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2010-04-14樊淑芬

山西水利 2010年7期
关键词:自然界洪水人类

樊淑芬

(临汾市浍河水库管理局,山西 曲沃 043400)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樊淑芬

(临汾市浍河水库管理局,山西 曲沃 043400)

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追溯,发现我国在古代就很注重探索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现状,提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的几点思考。

人;自然;水利;和谐相处

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追溯

翻开历史的扉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作顽强斗争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然、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史。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就长期存在着关于“天人关系”的探讨。他们认为,天地无私地养育了万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此基础上,有人强调“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有人主张既要顺应自然变化,又要利用自然规律引导自然变化,等等。总体而言,我国古代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互依存,要“物我相亲”、“天人和谐”。这是一种直觉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在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生态危机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西方著名的学者和生态学家对此都表现出由衷的敬佩,说这是“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

我国古人与自然相处不仅体现在哲学思维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如我国古代关于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山林泽梁,以时禁发”,使动植物“不灭其生,不绝其长”,如此才能使“鱼鳖不可胜食也”,“林木不可胜用也”,“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的人类与自然共生同兴的思想,更是令人惊叹不已。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颁布过“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禁令。4000多年前的大禹时代颁布过著名的《禹禁》:“春之日,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之日,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在我国的治水史上,最初有过“堵”与“疏”两种策略。史前的鲧用堵的方法治水,遭到失败。大禹从中得到警示,改为“疏”的方法,得到成功。然而后来的治水者渐渐发现,一味的疏导并非完全奏效,“堵”与“疏”须因地而为,不可偏废。这种“堵”与“疏”的辨证治水思维至今仍是我们整治河道的千古良策。还有,在周朝时期就有一整套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法规和管理机构。周朝之后,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机构在多数朝代都被沿袭保留下来。据汉代的《晁错新书》记载:“焚林斩木不时,命曰伤地。”明确指出滥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刘向《别录》又载:“唇亡而齿寒,河水崩,其坏在山。”更是指出了江河洪涝灾害的根源是山林受到破坏所致。19世纪初期曾有森林茂密对保持水土作用的生动记载:“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其浸灌”。其寓意便是一旦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则“沙石随下”,将带来严重后果。

此外,我国古代民间还存在着大量保护山林、植树种竹的乡规民俗,也有过不少由政府、官员、边将组织的有规模、有成效的治水造林活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很注意探索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明了我国自古就有着保护自然生态、顺应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的优良传统。

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几点思考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来都伴随着解决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课题,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水平和能力,标志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众所周知,水是维系自然生态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水资源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有关专家曾作出这样的推测:在21世纪,水将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逐步衰落。总结几千年人类与自然、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人与自然到底该如何相处?现实和教训到底给人类的今天带来哪些思考?

2.1 必须下决心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给它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对自然生态进行了许多破坏性和毁灭性的开发及利用。比如,前些年我们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开荒,无节制地采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行洪能力逐渐缩小,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于是便出现了1998大洪水的浩劫灾难,这就是典型的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苦果”。当然,还有沙尘暴、黄河断流,北方地区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惨状,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严重警告。当前,最为重要的是人类必须下决心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给它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也就是要求人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让自然界的每一个生态要素回归自然。就恢复被砍伐的森林资源来说,我国政府已下大力气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连续五年的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已经恢复了原先山川秀美的美好景色。就近几年的水利建设来说,通过三河调水和湿地补水的成功实践,进一步把生态用水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塔里木河连续三年共四次从博斯腾湖向下游调水,使塔河下游大片胡杨林和低矮灌木起死回生;黑河连续三年省际分水成功,初步扭转了黑河流域生态恶化的局面。同时,还有扎龙湿地和南四湖实施应急生态补水,在水保生态建设中实行“小治理、大封闭”治理方针,注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人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下决心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给它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2.2 人类在从事每一项活动中,必须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从自然

无数次的历史事实和实践证明,人类在从事每一项活动中,都要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和蕴含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甚至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逆自然规律而动者,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的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的话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同自然界的关系。他还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人类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的时候,也就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当前,仍有许多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热衷于上项目、调结构,过度开发资源,不注重客观规律,不考虑水资源及生态的承载能力,盲目的以大求快,急功近利,造成了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没有算清“环境账”,没有把“环境”视为一种生产力。为此,人类在今后从事每一项生产活动中,都要特别注重“开发与治理并重,环境与发展同步”的自然界发展规律,做到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抬头看路,既要善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把握客观实际,又要让眼光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战略性。

2.3 必须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充分依靠科学,尊重科学,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

在社会发展的曲折道路上,人类从屈服自然到改造自然、创造文明,再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识;从石器时代到工业时代,从掠夺式发展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求实的态度。近年来我国在防洪治理中讲“给洪水出路,就是给人退路”的辨证思维,就是比较精典的依靠科学求实的态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有,科学家们在充分认识到自然力量的同时,认为洪水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就是要在治水的过程中树立一种科学观念:洪水≠洪魔。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历史上就是发达地区。发达根源是什么?是洪水。洪水带来的上游表层土含有丰富矿物质,使中下游土地十分肥沃,形成宝贵的湿地资源。夏天洪水一过,对沿江草场是个天然施肥过程,无需人工施肥照样土肥草茂,畜牧业、养殖业就能得到快速发展,随之又大大丰富了整个生物资源系统……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了洪水可以变成“洪灾”,也可以变成“洪财”。顺应洪水、依托洪水,洪水就是可利用资源。因此,我们要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依靠科学,尊重科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以生态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以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资源为手段,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最终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TV211.3

C

1004-7042(2010)07-0057-02

樊淑芬(1973-),女,2006年毕业于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2010-04-27;

2010-06-18

猜你喜欢

自然界洪水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例说“自然界的水”
又见洪水(外二首)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洪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