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瓶颈 加快现代水利建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010-04-14□于军赵清
□ 于 军 赵 清
兴农之要,其枢在水。当前,建三江分局已进入发展现代农业的快车道,进入水稻产业持续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现阶段建三江分局水务局在水利发展上还存在什么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急需解决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水利如何为分局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针对这些问题,分局水务局对农场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整个行业情况的认真摸底、深入剖析和系统研究,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地下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水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近些年建三江分局水务局水稻发展迅猛,到2009年底737万亩水稻99%采用地下水灌溉,水稻亩用水量按350方计算,年用水量已达到25.8亿立方米,加上少量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地下水已经处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状态,地下水如果继续下降,很可能出现机电井掉泵、生态改变,甚至可能出现突发性的地下水大幅度下降等问题。“水”已经成为制约建三江分局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分局“一业带多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受到了直接威胁。
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建三江分局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环绕,每年过境水量2739亿立方米,当地产水量10.93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补给量14.84亿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但现有水稻99%采用地下水灌溉,过境水利用不足0.4‰,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严重失衡;二是缺乏水资源控制性工程。近些年建三江分局水务局开始建设大型江水灌区,但建设速度缓慢,建设周期过长,已达成的灌溉面积只有15万亩,短期内难以发挥大的作用。大力兴建的拦蓄地表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下水的供需矛盾,但到2009年底所建工程供水能力为40万亩,与大量的缺口相比,差距较大,且绝大多数工程为临时性工程,汛期需要拆除,保证程度不高,很难支撑可持续发展;三是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对涝水旱用、闲水忙用、以丰补欠等的调度和控制能力低,雨洪资源利用不足,缺乏区域间、季节间、年季间的调水、补水能力和措施。
(二)防洪除涝骨干工程缺口大,农田排水大环境急需改善
从1977年到2009年,建三江分局水务局国家已经批复的防洪除涝骨干工程7.76亿元,目前仅投入资金3.72亿元,占48%,不足一半,还有很多半截子工程。如:挠力河126公里堤防从1992年开始建设,堤防虽然已经建成,但是批复设计配套的14个穿堤建筑物只建了7个,13条回水堤一条未建,20个缺口每遇大的外水,严重倒灌,工程系统效益难以发挥。由于排水大环境不良,致使很多区域排水不畅,大量半截子工程不能发挥效益,并影响到与之配套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国家投入不足。自2004年国家对三江平原一期开发建设停止投资,大量已批复的工程没有完成。二是实际需要量较其它分局多。建三江分局由于开发建设较晚,加上土地面积广大,地势低洼,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任务仍很艰巨。三是骨干工程单项工程投入大。仅一个二道河总干就需要投资一千多万元,很多干沟也动辄几百万,企业自行筹资建设困难太大,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的改善。
(三) 水利配套工程标准低,农田抗御洪涝灾害能力不强
建局以来,农业生产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但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建设却一直采用建局初的干三支五的除涝标准,别拉洪河、浓鸭河等几大骨干工程全部是三年一遇排涝标准,一遇超标准大水一些排干出口水位低于承泄区水位,造成排水不畅,甚至倒灌。由于工程设计标准低,每年汛期一些沟道都会遭受冲刷,渠系建筑物被毁,清淤量增大,工程建设二次投入量增加,这对本来就投资不足的水利建设无疑是雪上加霜。在低的工程设计标准下,再加上工程不配套,有的有干沟无支、斗农沟;有的支斗已经配套,但承泄区没有打开;有的渠系配套了但建筑物没有到位等等。建三江分局现有的1064万亩耕地中,达到3~5年一遇以上配套标准的697万亩,占65%,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处在较低水平上。如:2009年建三江分局遭遇了2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全局受涝面积163.6万亩,绝产面积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62亿元。
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投入不足。建三江分局现有耕地亩均水利投入149元,垦区亩均水利投入246元,相差97元,与南方较发达地区亩均水利投入500多元相比,差距更大;二是耕地面积增加,提高了对排水的要求。近些年随着土地连片,五荒地治理成型,全局耕地面积增长较大,仅2009年比2004年就增加了480万亩。由于耕地的增加,使原有作为承泄区的区域,也有了排水需要,给工程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三是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国家对工程维修经费每年全局投资只有几十万元,各农场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支以下沟渠清淤新建,投入在排干和配套建筑物上的较少,使工程管理欠账较大(据统计全局已建工程中有35%以上的渠系和建筑物不能正常运行,需要不同程度的维修养护)。尤其投入在堤防、水库、抽水站维修加固的更少,导致一些工程带病运行,影响了工程设计效益的发挥,使本来标准就不高的水利工程标准进一步降低,农田抗洪涝能力不强,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靠天吃饭。
(四) 水利管理手段落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建三江分局农业已经进入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G PS定位、激光平地、整地、远程监控作业等高科技已经大面积得到了应用,而水利管理依然沿用老办法,效率低、精准度差、科技含量少,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不够协调。以工程管理为例:目前全局水管站共有专职水管人员17人,基层水管站38人(基本为临时工,按照水利部部颁标准我局现有的30个基层管理站应配备管理人员120人),共计55人,平均每人的管理范围近20万亩,日常工作量很大。基层管理站大多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交通不便,由于缺少交通工具,大量的工程巡护要靠管理人员的两条腿,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又如:在地下水观测中,现在全部为人工观测,观测人员基本以水稻户为主,由于个人素质和责任心不同,观测精度没有保障,这样下去很可能会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地下水情况无据可查、无数可用,给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造成严重障碍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农场水务人员业务繁重,创新意识不强。现在各场水务局人员一般每场3~5人,不仅要完成大量的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任务,还要负责土地整理、农业开发等其它部门的水利任务,水务人员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再加上一些人缺乏创新意识,很难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做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墨守成规,管理手段没有与时俱进。二是水管经费无正常来源渠道。按国家规定标准,保证建三江分局水务局现有15.8亿元的水利资产保值增值,每年需拿出4740万元作为维修养护资金。而目前各农场工程管理维修资金没有正常来源渠道,主要靠农场行政长官的个人意志,随意性较大,由于缺少资金,使工程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就更不用说配备先进的管理工具和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了。
二、下步水利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总体思路目标
通过剖析建三江分局水务局当前水利上存在的问题,要保障建三江分局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迅速破解水利发展瓶颈,解决好地下水供需矛盾,统筹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夯实水利基础,提高农田抗灾能力,保证粮食丰产丰收。要以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水利为基石,按照“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三个建设层次构建建三江分局现代水利的发展蓝图,并实施“数字水利”的现代管理手段,为分局“一业带多业”战略构想的顺利实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完成主要排干工程清淤扩建,拓展水利功能,完成拦蓄地表水工程8469处,力争地产地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30%。
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支以下沟(渠)及配套建筑物等田间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田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实现新增改善防洪除涝效益面积400万亩、新增改善灌溉效益面积300万亩。
(二)2010年建设目标和重点
2010年要完成水利建设土石方2000万立方米,建筑物2000座(处),拦蓄利用地产地表水灌溉面积100万亩,新增改善防洪除涝效益面积200万亩,新增改善灌溉效益面积150万亩,新增水保面积4万亩。
重点完成勤得利灌区渠首泵站建设,八五九灌区达到灌溉面积20万亩,青龙山灌区开号;完成别拉洪河下游疏浚工程、浓鸭泄洪总干清淤工程、浓鸭河节制闸工程、大兴强排站工程以及受灾较重的挠力河涝区、别拉洪河下游涝区的治理工程。同时,重点打造勤得利灌区、八五九灌区、前进、红卫、鸭绿河节制闸等5处水利观光点,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水利建设提档升级。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完善工程水利,减少水旱灾害影响,夯实现代水利发展基础
工程水利相对于现代水利它是传统的水利,是现代水利的基础。目前,我国水利事业正处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于建三江分局水务局来说在这个转型期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减灾就是增收”的理念,提高和完善工程水利,减少水旱灾害影响面积,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要进一步优化排水大环境。按批复建三江分局水务局还需建设堤防22.4公里、骨干沟道1121.87公里、土方3551.54万方、桥120座、涵跌水55座,抽水站24座,需投资3.06亿元。
二要提高农田配套程度和标准。按规划要使现有耕地全部配套,尚需完成干沟10条、清淤160条、支沟2396条、斗沟12533条、农沟2838条、桥144座、涵12260座、强排站25座,土方量13887万立方米,需投资72843.3万元。
三要提高旱灌能力。到2010年全局有旱田242万亩,现有喷灌机2222台(套),已达成喷灌能力85万亩,尚有157万亩的旱田抗旱问题没有保障,需购置喷灌机5233台(套),需投资0.32亿元。
(二)强力推进资源水利、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现代水利加快发展
资源水利是现代水利发展的必由阶段,资源水利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管理。建三江分局水务局在资源水利建设上要做好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逐步实现以利用地表水为主,适当开采地下水,以地表水置换地下水;二是统筹境内水和过境水。对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应以修建各类蓄提水工程为主,逐步扭转工程配置结构受制于河川径流丰枯变化的不利局面;对过境水资源应以修建引提水工程为主,发展江水灌溉;三是统筹工程措施和经济措施。在进行各项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鼓励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要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拦蓄利用地产地表水。建三江分局每年降水约68.2亿立方米,有5.2亿立方米垂直下渗补充地下水,52.07亿立方米被植物吸收和蒸发,10.93亿立方米形成了地表径流出境。从全年径流分配看,4、5、6、7、8五个月水稻生育期有6.13亿立方米径流,占全年的56.1%,加上水稻泡田弃水约3.7亿立方米,共9.83亿立方米地表径流,这部分水如能利用40%,即3.93亿立方米就可解决约110万亩的水田用水;9、10、11三个月径流4.54亿立方米,占全年的41.5%,这三个月拦蓄的地表水可以进行“秋灌”,即在秋整地结束后进行泡田,进行跨年度的水量调配,以减轻春季用水的压力,如能拦蓄利用30%,即1.36亿立方米,可解决近40万亩水田用水。从以上分析看,利用地产地表水共可解决150万亩的水田用水问题,同时拦蓄地表水还可增加地下水的垂直补给。全局要广泛利用现有地势和沟渠建节制闸、塘坝、小水库等拦蓄地表径流,并因地制宜进行梯级开发利用和排水,分区治水用水,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拦蓄利用地产地表水的30%,按规划共需建拦蓄地表水建筑物8469处、投资7.13亿元。
二要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效率。对建三江分局水务局来说,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农业。所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应对当前水瓶颈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曾先后在五个农场搞过节水灌溉试验,节水效果十分明显,节水20%以上,节水潜力巨大。根据建三江分局水务局用水现状,要大力推广适合局情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制度,分类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在各类灌区,要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加快普及膜下滴灌等农业生产新技术,降低农田无效蒸发,节约灌溉用水;要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用经济杠杆调动农户拦蓄利用地表水和节水的积极性,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宜将节水灌溉技术纳入到分局水稻种植技术管理中,并由农业部门尽快推广应用。同时要使农业用水逐步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形成与水资源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结构。
三要充分利用过境水,以地表水置换地下水。要统筹安排新灌区和续建灌区建设,加快江水灌区实施步伐,力争2014年完成八五九灌区、勤得利灌区和青龙山灌区的近期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江水灌溉面积350万亩,到2020年全部完成四大灌区建设,全局完成江水灌溉面积715万亩(尚需投资73亿元),使地下水灌溉绝大部分得到置换,水稻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 规划建设生态水利,实现人水和谐,完成现代水利发展最终目标
生态水利是人类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赋于水利的新使命,是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生态修复的功能,在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更全面,更符合客观自然规律,更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新的水利模式,是现代水利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我局而言,并不是前两个阶段发展好了,才能进入这一阶段,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交错进行,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目前对生态水利建三江分局水务局要着手规划,并适度建设。
一是建设景观生态水利,建一处工程形成一处景观。在进行水利规划时,要考虑生态和景观建设,保护好现有湿地。并拓展水利工程的功能作用,把种植、养植等融入到水利规划建设中,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二是开展水土保持,巩固土地根基。在采取各种工程措施时,要注意生物措施的采用,在水土流失区要大力开展植树种草,以及采用新的耕作方式,防治水土流失。尤其是对经过千年物化、万年涵养得来的黑土地要格外珍惜,防止黑土层逐渐变薄、流失,乃至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根基被撼动。
三是防治水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随着建三江分局工业的增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增加,防污也应纳入日程,建三江分局水务局有的农场现在已经出现了将生活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我们的母亲河——别拉洪河的现象,污染了环境,也影响了生态景观,所以防污问题也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四)全面实施“数字水利”,强化软科学软实力,用非工程措施带动现代水利加快发展
当前水利工作正面临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更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信息技术加速向水利行业渗透,使水利管理尽快走上信息化、现代化的道路显得日益紧迫和十分必要。1998年江总书记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数字水利”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建三江分局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升水利软科学、软实力,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分局“数字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的水利数字管理系统,即“数字水利”。
一是建立防汛抗旱减灾指挥系统。将重点工程情况,各种防汛情况、旱情信息和反映空间图形的信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防汛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查询和集成,做到信息传递及时,洪水预报预测准确,水情、工情信息准确,实现远程控制,也使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实现优化指挥。
二是建立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准确掌握建三江分局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分布、水资源状况,对水资源的需求分配进行预测、分析,编制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合理分配方案、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等;对用水大户安装远程监控设施,实现远程计量,准确掌握用水情况,减少人为干扰,计量收费;对地下水进行自动观测,增加观测精度,为分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建立工程管理系统。建立各类水利工程的历史资料、现状信息。包括灌溉、排水、节水、人畜饮水、城镇供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收集、整理、入库、检索和查询。存储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管理现场、技术规范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招标活动、技术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施工、监理、咨询等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资质资格等动态信息。
四是建立水环境治理系统。定时、快速收集水质信息,灵活提供水质历史资料和水质趋势预测,及时进行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并进行评估,并对水土保持信息进行管理,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进行评价等。
总之,水兴则农兴,农兴则局强。在建三江分局向现代农业大步迈进的征程中,只有不断提高完善工程水利、强力推进资源水利、规划建设生态水利,并全面实施现代化的“数字水利”管理手段,才能破解水利发展瓶颈,建成现代水利高效、高质、优化的支撑体系,为分局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