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010-04-14包智博

四川建筑 2010年4期
关键词:游戏场地班级幼儿园

包智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在现代的幼儿园设计中,幼儿园室外环境的塑造是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是作为最早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的地方,比起家庭,幼儿园应当为儿童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幼儿园的室外空间里,开敞的场地地条件,能够给儿童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那里有许多小伙伴,通过更多的协作、玩乐、人际交往,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在活动、生活中初步认识环境、认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而环境心理学,作为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一门学科[1],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引入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有助于创造真正阳光、健康、人性化的幼儿空间环境,有利于幼儿开展室外游戏活动、接触大自然,从而培养出儿童的活泼、开朗、合群、热爱自然等品质。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环境作为研究的重点,它认为空间和环境是相互变化的,环境能左右人的空间行为,同时人也可以主观能动的改善环境。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幼儿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身心发展方面。应用最多的两个方面为:环境感知认知理论,空间行为理论。

1.1 环境感知认知理论

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2],人对认识活动从感觉开始,通过感觉、知觉的主客观刺激,建立印像,从而形成认知。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这些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人自身的经验总结,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认识。幼儿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进行活动、生活,通过他们自己对室外环境的感知认识,从而帮助其生长发育、塑造其行为特点、性格特征。

1.2 空间行为理论

1.2.1 私密性与公共性

私密性与公共性由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决定。合理的私密性与公共性布置,能够丰富环境中使用者的情感内容。空间的完整和确定常定位为私密空间,而界限模糊和不确定的空间常看作公共空间。幼儿园室外环境从整体上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可是环境的设计应该考虑提供私密性调整的可能。在公共性的空间建立可选择的局部私密性设计,可以丰富园区室外环境的内容,给幼儿提供不同的接触平台。

1.2.2 领域性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2]。领域性的类型可分为三种: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公共领域。幼儿园的室外环境类似于公共领域。儿童在室外环境活动,如果没有老师特别安排的活动内容,室外环境对他们都是相互公用的。但是部分幼儿的好胜心和独占心理,有时会导致公共领域的一些设施被部分儿童频繁使用,可能变成次要领域。所以,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应考虑领域的建立,提高园区秩序感和安全感,合理布置室外环境,引导儿童之间正确的性格培养。

1.2.3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与个人的性格、情绪、年龄相关。幼儿处于性格朦胧期,对于相互的空间尺度不明确。在幼儿的心理阶段,儿童之间的空间距离常常是亲密的距离(0~0.5m)。幼儿园室外开敞的空间环境,为幼儿彼此间的嬉戏玩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部分儿童性格内向,他们不易合群,使这种亲密距离变大,适当的个人距离、公共距离设计,可以使室外环境更人性化。

2 幼儿身心发展的情感特点

儿童不同的年龄段会出现不同性格特点和情绪特征。从简单的对环境是否舒适、饥饱问题、身体舒适问题等认识,到不同环境、不同事物都会激发儿童情绪变化、影响性格培养。3岁到 6岁是儿童生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在这个阶段,除了对儿童身体成长的关注,同时对兴趣性格的培养、对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是关注重点:锻炼儿童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把观察到的事物转换为具体图画;通过教育引导,把幼儿从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状态,逐步培养出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渐渐养成社会生活的共同习惯和态度,产生友爱和加入集体的要求。儿童的视觉能力和感知心理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别,他们对小事物的兴趣,体现了他们喜欢亲情空间气氛,对空间私密性的本能探索,所以在考虑幼儿园室外环境的设计时,设计师应当设计出符合“儿童尺寸”的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对幼儿健康培养的有效目的。

3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在幼儿园室外环境的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通过环境的性质和功能的不同,以下仅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室外游戏场地

游戏是这一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天性追求玩乐,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可以说儿童的整个生活就是由游戏组成的。室外游戏场地的设计要同儿童游戏目的联系起来,如促进幼儿意志力、交往能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室外游戏场地设计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全园只设一个大型的公共游戏场所;另一种是各班设独立的班级活动场地[3]。

3.1.1 班级游戏场地

班级游戏场地常由建筑、绿化、连廊围合而成,这种游戏场地与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室联系紧密,便于儿童出入,老师对其统一管理。儿童在既定的班级圈里相互认识,彼此容易建立起认知意识,对自己班级活动所属地域性强。在满足良好日照和通风条件下,班级游戏场地便于展开小型活动,场地与建筑物衔接处种植花草的设计,能丰富场地空间感,对陶冶儿童情操有一定帮助。

但是,班级游戏场地因为用地的面积不大(大部分在 60~80m2),对于一些大型活动项目无法展开。班级游戏场地的空间局限性,造成环境的公共性不足。班级的相对独立分区,对不同班级和不同年龄层的儿童交往带来不利。不同年龄段儿童相互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其行为的培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对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时,因为部分幼儿园建设面积有限,可以考虑把班级游戏场地之间的绿化隔离做成半开放式,是班级游戏场地成为半开敞空间,加强班级间联系。

3.1.2 公共游戏场地

公共游戏场地是为全园幼儿开展大活动量及多种游戏的需要而设置。跑道、集体游戏场地等内容的布置应规划在日照和通风良好的区域。公共游戏场所中游戏项目设计应符合儿童个人空间尺度,使儿童在相互玩耍的适宜尺度下,如亲密距离下,相互协作、沟通。同时游戏设施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创造具有次序的领域性空间。通过对儿童的观察,他们常习惯三、五成群,各行其事。“大多数的游戏并不是有组织的。当孩子们聚在一块,或当他们看到别的小孩在玩耍,或他们安不下心来想要出去活动一下时,游戏就可能发生,但这并不是预先确定的[4]。”因此,过旷的空间、熙熙攘攘的大集中、大团体的游乐设施布置,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适当的分散布置大型游戏设施,可以丰富环境的多样性,避免场地单调。在设计公共游戏场地时,变化的空间环境,则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并促进游乐的兴趣。在公共游戏场地的边角处或远离大型游乐设施的地方,多开辟一些有特色的、小型的趣味角落,可以成为儿童探索的空间,激发更多儿童的探索创新意识,形成幼儿各自独特的领域性。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部分幼儿园还把原来的通行空间转化为幼儿的游戏、社交、互教的场所,这样既扩大了儿童们的活动范围,而且还增加了不同年龄段孩子间共同交往的场所,形成充满生机的孩子们的天地。

3.2 室外景观绿化

室外绿化的设计,不仅能改善园区的小气候,同时不同种类、不同形态、合理搭配的室外绿化还可以起到功能分区,美化环境,增加艺术情趣,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通过对部分幼儿园的走访了解,幼儿对于传统造园过程中高大乔木的注意力不大,他们更关注一些小型的植物,不同色彩、造型的小型花草往往是儿童好奇的焦点。建筑物周围的小型花池,常是儿童流连忘返的地方,0.2~0.4m高的花池旁常坐着一些玩耍的儿童。因此,设计出符合儿童人体尺寸的景观绿化,是贯穿整个室外景观环境的重点。根据儿童喜爱不同几何形体、动物、童话人物形象或卡通形象的特点,部分幼儿园还采取了人造景观植物的做法。在园区部分草坪上,把一些灌木通过修整,把植物设计成简单的几何体、动物形象、童话人物形象或卡通形象,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儿童想象力。这些人造景观植物造型,大多也作为幼儿园室外环境中的标志物,成为环境的节点。这些具有美感,具有艺术性、情趣性的景观节点,对于儿童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3.3 室外建筑小品

相对于幼儿园的大型游戏器械和主体建筑来讲,室外建筑小品是点睛之笔。虽然它们大多是功能性的服务设施,但是富有创意的建筑小品,同样能起到对幼儿情操的陶冶、身心的健康培养的作用。通过对园区大门、亭、宣传栏、雕塑、座椅、水池、围墙等处理,达到幼儿园整个氛围的统一[3]。以幼儿园大门的设计为例。幼儿园大门是幼儿园形象体现的重要部分。从走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使得他们对幼儿园有抵触情绪。因此从幼儿的身心尺寸角度考虑,大门是第一个能否吸引幼儿的门户。一个能吸引幼儿的出入口应根据建筑环境进行设计,如设计幼儿喜好的造型、装饰、色彩等,比如部分幼儿园把大门的立柱用图画进行修饰,在大门入口处设置许多动物的构筑物,吸引儿童。大门的整体的造型,也尽量做到“童真”化,给儿童感情的塑造上传传递一种愉快、友好的信号。同时,大门的设计还应考虑家长接送孩子的需求。家长因为急于见到孩子,往往在大门口形成拥堵。因此入口处应设计足够的空间,方便家长接送孩子。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幼儿园靠近大门的围墙是栅栏,家长拥堵在门口和门口的围墙栅栏边,会影响园区内幼儿的学习生活。所以,建议大门附近的围墙设计成实体墙体,起到隔离作用。

3.4 室外场地布置

幼儿园室外环境还应考虑道路地面和广场地面的处理。

3.4.1 道路地面

交通主要道路的设置应注意安全,路宽在 3.5m以上。游戏活动用的道路路宽一般为 1.5~2m。幼儿心理对变化的事物更能引起兴趣,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高,所以可以设置弯曲变化的小径来激发儿童们的想象力,为儿童增添些许情趣。儿童可以在弯曲的小道捉蝴蝶、骑车游玩,其乐融融。

3.4.2 广场地面

广场地面应该选择耐磨的、不易起灰的材料,地面的颜色和图案应具有趣味性,图案可设置成与幼儿园室外或建筑环境中相关或相统一的样式,如让广场的图案色彩吸收建筑的形态或色彩,与周围的绿化或公共设施的造型、色彩相融合,从而让广场和环境协调统一,让幼儿在有序的统一与变化中,注意观察其中细节的变化。同时,广场地面可以灵活地设置一些私密探寻空间,一是避免广场的形式单调,二是增加广场的趣味性,给儿童提供合理丰富的私密和公共空间。

3.5 室外环境整体色彩

在幼儿园中的色彩运用是对儿童感知、认知的回应,协调而鲜明的色彩能够培养和增进儿童开朗乐观的情绪。通过调研发现,儿童喜欢明亮的颜色,更喜欢红色、黄色二种颜色。这两种颜色使幼儿更愿意活动,更容易兴奋。在室外环境里,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发散,因此对于园区布置的重要节点建筑,应该以偏亮的暖色系颜色进行搭配,有效刺激幼儿的活跃性。当植物以绿色调为主的情况下,其他设施应该亮丽,避免绿色的重复。对于活动空间中陈设的大型玩具,则应选择多种变化的色彩搭配,并点缀适当装饰,以产生明快和活泼的心理效果,不宜采用单一色彩,显得过于呆板[5]。对于室外一些私密空间的色调,可以设置成宁静、安静的颜色系。

4 结束语

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幼儿园的室外环境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结合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引入,在设计幼儿园室外环境过程中,我们应当综合考虑幼儿在活动时的多感官体验,感知和认知的交替、交互作用以及幼儿的不同空间行为对环境设计影响的综合,以此促进幼儿在特定的活动过程中身心健康发展。环境心理学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旨在设计出更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幼儿园室外环境,以此更好地满足儿童生长的需求。

[1]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黎志涛.幼儿园建筑设计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胡小青.幼儿园环境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05

猜你喜欢

游戏场地班级幼儿园
班级“四小怪”
我爱幼儿园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欢乐的幼儿园
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场地景观设计调查研究
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场地景观设计调查研究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不称心的新班级
浅谈幼儿园游戏活动创设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