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震救灾实战经历后水文工作的思考
2010-04-14张霆
张 霆
(四川省水文局,成都,610036)
1 抗震救灾,水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008年5月12日14时 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 8.0级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导致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损失惨重,数百万家庭瞬间失去了世代生活的家园,使灾区群众几十年、甚至几代人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龙门山区处处山河破碎,房屋倒毁,断垣残壁……而当人们正忙于现场救灾时,水文人凭其职业敏感却已经看到了次生灾害的危害,看到了汛期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能使灾情雪上加霜,看到了炎炎夏日灾区病毒可能会污染水质,由此可能出现的瘟疫蔓延将带给灾区人民更大的痛苦。于是,水文迅即举全国之力,集精锐之师,含着眼泪,流着汗水,拼着性命,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水文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为打赢这场举世瞩目的抗震救灾战役创造了奇迹,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6月6日,在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排险进入决胜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来到四川省绵阳市看望指挥部的专家组成员,一坐下来他就伸出大拇指讲到:“现在我们要安全、科学、迅速地排除堰塞湖的险情,要制定科学的工程除险方案和群众的避险方案,水文监测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你们的工作,关系着我们整个除险,关系着群众的安全。”陈雷部长、蒋巨峰省长及绵阳、遂宁等地方政府领导也多次看望慰问水文职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水文工作者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 水文抗震救灾致胜原因
2.1 和谐水文团队是致胜的核心
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是对四川水文队伍乃至全国水文队伍的能力、作风、品格、精神的一次全方位检验、锤炼和升华,充分展示了水文人精诚团结、和谐发展的传统美德。全国水文工作者听从统一指挥,服从统一安排,从和谐中产生出的合力,从合力中迸发出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示,表现出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水文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
为了监测到准确可靠的水文数据,水文人多次不顾可能染上瘟疫和余震的威胁进入重灾区北川,安装、检查测验设施设备和进行现场水情、水质监测。为了灾区及下游人民能喝上放心水,防止可能发生的瘟疫蔓延,水文人不顾生命危险深入重灾区,下到江河湖库,采集水样,连夜举灯送检分析;为了让唐家山堰塞湖尽快排险,水文人凭着爬惯大山的体力和坚强的意志,不顾黑夜、余震、飞石、泥石流的威胁,带着满身汗水、雨水和泥水徒步三上唐家山,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之后又坚持在唐家山坝顶开展了为期 140多天最艰苦的工作。为抢通保通都汶路,水文人在绵阳北川通口帐篷里连续抗战 22天、在汶川三江连续抗战3天 3夜后,又在震中映秀老虎嘴连续战斗 38天,除了克服无水无电、臭气大、蚊蝇多、灰尘大、潮湿、酷暑和数天不能洗澡等生活上的困难外,还要在每一次危难时刻想方设法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在处置唐家山堰塞湖过程中,水文人还发扬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参与抢险泄洪,并担任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发布最新排险情况。
2.2 国家大力投入是致胜的关键
这次抗震救灾应急除险,也是对水文测报、水质监测、科研分析等多方面技术水平的集中检阅,无论在前方还是在后方,大量技术手段的应用、大批科技设备的投入,均成为我们打赢水文抗震救灾过程中大小战役的利器。
四川地处落后的西部,幅员广阔,河流纵横,但水文站点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应急救灾。“5.12”地震发生后,水利部迅即下拨 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四川水文购置的 6辆专车加上已有的车辆和驰缓省所带车辆全天候在一线奔波,为运输人员设备、实地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专项资金添置的全站仪、ADCP等先进的勘测工具科技含量高,体积小,易携带,易操作,随走随测,科学、及时、准确;原有及新建的自动测报系统在震区、特别是在人不容易到达的重灾区忠实履行职责,不间断发送信息,为抗震救灾立下了汗马功劳;水文人与上海瀚讯联合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唐家山排险视频系统,发挥了直观及时的现场观测作用。这些都为抗震救灾作出了重要贡献。
2.3 科学组织管理是致胜的法定
在抗震救灾中,全国水文围绕大局,有能听从统一指挥、服从统一安排的战斗团队,也有能指挥大局的领导团队,这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地震发生当天,四川省水文局立即启动了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办公室,负责全系统的抗震救灾工作。次日,局领导分工各带队伍奔赴绵阳、都江堰、雅安等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同时水利部水文局也及时组建队伍,奔赴四川领导和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在得知已形成多处堰塞湖时,四川省水文局随即调动全省水文业务骨干,组建了 6支突出队开展堰塞湖勘测工作,后又与部水文局统筹安排的驰援力量组成 10支队伍,对灾区堰塞湖进行巡回现场勘测。为处置好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四川省水文局成立了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水情测报指挥中心,并于 5月16、17日先后两次组织敢死队员前往突击监测。在抢通保通都江堰至汶川道路过程中,我局又成立了工作组长驻震中映秀镇。同时,成都、阿坝、绵阳水文局在震后交通瘫痪、通信中断的日子里,也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核心力作用。阿坝州水文局在震后 12分钟里,便组织人员冲向受到严重震损的水文短波电台室,打通了汶川通向外界唯一的联系通道,并组织职工在余震间隙从摇摇欲坠的宿舍中抢出大米、油盐、衣被,统一管理,统一食宿。为了灾区人民能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水文人还制订了详尽的水质监测计划,对重灾区的主要河流出口每天一次加密监测,对非重灾区及重要城市水源地的河流控制断面每两天一次加密监测。科学的组织管理赢得了人心,稳定了局势。
3 水文如何继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在亲身经历了这次撕心裂肺的巨大灾难洗礼,亲自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抢险救灾工作后,我们有了更多的认识。水文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能不能在其它救灾中也发挥同样关键作用?水文应该如何在自然灾害面前把握主动?通过抗震救灾经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得到如下启示。
3.1 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涉水事务和社会公众的需求
水文根属水利,但其工作范围却频超水利,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是水文发展的大趋势。与环保和饮水安全有关的水质监测,与地质有关的泥石流、地下水监测,与气象有关的空中水计算,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墒情监测,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行洪论证等,都跟我们的专业和服务关系密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文也已从主要为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发展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服务;从主要为水利工作服务,拓展到为农业、工业、交通、环保、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务。这次抗震救灾,看似与水文无关,最后水文却被推到风口浪尖。水文的地位正如水利部陈雷部长所言:水文既是防汛抗旱、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耳目”、“前哨”与“尖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基础事业。因此,我们还要在水文职工特别是水文业务骨干中广泛宣传,树立起“大水文”和“多领域服务”的观念,力争在所有涉水自然灾害面前水文人都能率先行动,做出贡献。
3.2 充分发挥水文在生态平衡决策过程中的参谋作用
统筹兼顾,尊重自然,是水文在参谋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人类活动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略了自然的承载能力,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又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了众多的灾害发生。恩格斯早就说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我们在研究防止自然界对人伤害的同时还应尊重自然,重视防止人对自然的伤害。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了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把适应和改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也许我们才能够在避免和减轻自然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水文在水质、水量上有丰富的数据成果,也有成熟的技术优势,对影响自然承载能力的工程项目完全可以提出较为准确的方案。因此,水文在环境评价、课题调研和行洪论证中,一定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放在首要位置,避免“人类伤害自然、自然报复人类”的恶性循环。
3.3 着力加强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工作做得完善,就应该先准备好工具,准备好的工具。自动测报系统、易携带的先进的勘测工具、远程可视系统等,在地震中受到了检验,就应该成为我们加强水文数字化建设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自动测报系统使用太阳能电池,通过卫星传输信息,不受气候限制,克服了灾害发生时网络不通、供电及通讯中断不能工作的弊端,特别适合使用在地处灾区深处、人不容易到达的地区。“5.12”特大地震虽然损毁了不少自动测报系统站点,但真正不能工作并且短时间无法修复的站点仅有汉旺场等为数不多的几处。当然,我们在投入和使用高科技产品的同时,还要有原始的测报工具和手段备用,一切从实际、实战、实用出发,从对应大灾难出发,坚持两手准备,确保出现极端状况后,我们能够应对有方、游刃有余。汶川的第一份震灾信息通过阿坝州水文局水文短波电台发出,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时通过浮标等传统的测报手段测流,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同时,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水文的投入也千差万别,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对水文的投入极其有限。因此,中央在投入时要全盘考虑,在加强流域水文投入的同时,还要考虑省区水文的发展,特别要加强对弱势省区的扶持。
3.4 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这次抗震救灾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赢得了荣誉,但也暴露了我们人才匮乏。水文人才多,拔尖人才少;传统人才多,新型复合人才少。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通讯把人才分为“显人才”和“潜人才”,我们需要“显人才”,但更需要较多的“潜人才”,因为“潜人才”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显现出来,他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关键性作用。
唐家山原驻守的两名水文职工敢于吃苦,冲锋在前,都有着较高的思想境界,但对先进的测验设施设备达不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这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没有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后被科班出身、能熟练运用各种测验仪器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唐训海所代替。救援空军能在当时运力极度紧张的条件下,派专机送唐训海一人上唐家山,不但体现了人才的价值,也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因此,我们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既要重视德的引导,更要注重才的培养,同时要加强人才储备,要组建一支能征善战、兼职常备的水文突击队,才能在各种灾害发生时能派得出来,打得硬仗。
3.5 进一步深化水文管理体制改革
这次抗震救灾的实战经历,为今后快速用兵、指挥作战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但是也暴露出了水文的不足,特别是多年积累形成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水文管理体制缺少必要的、明确的法律依据,法律条款以及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威性彼此矛盾,特别是大多数基层测站没有级职,不是法人机构,无财务账号,无法按照《水文条例》规定的水文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水文规划、实施政策和协调相关机构的权限能力不足;“各自为阵”、“政出多门”,使水文“行业管理”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同时,水文政策与管理体制偏离于社会运作以及管理的主体,呈现出边缘化状态,导致水文政策的干预效应不足;在运作方式上,存在单方面强调政府行为,强调自下而上的决策和执行方式,忽略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根本需求和民众的根本利益,导致水文成为了政府的包袱,加深了水资源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对立。
目前,水文管理体制改革各省市各显神通,各自开展,弊端较大。由于地方各省政策和领导思路不一样,各省水文体制改革力度和进度都各不相同,有的省甚至很难启动,造成各省市水文机构规格、单位名称、管理模式五花八门,工作难易度大相径庭,极不利于水文统一管理,发挥合力。根据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改革模式,要推动改革,还需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进,统一名称,统一规格,在参会、机构升格和双重管理上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