言就像它整体风格的诗化一样,也富于诗歌的华丽韵味,但诗化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亚的语言尽得中国古典文学之精神与风采,还有那种味道。尤其是人物描写,只用几句话,其音容笑貌已经跃然纸上。作家还有一种超凡的驾驭场面的能力,每个人的话语及表现绝不相同,且写得井井有条,津津有味。对话也写得极好,讲究。在结构上亦极有章法,前面写得很“闹”,接下来就写得很“静”,尤其是小说中多线并行、前后勾连、环环相套的叙事彰显了李亚在结构谋篇方面优秀的大局观。

想象力的飞扬需要以对于生活本体的纯熟把握为支撑,尤其是历史题材,绝不能用戏剧性的传奇故事来掩盖或者疏离生活本真的存在。我始终坚持认为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历史不能仅仅作为背景和工具,而需要置于前景的显要之处。《流芳记》作为一部书写成长史、家族史、风俗史、抗战史的“历史题材”小说,并没有对看似重大的战争过程作正面的直接描写,而是旁敲侧击,重在探索战争历史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和戏谑、反讽式的叙事,恰恰跳开了意识形态的藩篱,撇开了政治的规限,直指生存的本相和心灵的真实,书写出更为广阔的存在镜像,经过“我”这个幽灵的过滤,从而沾染了人类的体温和习气的历史图景更加深沉厚重。李亚从不屑于过度煽情,而是极其内敛地书写人物含蓄微妙的情感,相比纠结于家庭伦理和男女之爱的软煽情,这种内敛深沉的抒情本身更加持久,如月光溪水静静播洒和流淌的情感漫过平原或者丘陵,最终渗入干涸的土壤中,发出丝丝声响,蒸腾缕缕白烟,这种心灵被熨帖的感动甚至难于用言语形容。

文学的任务应该是创造一个迥别于庸常经验的崭新的世界,并努力探索形而上层面的哲学思辨。而小说的“智性”,是对于小说可能性的探索,是对于无常生命的一种抚慰,是一重直指心灵、打通现实与非现实世界的精神管道。李亚的“智性叙事”,其实是一种游戏,具有一种神秘的芳香,这种细节处极端细腻真实,而整体上又荒诞不经的魔幻效果,需要靠既沉潜于现实生活又游离于逻辑真实的火候拿捏。在想象和经验彼此间离而又双重旺盛的情形下,形而上的思考便成为可能。

(《流芳记》/李亚著/作家出版社/定价:33.00元)

猜你喜欢

流芳智性小说
名人
名人
名人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做解放儿童的智性教师
流芳豆参 百世流芳
智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