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向
2010-04-14
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须关注七个重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完成的《“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课题报告》进行评审。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指出,“十二五”时期是纺织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如何评价纺织强国、强国指标如何体现,是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强调,编制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要关注七个重点:一是价值链,过去较注重工业体系和产业链的完整性,今后应该更多地关注价值链,要引导行业形成从研发设计、采购、制造、物流到营销网络的完整价值链,注重价值的提升。二是品牌建设,对于品牌的理解要全面完整。三是产业区域转移,通过转移一方面要保持和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四是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要关注、研究纺织行业新的战略增长点。五是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的问题。六是人才培育问题,纺织工业要从注重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向注重价值链转变,必然有新的人才要求,要培养一大批能够支撑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人才。七是要从国家政策层面考虑,怎样设计一个大的、有利于纺织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它的产业政策环境非常重要。
专家们认为,该课题报告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了“十一五”以来纺织工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十二五”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目标体系,较全面地阐述了纺织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政策方向,初步设计了“十二五”纺织工业规划体系,对编制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印度进口中国生丝政策仍不明朗
8月31日,以印度纺织部联合秘书塞加尔女士为首的印度丝绸代表团在与中国丝绸协会会谈时明确表示,为减轻手摇纺织机和动力织机部门小型传统编织者的困难,印度纺织部设想统一进口一批生丝,用于稳定市场生丝价格,支持小型传统编织者的生产和经营。目前这一计划虽已得到印度国家税务部门免进口关税的批准,但进口数量多少,何时开始进口,采取哪种方式进行,从哪个国家进口等事项尚未落实。
印度纺织部代表团是应中国丝绸协会邀请来华进行访问的,印方先后拜会了商务部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8月31日与中国丝绸协会进行了会谈。双方就中国蚕茧及生丝的行业采购定价机制,如何推进双方丝绸行业技术经贸交流合作,印度免税进口生丝政策等方面展开交流,会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秘书长钱有清等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谈。
应印方要求,弋辉会长介绍了中国蚕茧及生丝定价机制,以及近年来中国茧丝绸业发展情况,双方就如何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交流与合作交换了意见。中方提出:中印两国蚕茧及生丝贸易量巨大,建立一个定期或非定期的信息交流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开展实质性的生产、技术及经贸合作,可以通过互派考察团的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目前在中国设有中国国际丝绸论坛、中国国际丝绸会议等多种国际性活动,希望印度方面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印度代表团对中国丝绸协会给予的合作和帮助表示感谢,希望双方以后能够加深了解,祝愿双方丝绸业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
桑蚕鲜茧质量下降 监管任务异常艰巨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提升”活动的整体部署,中纤局组织专业纤检机构,集中开展了2010年春茧收购期间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自5月下旬春茧上市,在持续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重庆、四川、陕西等11个蚕茧主产省区的专业纤检机构及相关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协同开展了春茧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据检查情况,今年春茧生产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蚕茧质量同比呈现下降趋势,二是收购价格大幅上扬。
本期蚕茧平均质量指标分别为:上车茧率90.8 %、茧层含水率18.9 %、好蛹率86.9 %、干壳量9.2 g、茧层率23.2 %、毛脚茧率13.3 %。其中:上车茧率、茧层含水率指标同比(与去年同期比较,下同)基本持平;好蛹率、茧层率同比降低近3个百分点;干壳量同比降低0.1 g;毛脚茧率同比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尤其是重庆市平均毛脚茧率高达52.1 %,安徽省宣城市达30 %。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西南部主要产区的旱情灾害和中部产区春茧生产期持续低温阴雨的气候,严重影响了桑树的生长和桑叶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桑叶产量同比下降了30 %,同时由于光照不足,桑叶叶肉薄,质量下降,直接导致了蚕茧质量的下降。二是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茧丝绸市场行情企稳回升,缫丝企业对蚕茧原料的需求迫切,致使蚕茧生产单位(农户)和收购单位在蚕茧生产和收购加工过程中,一味追求蚕茧数量,忽视蚕茧生产和收购质量,不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大量生产和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等严重质量问题的蚕茧。
本期桑蚕鲜茧收购指导平均价格为1 295.7元/担,实际收购平均价格为1 509.6元/担(中准茧级),实际收购价格高于指导价格302元/担,平均价格提升幅度达26.8 %,山东省和江苏省价格升幅超过65 %。实际收购平均价格同比提高达50 %以上,创近10年来的新高。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前几年茧丝价格过低,尤其是2008年秋茧收购价格远低于蚕农种桑养蚕的成本价,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毁桑弃管现象,造成连续两年蚕茧产量大幅减产(2008年下降15.9 %,2009年下降17.8 %)。二是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缫丝企业产能增长过快,而东部地区并未同步下降,全国缫丝产能已大于原料供应和市场实际需求。缫丝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在亏损状况下被迫加入高价抢购原料的行列。三是今年春季出现的干旱和低温阴雨寡照等自然灾害影响了蚕桑生产,进一步加剧了原料供应偏紧的状况。四是收购秩序较为混乱助推蚕茧收购价格的上涨。鲜茧收购虽然实行了资格认定制度,但是不具备鲜茧收购资格的单位和个人的高价抢购蚕茧的行为依然明显存在,严重扰乱收购市场秩序,加剧了蚕茧资源市场竞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鲜茧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涨,致使桑蚕干茧和生产品丝的交易价格也随同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62.4 %和52.2 %,按目前的鲜茧收购平均价格计算,生丝的生产成本近31万元/t,而近期生丝交易价格仅为29万元/t,每生产1 t生丝亏损近2万元,茧丝价格倒挂现象严重。
据统计,春茧收购期间,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 040人次,检查茧站683家,同比增幅达24 %。监督检查桑蚕鲜茧总量1.11万t,占已收够总量的41 %,同比增幅超过200 %。本期检查共现场抽样检验桑蚕鲜茧1 105批,占监督检查蚕茧总量的90 %以上。在检查过程中,专业纤检机构执法人员现场处罚了59家存在质量违法行为的茧站,占被检查茧站总量的9 %,同比增加26家。对16家存在严重质量违法行为的茧站进行了立案查处,占被检查茧站总量的2 %。各地正按照中纤局年度工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干茧流通和鲜茧收购期间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是通过干茧公证检验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将干茧质量检验分析结果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加大监管工作力度。二是加强夏茧和秋茧收购期间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服务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规范鲜茧收购加工单位鲜茧质量检验和生产加工行为,改善蚕茧收购质量,保护优质蚕茧资源。三是与茧丝绸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协作,贯彻落实《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茧丝流通管理办法》,加强鲜茧收购资格中质量保证基本条件方面的监督检查,打击不法收购行为,携手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万事利集团入围“浙商500强”位列第86位
以“新产业 新模式 新机会”为主题的“2010民企投融资大会暨浙商500强论坛”7月8日在杭州开幕。大会公布“2010浙商全国500强”,万事利集团从2009年的第216位一举跃升至第86位,成为“2010浙商增长之星增长王”10强。
“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自动缫丝机保全工操作技能竞赛即将鸣锣
全国纺织行业“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自动缫丝机保全工操作技能竞赛即将于11月在全国拉开大幕。届时国内自动缫丝机保全工操作能手将汇集广西,在广西日田集团一逐高下,切磋技艺。
赛事旨在对十几年来缫丝业行业新思维、新技术、新设备进行一次重大练兵与检验,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行业技术进步的重大活动。通过赛事有望产生一批自动缫丝机保全工技能高手,推动自动缫丝机的保全操作达到新的水平。
根据活动安排,冠名单位——杭州中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正在为赛事顺利进行积极准备。杭州中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自动缫丝机制造业中的生力军,二十多年来不断坚持推进自动缫丝机的优化升级:中江2000新时代型自动缫丝机、中江2008型自动缫丝机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专利产品“中江瓷眼”更是突破自动缫丝机缫丝过程中穿瓷眼难的困扰,是对传统瓷眼的一次更新换代。
“袜品小浴比染色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鉴定
由浙江宝娜斯袜业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省纺织测试中心共同承担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业项目“袜品小浴比染色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前通过鉴定。
袜品小浴比染色新技术针对传统袜品染色方式耗水多、易损伤丝袜等落后现状,通过新的染色方式和原理的系统研究,成功研制了袜品小浴比染色设备,开发出工艺参数控制软件及集成管理控制系统,研发了袜品小浴比染色配套工艺,既提高了袜品质量,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项目在袜品静置、染液循环的染色方式和小浴比低能耗的染色工艺等方面有创新。
国内外防紫外线纺织品发展动态
有资料显示,适量的紫外线辐射具有杀菌作用并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人体健康;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诱发皮肤病(如皮炎、色素干皮症),甚至皮肤癌,促进白内障的生成并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防紫外线产品显得非常重要。
最早开发的防紫外线商品是防紫外线化妆品。20世纪90年代后,防紫外线织物骤然兴起,其中以日本公司最为突出,相继推出具有防紫外线辐射功能的运动服、衬衫、长筒袜、帽子和太阳伞等制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以澳大利亚为例的地处低纬度、日照较强的国家,率先开发抗紫外线纺织品进入了商品化阶段,他们通常采用添加抗紫外线整理剂和紫外线屏蔽剂的方法。
目前,国内对抗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天津石化公司研究所用陶瓷粉研制出了抗紫外线涤纶短纤维和网络低弹丝;上海化纤十一厂开发了抗紫外线涤纶短纤维;东华大学化纤工程研究中心研制出化纤级抗紫外线超微粉体和母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