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2010-04-20赵乐际
赵乐际
1999年,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省为目标,突出重点,有序开发,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总结十年发展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思路和举措,对于建设西部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陕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80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186.65亿元,年均增长12.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十年。财政收入达到1389.5亿元,是2000年的7.4倍。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国民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十年累计完成25033.24亿元,是西部大开发之前50年总和的6.3倍。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41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77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594公里,民航运力大幅提升,水利、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全省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成效显著。十年累计造林6877.6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509.5万亩,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省份之一。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秦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汉丹江水源地保护等重点生态治理项目成效明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三秦大地天在变蓝,山在变绿,水在变清,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陕西正在变为现实。
优势特色产业增势强劲。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实现总产值3750.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装备制造业实力不断增强,民用飞机、机床、输变电设备等已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苹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在全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关中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优势产业,2009年生产总值达到5249.83亿元,占全省64.1%,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陕北着力打造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生产总值达到2022.83亿元,占全省24.7%,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陕南积极发展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916.23亿元,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扩权强县、省财政直管县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贸易伙伴遍及全球181个国家和地区,陕西走向世界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基”攻坚任务在西部率先完成,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9年提高到8.4年。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4元增加到2009年的14129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70元增加到3438元,年均增长9%。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2566万人。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
二
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经过努力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发展新思路。解放思想是陕西加快发展的一大法宝。十年来,我们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西部大开发始终,从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到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再到提出“推进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新要求,全省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法,走出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二是必须坚持抓好第一要务,切实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发展是硬道理,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主题。实践表明,改变陕西经济社会相对滞后的局面,要靠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要靠发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要靠发展。面对新一轮发展竞争态势,应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利益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尊重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过程。只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坚持做到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富裕人,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事业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只有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在重点领域在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迈出新步伐,才能为陕西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
五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既要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又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兼顾各方、整体推进。这样才能促进全省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适应,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六是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把争取国家支持同依靠自身力量有机统一起来,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广泛调动全省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西部强省中来。
三
目前,西部大开发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的主题,牢牢把握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锐意创新,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一)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省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总体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巩固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的思路,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互动联动。要把做精做强特色产业作为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加快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等产业,延长产业链,促进集群化,形成竞争新优势;把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明确发展定位,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努力扩大规模、拓展领域、优化结构,做大做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迈出新步伐、生活性服务业跨上新台阶。
(二)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陕西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比较多,科教实力比较强,具备自主创新的良好基础。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大力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制约陕西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依托高新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等,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抓好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为推进自主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
(三)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省发展大局。要毫不动摇地抓好“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益。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要抓住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分层推进,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发展重点镇,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山川秀美的三秦大地。生态环境建设既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巩固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加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秦岭北麓、渭北山地生态屏障,促进山水林、天地人相和谐。抓好“一山两水三大区块”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加快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搞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有效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推动全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
(五)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体现着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按照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要求,加快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强化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中形成新就业增长点,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落实兑现增收富民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正确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平安陕西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在于改革开放不到位、体制机制创新不足。要下大力气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通过落实政策、创造环境,培育更多市场主体,推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水平。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继续搞好土地管理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打造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