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提升路径选择
2010-04-16耿明英武汉纺织大学
耿明英 武汉纺织大学
近年来,国际分工调整,东部产业转移加速,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为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金融危机后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使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包括湖北省在内的我国中西部地区,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湖北与沿海、西部地区和中部五省的比较,分析了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后危机时代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提升路径或方向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0-2008年,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2006年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7.62亿美元,是2000年的3.7倍,2008年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5.67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其中,出口115.9亿美元,同比增长41.8%,高出全国增幅24.6个百分点;进口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4.3%。2008年湖北进出口规模在中部六省中已占据第一位。但与沿海城市相比,进出口规模明显偏小,2000年浙江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是湖北省的8.7倍,2005年是11.8倍,2008年是10.3倍。同时,与西部地区相比,2000-2008年进出口规模与陕西省基本保持原有差距,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见表1)。
表1:2000-2008年湖北与相关地区的进出口总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2.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全国相比,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比全国低36.35个百分点,2005年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的第一年,虽比2000年提高了4.0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1个百分点。2000年,全国外贸依存度为43.8,浙江省为38.21,湖北省只有 7.45。从 2005-2008年,湖北省基本维持原有水平,而且与全国的差距还在加大;而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2005年开始超出全国水平,当年全国外贸依存度为63.00,浙江省达到65.83,湖北省只有11.49;2007年全国外贸依存度提升到67.60,浙江省则高达72.15,而湖北省仍维持在12.25的低位。在2008年,全国外贸依存度略有下降,为66.30,浙江省为68.25,湖北省也只有12.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65个百分点。
3.外向型经济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明显低于全国及沿海地区。与浙江省相比,两省差距最大的一年是2005年,分别相差78.55和9.92个百分点,差距最小的一年是2008年,分别相差21.40和2.05个百分点,其中有沿海城市较早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因素。与陕西省相比,在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度逐步提高并超越湖北(见表2)。
表2:湖北与相关地区外向型经济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度比较(单位:%)
4.利用外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境外投资等。据湖北省、浙江省和陕西省统计局的数字分别显示,2008年湖北省吸收外商投资合同外资额51.42亿美元,同比增长22.47%;实际使用外资额 32.45亿美元,同比增长17.30%;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 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4.3%;新签合同额33.10亿美元,分别增长1.45倍和69.4%;外派劳务12453人次,同比增长47.41%。浙江省 2008年合同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为178.2和100.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2.6%和2.8%;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2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4%;批准境外投资项目427个,总投资9.2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8.6亿美元,总投资和中方投资分别增长39.1%和42%。陕西省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部分),增长14.6%;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8.469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786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对外投资总额的91.7%和91.4%;对外劳务合作全年新签合同额0.312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0.1840亿美元,同比下降6.7%。
二、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目前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对此作更进一步的分析。概括地讲,长期以来湖北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的速度缓慢且力度不够。湖北的传统工业产业,如钢铁、建材、造船、汽车、纺织等,在国内虽然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国内产能过剩已成为这些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需尽快开辟国外市场。然而金融危机形势下,一方面越南等国凭借劳动力优势对我国形成挑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针对中国产品设置各种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我国及湖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双重挑战,制约了湖北外向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2.承接外向型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较高。在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品生产环节延伸和发展的同时,中端及低端产品的生产环节逐步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既为湖北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又可以满足现阶段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承接外向型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比重较高,忽视了“中国制造”产品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和环境问题,从而降低了外向型产业发展的档次。
3.农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潜力尚未开发。湖北是农业大省,大米、油料产品、水产品及中药材等均具有较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当前全球性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湖北来说也是重大利好因素,但湖北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却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要素的弱势性等是制约湖北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8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19016批,总额8.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13.77%和28.66%,虽创历史最高水平,但仅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5.3%。由此可见,湖北农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潜力尚未开发出来。
4.出口商品种类单一。湖北省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缺乏自有品牌,不掌握核心技术,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而在浙江省,金融危机中几乎每一个存活下来的企业周围,都有从事相同产业的低层次企业倒闭,而那些成功企业的共识是:企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关键是成功进行了产业升级。宁波鄞州区最近三年光技改投入每年就100多亿元,用于产业提升、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效果显现,该区目前拥有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132家,出口产品涉及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湖北的出口产品主要是资源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如淡水鱼、磷矿、纱锭、粗钢等,技术含量不高、品种单一,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
5.出口市场过于狭窄。湖北的出口市场主要依靠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对新兴市场的开发不够是制约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降低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自2002年实施《曼谷协定》以来,我国已先后签订并实施了 6项区域贸易优惠安排,涵盖了东盟、韩国、印度等重要的贸易伙伴,进出口市场不断拓宽。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较大。2008年浙江对拉美地区和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保持在40%以上;而湖北在开发国际新兴市场方面一直滞后,没有形成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受外需市场的制约性很大,导致出口市场过于狭窄,出口增长不快。
三、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方向选择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主要是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的冲击很大,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湖北省与沿海地区的条件差别很大,且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再重走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老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湖北省究竟应该如何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径?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第一,优先转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式,加快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利用外资战略。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湖北经济既要扩大内需,加快增长,更要优先转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式,加快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当前,全球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湖北省需要主动将自身产业发展与高新技术引领的国际产业竞争相对接,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为此,湖北必须积极调整利用外资战略,减少资源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大量吸收外资的做法。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鄂建立地区或公司总部、技术研发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和采购中心等机构。尤其要把吸引高技术领域的国外人才或智力作为重点,积极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
第二,湖北外向型企业的发展不能重复沿海外向型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能只选择搞出口加工贸易,应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湖北外向型经济不能再搞主要发展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的那一套,更不能把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搞贴牌生产的企业不可能拥有国际竞争力。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外向型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应制定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选取一批重点行业为创品牌出口提供重点支持,进一步通过信贷、税收、出口辅导等方式扩大外溢性强的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尤其是培育出更多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第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拓展海外“农垦”的新途径,促进湖北优势农业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外转移。湖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具备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础和潜力。湖北省应根据自身实际,有规划、有步骤地加大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规模。一方面要加快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扩大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出口。另一方面要把海外“兴田务农”的事业做大,包括在海外承包大型农场,在东道国开发粮、油、棉等农作物示范生产基地,或与东道国共建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等,以加快湖北优势农业资源和农业劳动力的国外转移,使之成为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加快湖北传统工业领域的大型企业国际化进程,通过海外投资或并购,推动传统工业产业链的境外延伸或重组。湖北在传统工业领域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已经不能适应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传统工业产业的优化,加快大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拓展湖北传统工业产业的国际发展空间。在这方面武钢集团“走出去”的模式很值得推广,目前,武钢已经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委内瑞拉、利比里亚等国的矿山合作,除投资产业链上游的铁矿石开发外,还要在巴西阿苏港投资50亿美元建一座500万吨的大型钢厂,面向海外市场。武钢凭借传统的工业优势把海外的资源、市场及资本要素组合在一起,不仅为湖北传统钢铁工业的结构改造与优化提供了国际化的平台,也为湖北传统工业产业的整体提升或外向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五,充分利用湖北的中心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中心与物流中心的重合。发展外向型经济,首先要打通连接国内外市场的物流通道,发挥市场的辐射功能。由于湖北武汉拥有的中心区位优势,使湖北有条件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目前,湖北省正在加快开发武汉新港,可以通过长江大通道把国内的物资和产品运往东亚各国;同时,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和武汉航空枢纽港的建设,也将极大地促进湖北与香港国际物流中心的对接。武汉作为面向国际物流市场的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凸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国际物流通道,推进制造中心与物流中心的重合,将会把湖北外向型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