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四类形象性习语的国俗语义差异
2010-04-22于薇薇
【摘要】不同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而文化跟语言又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国俗语义。本文拟通过对比四类形象性习语的国俗语义差异,探讨蕴藏在语言背后的东西方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民族文化心理及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
【关键词】形象性习语; 国俗语义
一、 引言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反映着其所在文化的的特定内容。在中国,汉语习语体现了汉民族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态度,记载着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中华民族文化个性。同样,在西方国家,英美文化特定的历史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英语习语的形成同样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息息相关。对比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实际上就是在对比两种文化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成果。对于我们更深入透彻的了解两类语言的精髓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选取了四类典型性习语,即颜色习语、数字习语、气象地理习语、和爱情习语,通过大量的相关语料,分析这四类形象性习语的国俗语义差异。
二、英汉四类形象性习语国俗语义简析
1.英汉习语中颜色词的国俗语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的颜色能唤起人们特殊的感情,色彩在文化心理和民族习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比较英汉习语中色彩词的内涵意义会发现,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对颜色刺激的感受从理论上讲并无本质区别,汉英民族对颜色词的分类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由于两个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理因素,对颜色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国俗语义的差异。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崇尚红色的心理,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欢乐。过新春家家户户门上要贴红对联;举行传统结婚仪式时,新娘要穿上红衣裳,门窗、墙上要贴大红喜字,人们称结婚为 “红喜事。与红色有关的习语如“红光满面”、“红极一时”、“红粉世家”、“开门红”、“满堂红”等等。在台历上,喜庆的日子或节日常常用红色的字体印刷。此外,红色还象征着革命、红军、红色政权等,含有:“激进”、“进步”、“赤化”之意,如“红色娘子军”、“又红又专”、“红卫兵”、“红小鬼”。红色还可用来表达情感,喻指“恼怒”、“生气”、“害羞”。如汉语中的“脸红脖子粗”。
2.英汉习语中数字词的国俗语义
语言中的数字词本无所谓凶或吉,但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及不同文化赋予数字词的社会文化含义也不尽相同,因此英汉语言中数词在表达吉凶意义上也有所不同。
汉语中,数词意义大多都被引申了,多数是虚指。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双数,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送礼人们往往送双份,在春节给压岁钱或者给新人喜钱也给双数。这些都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的情有独钟。汉语中形容处事有方为“四平八稳”,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完美无缺为“十全十美”,感激不尽为“十二分的感谢”,与此相反,中国人对单数却没有如此的偏爱,如“不三不四”“乱七八糟”“五劳七伤”“七上八下”等等。
而英语国家中的人们往往是单数为吉利,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这是由于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西方人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圣经旧约创世纪》中关于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世间万物之说,使“七”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七重天the seven heavens; 七大圣礼 the seven sacraments。众所周知,“十三” 在西方是最被人忌讳的数字,这也是源于宗教原因。
3.英汉习语中气象地理词的国俗语义
由于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一些英汉习语中的气象地理词也会显示出文化差异。例如: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 “风起东方,人畜不安”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 “风起西方,气候最佳”
要了解这两个习语的含义,就得先了解蕴涵在其中的文化背景。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与中国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东风恰好相反,而与中国的西风相近。由于这种地理气象的差异,使得“east wind”,“west wind”这类词具有了民族文化色彩。也就是说,“east wind”与汉语中的东风,“west wind”与汉语中的西风,虽风起何方相同,但文化喻义正好相反。“West wind”的温顺、和煦类似于汉语中的春风,因此有人建议把这种意义上的“west wind”翻译成春风。这也正好表达了这种文化喻义上的反义。在汉语中。东风才相当于这种意义上的春风。试比较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毛泽东的“西风烈,长风雁叫霜晨月”。其中的东风均是春风义。在英语中,具有这种文化喻义的是“west wind”,正如另一条英语习语所说:A right easterly wind is very unkind.(正东风是很不温和的)。从中,我们也可理解为什么诗人雪莱要写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了.
4.英汉习语中爱情词的国俗语义
中国封建道德和西方资本主义道德最明显的对立可能就是爱情观了。这种爱情观的不同也突出的反映在英汉习语中。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礼教严重束缚男女的自由恋爱。婚姻凭父母做主,听媒妁之言,要明媒正娶,有很多则是买卖婚姻, 反映这方面的习语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到的媳妇买来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媒人口。无量斗”;“十个媒婆九个谎,一个不谎喝粥汤”。在这种情况下,婚姻是社会义务,根本谈不上爱情的结晶,甚至毫无爱情可言。那时候的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一而终,即使丈夫死了也不能改嫁,获得贞节牌坊对于古代的女人非常荣耀的一件事情。否则会受到族人非常严重的惩罚。以前的女人在结婚之前根本见不到丈夫,婚姻都是父母之言,媒妁之言,根本没有谈恋爱的权利,感情完全受到忽视。如“一女不吃两家饭”,“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君”,“只有一船摇两橹,哪有一女嫁双夫”,“忠臣不事二君,贞妇不嫁二夫”。这些古语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爱情观。
而在西方国家,早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人追求自由平等,追求人性的解放。提倡自由恋爱,追求爱情至上。如:love is free.(爱情是自由的);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真正的爱情绝不会过时);True love is giving, not taking.(真正的爱情是给与,而不是索取);True love shows itself in time of need.(真正的爱情的需要的时候表现出来);Where love is, there is faith.(哪里有爱情,哪里就有信任);Love is the touchstone of virtue.(爱情是美德的试金石);Love laughs at locksmiths.(爱情嘲笑锁匠,因为爱情是锁不住割不断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爱情发展到爱情至上,甚至泛爱,为了获得的爱情不择手段。这些现代资本主义的爱情道德观念也在习语中得以体现,如: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恋爱和战争时一切皆正当); All strategies are fair in love.(在爱情中,一切策略都是正当的)。再之后拜金主义在爱情中也风靡开来,如:Marriage is lottery.(婚姻如抽彩);No money, no honey.(没有金钱,就没有甜蜜)。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英汉习语中这四类形象词的国俗喻义,可以发现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种种方面的差异,习语中承载着强烈的文化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习语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三、英汉四类形象性习语差异的文化历史溯源
1.英汉四类形象性习语的差异可折射出东西方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在对世界的认识方面,西方人眼中的宇宙模式是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而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这种实体的世界观使得西方人用明晰的概念来表达思想。他们认为宇宙乃存在。然而,虚无、气化的世界观使得中国人以模糊的视野去感受周围的世界。当面对残酷的,无法把握的自然界时。他们就希望借助于虚幻的神武和神力来征服世界。而价值观是任何社会和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在价值观念方面,中西两个民族的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以求实为目的科学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属于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文化和人文文化。在价值判断上,我们会很容易的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多以伦理为依据,而西方的文化则多以事实为依据。中国人在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奉行“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思维观念,因此中国人提倡凡事都以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牺牲。这种价值观自古就存在,因此早在北宋,范仲淹就留给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而与中国文化正好相反,在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如:“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这种社会信条在西方社会中习以为常。这跟西方国家的社会及人文环境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再如,中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尊义在前,卑义在后”;“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习语中得以大量的体现,如“男尊女卑”,“妇随夫姓”,“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子无才便是德”。而英语中类似于这种教导女子的“三从四德”的习语却少之又少。而无论东方的价值取向还是西方的价值取向,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真实反映。
2.英汉四类形象性的差异可折射出东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
自古以来,文化都是民族心理的折射。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必然孕育着与语言相关的种种民族心理因素。不同民族的语言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绽放出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如汉民族自古喜欢红色,而西方人则由于斗牛的文化传统常视红色为不详危险之色。如:“red for danger”,斗牛士激怒牛用的红布被誉为“令人恼怒的东西”。再如西方新娘结婚穿白色婚纱表示纯洁、美丽和高尚。而在中国,中国人由于深受佛教“超度”之说影响。办丧事时的传统是穿白衣,戴白帽,系摆腰带或胸配白花以示悼念。
再如,在数字习语中,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数字“六”、“八”及双数的喜爱以及对数字“四”的忌讳。西方人对“三”、“七”的钟爱和对“十三”的避讳都折射出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心理的差异,英汉习语中数字,颜色,气象地理,爱情词的喻义才有如此大的差异。
3.英汉四类形象性习语的差异可折射出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不同,英汉习语中的很多比喻形象也具有明显差异。例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如“赤风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都是常常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系海洋性气候,报告春风消息的却是西风,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又如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就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又如中国是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农业习语特别丰富,其内容涉及农事的方方面面。而在四面环水的英伦岛国,渔业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个民族迥然不同的地理与生态特征在英汉习语中都得以大量体现。
四、 结语
习语作为一种广为流传并且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和短语,是人类语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习语表现力非常丰富,是语言中的精华和瑰宝。它如同一面镜子,生动形象的反映着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生活哲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心理状态。因此,要认识了解习语的本质,应该把习语放到广阔的人类社会活动的背景之中去研究考查,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来考察,这种考察不仅会使我们更能深入的领会两种语言的奥妙,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使我们从新的角度了解中华源源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德春. 词汇学研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2]王德春. 汉语国俗词典[Z].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0.
作者简介:于薇薇(1981.1--),女,上海政法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