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中的城市节水
2010-04-14陈海玲
陈海玲
(河北省廊坊市水务局,河北 廊坊 065000)
1 廊坊市水资源现状
廊坊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京津之间,全市国土面积6429km2(其中平原6351km2,山区78 km2),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除夏季炎热多雨外,其他季节降水很少。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4.2 mm,全年蒸发量1000~1200 m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1.9~2.3,根据《廊坊市水资源评价》成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00m3,远低于河北省人均水平(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0m3),更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10,属于全国资源型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由于没有水库等蓄水工程,全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几乎完成依赖于地下水的开采。由于连年超采,在全市已形成了多处常年性地下水降落漏斗,总面积达3400km2,相当于廊坊市国土面积的53%,其中廊坊市区深层地下水漏斗面积由最初的18km2扩展到2005年底的301.5km2,水位埋深也由14.55m下降到73.65m。同时还引发了地面沉降、塌陷裂缝等地质危害。
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廊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到现在为止农业用水量已停止增长并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的比重日益加大,用水量显著增长,同时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廊坊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城市节水中采取的措施
2003年廊坊被选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第二批试点,2006年正式实施。做为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廊坊在城市节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水价体系建设
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原则,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水量确定了不同的水价标准,实行了阶梯水价。其中用水量在3t/月·人以内的执行标准水价,即居民用水3元/t、行政事业单位4.2元/t、宾馆餐饮用水7.4元/t、特行用水29.2元/t;超过3t/月·人,在5t/月·人以内的水价,执行标准水价的2倍;超5t/月·人的水价,执行标准水价的10倍。
2.2 工业节水
(1)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从水资源承载能力出发,着力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发展机械、食品、轻工3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信息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4大高新技术产业,试点以来,信息电子和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比重从原来的10%增加到20%。
(2)积极开展工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广重复水利用技术、冷却节水技术、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技术等,取得了明显的节水效果,用水重复利用率从试点前的50%增加到94.8%,污水回用率达到24%,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递减率达到15.7%。
2.3 生活节水
(1)推广安装节水器具,城市居民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
(2)推广建设中水回用居住小区,实现生活污水的回收再利用,经处理后用于小区冲厕、保洁、洗车、环境绿化等。
(3)供水管网配套建设和部分老化管网改造,总长度达6500m,城区自来水漏损率由25%降至18%。
2.4 生态环境节水
调整园林绿化种植结构,推广耐旱品种,采用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优先使用再生水等,全市生态用水年均用水降低率为8.3%。
2.5 非常规水利用
试点期间,全市共投入5.3亿元,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9座,设计处理能力29.8万m3/d;在建6座,设计处理能力6万m3/d,率先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设区市,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其中廊坊市区环城水系的河道用水全部来自城市雨水和处理后的中水。
3 存在问题
3.1 水务一体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全市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已实现了统一管理,城市节水职能也已划归水务部门,但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其他涉水事务由于受政府体制改革等其他原因,尚未真正实现一体化管理。多龙管水、职权分割造成很多有效的节水措施由于受部门利益和权限的制约不能落实到位,不利于城市节水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3.2 市区非常规水的利用率较低
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只大量用于河道景观,还没有在其他方面充分利用;市区内集雨设施较少,造成雨水直接汇入污水管网排走,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又给城市排水管网造成了很大压力。
3.3 居民用水浪费现象依然严重
一方面由于生活小区没有安装中水回用系统,市民冲厕、浇花等都是使用自来水,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市民节水意识淡薄加之节水措施没有执行到位,虽然颁布了阶梯水价,但是对居民用水没有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4 结语
廊坊市城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在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是还有一些没能真正落实,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建议今后应加大政府部门职能的改革力度,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从供水到排水、治污等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合理利用。
在生产建设单位及生活小区、公共场所等强制安装集雨设施和中水回用系统,其次是尽量减少市区路面硬化面积,使雨水能自然渗透,不仅补给地下水源,还可以减少城市管网的排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