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及手法对当代场地设计的指导意义
2010-04-19包智博
包智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历经 3000多年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建筑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独特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中占据了至高的地位。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优雅、意境深邃的造园风格,心旷神怡的景致处理,使得人们不仅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的神奇与美妙,而且能体会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传统园林创造出的“师法自然”,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气节于一体的意境,是美的享受,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获得了征服自然的力量,世界城市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建筑随之高度更高、规模更大、体量更宏伟。然而,伴随发展而来的城市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诸多矛盾的浮现,建筑发展产生了不少困境。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并在设计中解决好人与环境的联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回顾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源泉,而中国传统造园过程中的场地设计艺术更值得我们借鉴。
1 中国传统造园理想对当代场地设计目标的启示
1.1 对当代场地设计的理解
一个事物良好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与组成它的每一部分的优秀是分不开的。凯文林奇和加里海克在其著作《总体设计》中说:“每一个场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各种事务以及活动所编织起来的互有接触的网络。这个网络强加了限制条件也提供了各种可能性。[1]”场地,它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包含了基地上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融合交织,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而场地设计,则是在场地这个系统基础上,根据项目的不同使用功能要求和建筑规划设计条件,依据场地内外各种现状条件和建筑设计法规、规范,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进行总平面设计,从而达到合理有效、科学自然的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构成场地设计的元素很多,大致概括起来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以及工程设施等等[2]。
场地设计构成的要素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处理各构成要素只是一种方式,如何达到它们之间的正确组织,这才是场地设计的目的。
1.2 中国传统造园的思想理念
在中国传统造园的思想理念里,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与场地设计的目的不谋而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洒脱自然,使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古典园林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在当代中国的许多场地设计中,这种自然美的运用,更是对历史精华的传承。
追本溯源,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以及这种处理场地间的独特观念,源自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最初的各族先民,主动认识周围世界,对神和大自然的崇拜,从界定不清的神与人,演变为寄托诉求于自然[3]。人们尝试把这些自然元素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地中进行融合,不仅丰富了场地的内容、美化了环境,更是对自然的推崇。而从传统的阴阳刚柔之性到儒、道、佛的思想,也影响着中国传统园林成熟和造园过程中场地设计的差异。儒家思想追求“仁”、“礼”之道,契合封建统治者长治久安、兴国安邦的愿望,所以皇家园林在场地设计上表现出宏大、庄严、雄伟的气势(图 1)。而道家的“山水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则诠释着中国私家园林追求阴阳平衡、逍遥自在的境界,使得私家园林的场地设计灵活多变、妙趣横生(图 2)。古代佛的思想,又为我国寺观园林建筑与自然风景园林建筑在场地设计上赋予“超脱”的内涵,简约、雅致、天然是它们的鲜明风格。当然,中国传统的人文情节、棋书画的艺术影响,为传统园林又增加了许多个人色彩,这些元素的体现更成为当代场地设计中景园规划的基础。
2 中国传统造园布局对当代场地设计布局的启示
2.1 当代场地设计的布局目标
在场地设计中,布局阶段涉及到诸多因素,如:场地分区、实体布局、交通安排、绿地配置等等[3],这些因素遵循着各自的规律,同时又相互协调。确定组成元素各自形态和它们之间的组织关系,这些是场地设计的核心工作。
图1 颐和园
图2 扬州瘦西湖
2.2 传统造园过程中的场地分区
场地分区作为场地布局的起点,侧重对场地不同特性的区域进行重新划定。但这种划定并不是人为地拆开各区域的联系,而是寻找整个场地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有限的用地内,常常采用集中的用地划分,而对于用地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场地分区就可采取多种变化方式。在中国传统园林布局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化整为零,聚散相存”的特点[4]。造园过程中,传统园林常常运用景区划分的办法,创造出功能、特点、景色不同的空间环境,而景区之间又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如苏州拙政园(图 3)。同时,园林中不同环境空间的分界处(如陆地与水面、平地与山坡等),也都是设计师们充分发掘场地魅力的地方。传统园林中,分界处精彩的交接定位可让景观得以升华,从而使其成为场地设计中的佳作、中国传统园林史上的珍品。
2.3 传统造园中的实体布局
相对于场地分区,实体布局更强调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处理情况。现代场地布局中,建筑的位置与主次往往由建筑形体大小与基地大小的相对比例决定。而传统造园过程中,场地设计的组织布局追求起承转合、由“形”到“神”,达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场地中的各项内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网络式的结构,“动一点,触全局”。同时,古典园林的实体布局,还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需要主次分明。所以,“中国古典建筑在构图上,`宾、主'的关系也就显得十分清楚”[5]。
2.3.1 实体在用地宽松条件下的组织
在用地宽松的情况下,实体布局因注意建筑物对基地的组织和控制。比如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这种情况下常采用“空间对比,以小衬大”的处理方式:将两个以上的不同空间,放在相毗邻的位置上,其构成了空间对比的相互关系[4]。空间视觉上的虚实处理、形式上的开敞封闭控制,“以小见大”,使得单体间和建筑群间都可以产生对比感。这种实体布局的巧妙性和艺术性常由厅、堂、榭、廊等内容的组合进行表达,所以我们会从诗句中体会到“花间隐榭,水际设亭”的意境。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园林建筑都由较为小巧的体量和简单的内部功能设施构成,所以我们多看到它们独立设置,或者用墙、廊把多个单体组合成群,有机的运用在造景中。这样多变灵活的布置,使传统园林建筑在体量上对整个环境起到点缀作用,造就了各式各样的传统园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3 拙政园西部平面
2.3.2 实体在用地适中或相近条件下的组织
在用地规模与建筑物占地规模适中或相近的情况下,建筑物的布置灵活度下降。而多数的实体又采用居中布置,如传统的四合院。四合院以建筑、走廊、围墙围绕着院子,常点缀着树木花卉,形成内向、静雅的空间形态。通过院落联系的单体是不同的功能单位,它们构成了整体的建筑组合。借助庭院这个外部空间,各个功能单位又相对独立而明确。四合院中,其内庭的使用、四周组合体的层次等级区分、每一处内部空间单元的处理,都是建筑实体布局的需要和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礼教文化、礼法自然的体现(图 4)。
图4 四合院的方位图
2.4 传统造园中的交通特点
对于场地设计中的交通安排,现代的场地设计常常采用尽端式或者环流式[2]。而从中国传统造园的交通流线来看,古代的造园者几乎都是采用环通式的流线体系来设计流线的。“以景成画,蜿蜒迂回”的游憩方式,使得传统园林的游园路线上,沿途风景变换、情趣横溢,更传达出“圆满”、“和谐”的园林思想。
3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对当代场地设计手法的启示
3.1 当代场地设计的手法追求
场地设计的诸多手法有很多,在塑造出环境的最终成果时,景园布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评价。作为场地设计过程中详细设计阶段的一部分,景园布置更多是从感性的因素进行考虑,而区别于该阶段其他倾向工程技术性的几个方面(道路、停车场、竖向、管线)[2]。构成景园的素材有很多,如植物、水、石、铺地、台阶、坡道、座椅、围栏等等。有目的性的、秩序感的设计这些元素,不仅能控制整个场地的节奏,更能有效的融合整个场地的物理、生态环境。所以,合理、优美、独特的景园布置,收放适度、虚实相生、可控范围内的空间处理限定布置方式,会给场地设计起到增添光彩、修饰润色的作用,带给人们身心上美的享受。
3.2 传统造园中的景园处理手法技巧
景园布置的这些原则、技巧、元素选择等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在场地环境的处理上都有体现。
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布置为例。传统园林建筑小品体量小巧、功能简明、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是整个场地中精美的构筑物。它们常常表现为亭廊榭舫、楼台桥架等形式,主要包括园门、景墙、景窗、花架、雕塑、阶梯、园路、铺地、桥、汀步、凳、桌、花坛、水池、置石等等[4]。传统园林建筑小品追求的表达方式与环境语言有着相同的意境,这是对整个场地的统一。它们常常以小衬大,灵活处理,在园林中起着点缀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的作用。
以现代景园布置和传统园林建筑小品中常出现的水景布置为例。水景是景园布置中最富吸引力的元素,跌宕有致的水体处理,是景园中美学的重点。水的动感和静谧相结合,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景园浪漫情调。中国传统园林的水体常称为理水,是对自然水的延续和发展,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池塘、湖泊、江河、溪流、山涧、瀑布[6]。它们既是自然的浓缩、风景式的艺术画卷,也是文人骚客诗赋中出现最多的素材。传统园林水景设计会受场地大小、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通过对水岸、岛屿等细节的处理,采取活水入园、就地挖池、现状改造等方法,表达出造园大师们“师法自然、提炼再造”的设计思想。“传统园林通常通过土石、植物、建筑等将水面围合、分割,使水面处理显得自然、流畅,试图追求幽静、淡雅的氛围[4]。”而现代的园林景园布置在处理水体时,不仅保留了传统园林的精华之处,同时融入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通过科技和古典的结合,使造园过程中水的形态表现的更加丰富,处理形式得到更大的扩展,比如喷泉是很好的实例。人们通过电的利用,把水、声、光等结合起来,让水动起来、循环起来,或如急流、或似薄雾,给景园带来别样的情趣。由传统园林中水的发散,现代的建筑师们在设计许多广场、街头景观方面,借鉴着并灵活的运用和创新着水元素的表达方式,丰富环境内容。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大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优美而富有内涵的居住环境,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一个重要的出发点。通过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和手法进行分析思考,我们应当把对“场地——人——环境”的理解,提升到一种文化境界。在当代的场地设计中传承传统园林设计的精华,努力为人们留下丰富的景园艺术,创造出和谐、自然、舒适的生活空间。
[1](美)凯文·林奇(K.Lynch),(美 )加里·海克(G.Hack).总体设计[M].黄富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张伶伶,孟浩.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张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李永鉌.华夏意匠[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