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假新闻的成因和防范措施探讨——以2001年到2008年“十大假新闻”为例分析

2010-04-17杜铁军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假新闻科学科技

康 敏,杜铁军

1.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2.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与科技新闻的关系日益密切,对科技的需求与信赖程度也日渐增大,科技新闻已成为人们更加关注、更加重视的信息之一。同样,科技新闻在现代传媒的宣传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的广泛传播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受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等方面,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道德缺失等因素的渗透,科技假新闻有时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些传媒上,不仅误导公众,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而且对科技新闻的科学性构成严重冲击,削弱了新闻传媒在公众心目中的社会公信力和良好形象。因此,科技假新闻的问题应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以《新闻记者》杂志自2001年开始评选“十大假新闻”,意在向新闻工作者发出警示。本文就选取了迄今为止评选出来的八十条典型假新闻中的科技假新闻为例子,从发布媒体、报道领域和稿件来源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探到科技假新闻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1 科技假新闻的概念及危害

科技新闻与科技假新闻的区别在哪里呢?科技新闻是关于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概念包含三个意思:科技新闻的范围拘囿于科技领域;报道的内容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很久前发生或未发生的事实,包括时间新、内容新及观念新等意蕴;报道的实体是科技的事实,但科技事实本身并不等于新闻,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科技事实才能成为新闻[1]。由此可见,凡是科技假新闻均是违背科技事实的报道,其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违背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近些年来,传媒炒作了很多科技假新闻。这些科技假新闻对社会和公众的伤害是严重的,同样也是新闻界的致命毒瘤。科技假新闻的危害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科技假新闻是对新闻伦理的一种背叛。坚持真实性才能体现媒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坚持真实性才能坚持真理,宣传报道才有力量;坚持真实性才能取信于民,赢得受众的尊敬和信任。[2]科技假新闻是假新闻的一种,违背的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其次,科技假新闻是对科学的颠覆。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大众开始注重科技新闻的阅读。科学新闻在报道中的分量不断增加,科学于普通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对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无疑是有益的。再次,科技假新闻是对媒体公信力的嘲弄。马克思认为:“人民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3],科技假新闻导致媒体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在现实生活广告客户决不会向自己不信任的媒体投放广告,读者不会去订阅那些公信力低的报刊,而普通网民也决不会去点击那些缺乏诚信、充斥垃圾信息的网站。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高低,事实上就是媒体自身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状况的综合反映,它会直接影响到媒体自身的宣传效果,影响到它的辐射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影响到它的生存、发展和壮大。

2 科技假新闻的统计和分析

《新闻记者》从2001年开始评选“十大假新闻”,迄今为止已经八年。《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专业杂志,以专业的眼光遴选历年国内造假程度最严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假新闻,因此这八十条被评选出来的假新闻,是具有相当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基本上能够反映目前假新闻现象各方面的情况。本文选取八年来假新闻中的科技假新闻作为样本分析。

表2-1 2001年到2008年“十大假新闻”报道内容统计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科技假新闻从2001年到2008年总共出现了5条。占了总数的0.75%其中以2002年最为集中。总体开看,科技假新闻因为科学性和专业性所占得比例很少。但是即使占比例很少的科技假新闻同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2006的科技假新闻“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这篇子虚乌有的科技假新闻导致了西瓜原产地海南、河南等省份的西瓜滞销,造成了瓜农的巨大经济损失,虽然最后事情被澄清,但是对瓜农造成的损失是没有办法弥补的。2007年和2008年两年没有出现科技假新闻,可以看出编辑和记者意识到科技假新闻的危害和造成的危害对科学类的报道有所谨慎。

2.1 从报道的媒体分析

表2-1 2001年到2008年科技假新闻刊播媒体统计

多元化的媒体形成了“立交桥”式的传播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各媒体对稀缺信息资源的追逐日益白热化。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站等媒体各显神通,竞相拼抢稀缺新闻资源。在新闻生产秩序还没有来得及规范的情况下,一些媒体慌不择路,制造了科技假新闻。究竟哪些媒体容易产生科技假新闻呢?统计发现,8年来出现的6条科技假新闻中5条是来自报纸的报道,只有一条是来自网站。其原因恐怕在于:一是电子媒介文本的可保存性比较差,在评选中获选的几率比较小;二是报纸媒介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在报道科技假新闻的媒体全是商业类的报纸或者商业网站,可见,市场利益的驱动,是假新闻泛滥的基本原因。同样可以看出党报和机关报纸对于科学类的报道是很谨慎的,新闻生产相对规范。

2.2 从来源分析

新闻的来源主要有五种途径:一是编辑引用或者转载,二是记者稿件;三是通讯员、自由撰稿人来稿。

表2-2 2001年到2008年科技假新闻来源统计

表2-3 2001-2008年科技假新闻消息来源分布情况

根据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科技假新闻一半来自编辑引用或转载。一半来自记者。没有注明消息来源的比例达33.3%。没有消息来源的新闻,无论如何是不能让人放心的。无名头的消息,往往是不负责任的信息。对于这样的信息,拥有新闻常识或经验的受众可能会心存戒备。但是,注明了消息来源就是可信的吗?我们来看看那些注明了消息来源的科技假新闻,看看它们是如何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秦始皇兵马俑损失严重,专家担忧百年后变煤坑》中的消息来源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专家曹俊骥,但实际上是记者曲解、夸大了曹俊骥的观点。

3 分析科技假新闻产生的社会原因

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掌握从少数人专有的精英科学时代转向了公众理解科学时代,公众从次要角色上升为几乎与科学家具有同等地位的角色,有权要求获得科技信息,这是个科学真正开始普及的时代,传媒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科学语言晦涩难懂而且专业化强,普通的大众需要的是通俗易懂的解释,所以传媒在报道科学新闻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晦涩难懂的科学文字转化成为简单易懂的大众文字,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各种利益单元的影响下,媒体逐渐从满足受众初级知识需要转换到了一种媚俗化的道路,把科学新闻解读成为一种感官上的刺激,追求异常的、轰动的伪科学新闻。所以科技假新闻新闻报道不是孤立的现象,有着深层的社会成因。

3.1 新闻和科学的性质有所不同

新闻追求实效性,报道讲究新闻和迅速,由于受众都是想快速的获取新闻知识,因此新闻报道讲究言简意赅,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说明一件事情。而科学技术总是有着相对漫长的研讨时间,在没有经过一番艰苦的实验和论证之后无法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在结论中也有其不确定性和诸多附加条件。从语言的表达上面,新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而科学语言一般比较严谨专业,如何将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科学话语转化成为能够为普通人知晓的公众话语是科技报道的一个基本尺度测定问题。在相互之间稍微有所不慎重就会出现报道的失误。

3.2 传媒人员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记者的科学素养,除了具有科普知识外,还表现在能够以理性思维把握科学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因为许多看来有新闻价值的科学新闻,在科学上意义并不大,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科学创造,往往难以引起普通人的兴趣。如何在尊重新闻价值的前提下,不过分炒作其实没多大科学价值的新闻,同时找寻适当的新闻由头,引发人们对真正科学创造的兴趣,这是报道科学的新闻记者的基本功。”[4]我国传媒的记者正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在一线的记者大部分是近几年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他们的知识结构较老一辈合理,但浮躁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知识的普遍浅薄。现在传媒人员遇到科学问题就依赖专家的解释,而不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导致有时候会犯了很低级的错误。”例如2002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中,《江南时报》发表“地球只剩50年”的假新闻、新浪网发表“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的假新闻。其实只要媒体人员认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完全是假新闻。

3.3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传媒推向了竞争激烈的市场

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部分新闻工作者忽视社会效益而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一样“在消费文化的广阔领域,不再只是作品的传播和选择,作品的装满和设计,甚至还包括作品的生产都依据销售策略进行。”[5]追求经济效益的促使下,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利益集团为了达到某些目的,给媒体提供假信息,或者利益集团直接和媒体记者结成利益同盟,制造出一些经过策划的科技假新闻,如2002年关于“微波炉是恐怖杀手”的报道,可能是某些利益集团为了挤垮竞争对手而编造的虚假信息。

4 科技假新闻的防范措施

从客观上讲,科技假新闻出笼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科技新闻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发挥好的或坏的作用和影响,很大程度上都是新闻从业人员操纵的结果。因此,从这一角度看,解决科技假新闻的问题,有效的办法还是要围绕“人”,在加强科技新闻采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上下功夫。具体地说,杜绝科技假新闻至少应采取以下六方面的有效对策:

4.1 培养专家型的记者或编辑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白川英树先生认为:“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里,大众是需要科普知识的,而媒体是传播科普知识的最好的渠道,所以进步的社会需要科学报道和科学记者,这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准。[6]科技新闻工作者以文科居多,即便出身理工科,也难以逾越隔行如隔山的障碍。况且如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新闻工作者难免感到知识老化,跟不上科技发展潮流。这不仅容易造成报道内容上出现偏差和误解,影响了传播效果,同时也给了伪科学新闻有机可趁的传播空间。要反对和抵制科技假新闻,科技新闻工作者还须掌握相关领域的科技知识,才能提高辨析真伪能力。针对现在专业的科技展记者较少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解决:一是报社在招聘科技记者时,应选择那些科学素养较高的候选人,各大专院校应设立科普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4.2 科技新闻工作者应当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新闻传播学中有个“把关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人传播渠道。也就是说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进人大众传播渠道,而传媒组织中新闻工作者在传播过程所承担的“把关人”角色,什么样的新闻该报道什么样的新不该报道,中间存在着新闻工作着的素养问题,如果在“把关”环节上出了问题,就极易发生伪科学新闻流向大众。事实上只要记者和编辑对待科技新闻有着认真的态度,深入浅出,讲究新闻来源的可靠性,在写作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有效防止伪科学新闻报道的出现。因此科技记者和专业的编辑人员一定要做好“把关人”角色。

4.3 加强科技新闻采编奖惩管理

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均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奖惩措施没有落实到位,随意性较大,存在“脚痛治脚”“头疼医头”的现象。例如,有的媒体出了某方面的问题,于是就紧急出台一项临时规定;有的奖励办法多,惩治失误的措施少,存在奖重轻罚”的失衡现象。这些不规范或流于形式的奖惩措施,给造假单位或造假者一个“闯”禁区的侥幸心理:如果出了问题却失而不损,若侥幸闯“关”成功,则可能带来名利效应。因此,加强科技新闻的奖惩管理,关键要让造假者为造假行为付出难以承受的成本或代价,令其望而却步。

5 结论

总之,怎么样反对和抵制科技假新闻新闻报道,科技新闻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是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新闻记者多年寻求解决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科技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准确。作为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将客观、准确牢记在心,让科技新闻在当今改革的大潮中绽放异彩,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司有和主编.科技写作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哈贝马斯,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6]陆光元.诺贝尔奖得主白川英树:社会需要科学记者.千龙新闻网,2004-04-16.

猜你喜欢

假新闻科学科技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