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与松树

2010-04-14刘建明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0年2期
关键词:情思志向松树

□ 刘建明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对松树情有独钟,咏松的诗词歌赋,画松的书法绘画,更是浩如烟海,不胜枚举。不少与松树结缘的诗人画家,他们歌以赞松,诗以咏松,文以记松,画以绘松,借松树抒发情怀,体现人格志气,因“物我交融”,“其身与松化”,产生了无数瑰丽的咏松诗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传世佳作。

借松树来表明志向。在百树之中,松树四季常青,挺拔俊秀,超群脱俗。尤其在隆冬季节,万木凋敝,唯松树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傲霜斗雪,形象高洁坚贞,愈见苍幽,焕发出一派坚忍不拔、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颇能显示树中伟人的风骨。因此,古今借松树显志的文人志士不在少数。东晋的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抱负远大,但因当时官场黑暗,他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弃官归田,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曾在《饮酒》诗里为人们塑造了松树高大伟岸的形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一个“卓”字传神地把松树卓尔不群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借此表明了自己坚守节操、不同流合污的志向。无独有偶,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松树也情有独钟,曾多次赞美松树,他在《赠韦侍御黄裳》诗中云:“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冰凌霜欺,松不改其姿,显然,李白是借此来象征自己面对权贵时那种不屈不挠的人格志向。白居易《和松树》中亦云:“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同样借松树表明了自己高尚的情操。

借松树来寄托情思。古代文人趣味高雅,情感丰富,喜欢赋自身情感于世间万物,并由一种东西联想到更深层的东西。松树大多因其生长环境恶劣,或悬崖峭壁,或高山幽谷,生长过程中时常遭受酷暑严寒、雪压风欺,容易让人产生才子不遇、英雄落难的联想,因此,在古代,松树就成为文人们寄托情思以纾解心中块垒的绝佳对象。恃才傲物的唐代诗人王勃,在其短暂的生命旅途里就曾歌颂过松树。他有一首《涧底寒松赋》,是他在游蜀中茅溪途中所作。在深溪绝壁、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看到松树冒霜挺雪苍然万丈,遂作赋曰:“惟松之植,于涧之幽。盘柯跨,沓柢凭流。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故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紫叶吟风,苍条振。嗟英鉴之希遇,保贞容之未缺。攀翠 而神疲,指丹霜而望绝。……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显然,诗人睹松思己,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情思寄托在了诗赋里,以写松来抒发自己仕途不济壮志未酬之心。唐代诗人杜荀鹤曾数次应试不第,其苦闷心情可想而知,他就喜欢赞美那些微小而貌不惊人的小松树以寻求精神寄托,曾在《题唐兴寺小松》中写道:“虽小天然别,难将众木同。”他对小小松树寄托着很多希望,其《小松》诗中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无疑,在诗人的眼里,只有松树才能代表自己的心情。

借松树来象征忠贞的友谊与爱情。松树坚韧、顽强,经冬不凋,有“百木之长”之誉,往往象征着忠贞的友谊与爱情。南朝乐府民歌《冬歌》唱道:“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果树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宋代文豪苏东坡一生爱松,据《东坡杂记》中记载,“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当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东坡在其坟茔四周亲手植松苗万株。经寒历暑,沐雨栉风,万株幼苗长成了常青之树,岁岁年年,生生世世,伴随在爱妻身旁。辗转十年之后,他又为王弗写下了那首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真情挚感溢于笔端,尤其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之句,令人每每读之,不禁怆然。

毋庸置疑,古代的文人之所以钟情于松树,显然是为松树那种“酷暑心无渴,严寒色有春。巍然天地立,峭壁寄奇身”的性格所折服,从松树身上他们寻求到了一种精神寄托,进而能够抒写自我高洁的志向、傲岸的性情与不屈的人格。为文犹如为人,写物是为了表己,文人与松树,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千古流芳。

猜你喜欢

情思志向松树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当归寄情思
松树
丝路情思
松树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拗九粥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