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南郊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利项目实施方案综述
2010-04-14郑志芳
郑志芳
(大同市南郊区水务局,山西 大同 037001)
1 项目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项目区位于大同市南郊区西部,分布在南郊区境内十里河南岸高山镇的燕子山、东店湾两村以北的河滩地,由燕子山村以东到东店湾呈长条形分布,地貌类型主要是黄土丘陵阶地区,丘低谷密、沟壑交错,海拔 1000~1450m,地面坡度 5°~25°,土壤以基岩风化碎块及坡积黄土为主,属黄土质山地棕褐色沙壤土,土层薄,夹有浅红色黏土及沙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5%~0.5%。
项目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气温6.5℃,极端最高气温37.7℃,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低气温-29.1℃,出现在每年的12—1月。年均日照时数2753h,无霜期125d,多年平均降雨量381mm,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80%。年蒸发量1197mm,年平均风速2.9m/s,由于风多雨少、蒸发量大,因此干旱情况较为严重。
1.2 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涉及1个乡(镇)2个行政村,均为退耕还林(草)任务实施村。截至2008年,退耕还林(草)任务为132.8hm2,有退耕农户137户,退耕人口411人,总人口2098人,农业劳动力991个。退耕还林(草)补贴均已落实到户。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2.15km2,其中,农地62.9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2%;林地24.3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0%;荒山荒坡707.13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2%;难利用地81.41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7%;其他用地339.2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7.9%。退耕还林人口年均纯收入823元。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总产量27.1万kg,人均产量128.98kg,农业生产能力较低。
项目区内文教、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信息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建设目标及规模
项目区规划建设期河滩地改良面积140hm2。工程全面实施发挥效益后,人均基本农田达0.067hm2,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达4500kg,总产量63万kg,农民总收入达到189万元。
项目涉及1个乡(镇),2个村,即:高山镇的东店湾、燕子山村,规划实施河滩地改良面积140hm2(其中:东店湾87hm2,燕子山53hm2)。工程内容为:打水源井5眼、建井房5间、配套水泵5台(套),建U40型防渗渠3km,U40型渠系车桥20座,U40型分水口40个。主要工程量2.16万m3,其中:土方1.83万m3,石方0.11万m3,混凝土0.22万m3。主要建设材料用量:水泥859.9t,钢材12.12t,片石274.8m3,砂子715.05m3,石子 111m3,砖 98100 块。
3 工程建设管理
3.1 组织管理
在省、市项目领导组和办公室的指导下,南郊区设立项目实施领导组,由主管农业的(下转第36页)副区长任组长,农、林、水、财政和项目区乡(镇)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协调上下、内外关系,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以区水务局为主),主要职责是:制定项目实施细则;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查、审核;对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投资等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
3.2 施工管理
在工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招聘具有一定资质和水利工程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进行组织实施。为确保工程质量,各施工单位必须按所承担的建设任务编制施工组织方案设计,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为保证项目全面顺利实施,建设单位成立项目管理机构并制定一套建设管理制度,配备监理人员监理工程,水务局派技术人员深入工地进行技术指导,同监理人员一道配合施工单位,抓好工程建设质量。同时要求项目区乡镇积极配合,并选配责任心强、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从工程建设开始就配合协调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使全部工程从技术力量、材料把关、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进度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4 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项目的建设既可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又可解决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的基本农田建设。
4.2 经济效益
通过河滩地的改良实施,可使项目区耕地由原来的旱地变为水浇地,每公顷耕地粮食产量由原来的2250kg增加到4500kg,总产量由原来的31.5万kg提高到63万kg,区内农民总收入可增加94.5万元,使退耕还林人口人均增产粮食766kg,增加收入2299元。
4.3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强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农民收入增加,对稳定项目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