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成为商品之后的内部环境设计
2010-04-14张申
张 申
(内江市第二建筑设计院,四川内江 641000)
自从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住宅就作为一个消费概念提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的检阅和制约。既然是把住宅摆到了市场上成为了商品,那么建筑师就必须拿出好的作品来展示和说明自己,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甚至是能引导市场发展的商品。
一个优秀的项目开发成功,往往是由一流的设计、建筑、监理等共同协作完成的。作为建筑师,不仅仅是一名设计师,还应是优秀的协调者,协助业主作好从市场定位到前期开发,从项目分析到设备选型,从施工配合到营销宣传等开发全过程的工作。住宅项目最重要的设计因素是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是项目所处的大环境,即经济、自然、人文、景观等总体环境;第二是居民日常生活出户即见的社区环境,也就是小区的内部环境;第三是住宅内部的小环境。
本文就住宅内部的小环境做些探讨(仅限于普通城市小康家庭住宅)。
1 住宅内部环境设计的方方面面
住宅内部的小环境是与住户关系最密切的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住宅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必然对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住宅的设计从总体到单体,再到室内细部不断优化。
建筑师的其中一个才能就是使低价位区的附加值调整到住宅商品价值的最大化。比如对纯住宅的底层和顶层,买家不愿意买,那么就通过合理的设计,为底层用户设计出私家花园,面积不大,二三十平方米足矣。且要布局得当,能形成私家领域,形成空间归属感,为用户制造出亲近自然的场地,这样的商品就有市场。又比如很多住宅小区的底层售价就比上层高,仍十分抢手,对于顶层用户,现在大多数采用局部跃层,送花园的方式。对拥有私家花园户型来说,可以把心中的小桥、流水搬进来,让家里多一处原野的绿色,充分体现了居住的价值观——自然、亲和,充满家的气息。
起居室是住宅套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现在的“小康型”住宅中作为住宅中唯一的公共活动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讲,起居室已成为一个家庭中的“窗口”。从起居室的建筑空间环境、家具设置、以及室内装修的风格等方面基本上能体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职业特征和文化品位。因此对建筑师来说,起居室的设计应是住宅套型设计的重头戏。《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起居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12m2,这就是对起居室的基本要求。但仅此对“小康型”建筑是不够的,还要能较好地满足人们休闲、会客、娱乐等行为活动,还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增长的需求。也就是说设计时要留有余地,在满足一个基本家庭人口的各种行为活动的前提下应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曾经很流行的一种三进深布局模式,现在仍时有出现。以“温饱型”的设计拿到“小康型”来,很不可取。这首先违反了国家规范,其次使用功能太差。四面墙有三面开门,可集中布置家具的空间有限,而交通穿行面积较大,实际这时的客厅成了扩大了的过厅,能真正供休闲、会客的静空间很少,但往往客厅的面积还不小,这显然与小康住宅的经济舒适要求不相符。设计要“以人为本”,以人的行为活动为基础,在保证舒适的前提下,为用户精打细算,尽可能减少面积,尤其是交通面积。比如卧室的走道,双面使用的走道就更高效,可兼顾家具使用时的占用空间、衣橱开门、梳妆写字时的桌椅位置等。另外一个例子,如卫生间、酒店式的布局是使其走道面积最小,三向使用,可共同利用走道的面积,且能达到舒适与方便。值得注意的是房间的布局与开门的位置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建筑师的“精密设计”理念多么重要。
另外一些细部的设计,花费不多,却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方便。如飘窗台的设计,45cm高的窗台,在内可以小坐,也可以摆放陈设,在外可以做成美观实用的空调板。诸如此类的细部设计不胜枚举。
2 结束语
现在的购买者已不再满足于“有瓦遮头”的简单生存需求,而那些根据自己的好恶经验,一意孤行、孤芳自赏的建筑师将会成为市场的弃儿。因此在商品住宅的市场上,建筑师应积极适应和探索市场,建筑师的作品要成为商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仅在面积上有所控制(让小康 之家能够消费),还要在较小的居住空间内去创造较完善的居住功能(满足小康之家现代居住行为的要求)。设计以用户为本,以人为本,这就要建立“中小套型高舒适度”的设计理念,就要有“精密设计”的理念。建筑师要转变更新观念,要有全程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主动参与到住宅建设的全过程,建筑师要成为复合型设计人才,具有协调和管理能力,并具有经济化和技术化视野,促进住宅设计与其他行业的沟通、合作和相互推动,使设计真正提高住宅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