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城区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思路探讨
2010-04-14刘月明
刘月明
(晋城市城区水利局,山西 晋城 048000)
晋城市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及工矿企业的大量兴起,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水资源日益缺乏,严重制约了城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40%,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是解决晋城城区农业用水危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1 城区现状
1.1 社会经济状况
晋城市城区位于晋城市中部,辖1个镇7个办事处。2009年底,全区总人口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万人。总耕地面积4060hm2,粮食总产量15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5428元。
1.2 自然状况
晋城城区地处太行山区,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0.9℃,年平均降雨量628mm,雨量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09.6mm,多年平均风速2.5m/s。由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度较高,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使本地区呈现出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境内主要河流有白水河和北石店河,均属季节性河流,河源无泉水,干旱时河道干枯,汛期洪水暴涨,平时有工矿企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入,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3 水资源情况
根据《晋城市水资源评价报告》,该区地表水资源量1003万m3,地下水资源量2458万m3,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500万m3,水资源总量2961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8.13m3,是山西省较为缺水的地区之一。
根据《晋城市水资源评价报告》,并结合实际情况推算,2008年全区总取水量7113万m3,其中农业用水仅960万m3,占总取水量的13%,煤矿排水1726万m3,占总取水量的24%。由于地下水水位埋深较大,用于农业投资过高,导致城区农业用水中地下水所占比重不是很大,因此,只能依靠地表水和煤矿排水解决农田灌溉。
2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晋城市城区水资源短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为抵御旱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实现农业稳产高产,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全区上下不懈努力,积极探索节水灌溉的新路子。
20世纪70年代初,晋城市从平田整地开始,发展小畦节水灌溉;70年代中期渠道防渗日益受到重视;80年代初开始进行管道化输水;90年代后,喷灌、渗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技术开始在城区试验和推广。截至2009年底,晋城市共发展半固定喷灌面积833hm2,流动喷灌面积133hm2,果树滴灌、渗灌及涌泉灌面积133hm2,蔬菜管灌面积133hm2。
3 节水灌溉存在问题
第一,群众对水资源现状了解不多,水忧患意识较为淡薄,对微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掌握不够,对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
第二,喷灌、微灌等节水工程投资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要拿出较多的资金来搞节水工程,特别是投入到预期收入相对较低的农业,还有一定困难。
第三,工程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导致节水工程寿命缩短,效益衰减。
第四,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节水区内一家一户地块多,面积小,作物种植方式多样化,灌水周期不同,无法进行统一灌溉,影响了节水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第五,对节水新技术的适用条件及范围研究不够,推广中存在盲目性。
4 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发展节水灌溉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规划,因地制宜,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 合理规划,择优配置
根据不同的水源、地形状况、经济条件等采取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一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利用井水、煤矿废水发展半固定喷灌;二是利用农村四轮车较多、大部分田间都有机耕路的特点,发展移动式喷灌,可就近沿河、渠设集水井或水窖取水;三是在无水源的地区,发展集雨灌溉农业,既可利用荒山荒坡修建雨水集流场,也可利用日光温室棚面做集流场修建水池,并安装节水设备,视经济条件可采用自压滴灌、喷灌、管灌或人工挑浇的方式进行灌溉。总之,沿河地区大力修建防渗渠道和暗管输水,井灌区以低压管道输水为主,山丘区则采取山下打井,山上建池,调水上山,自流节灌的形式。
4.2 提高认识,综合节水
第一,输水、灌水多环节并重。城区地处太行山区,地形特殊,耕地分散,灌溉面积不大,但输水线路长,发展节水灌溉不仅要考虑从灌水环节节水,还要考虑从输水环节节水。在输水环节上,应采取渠道防渗或暗管输水的方式,尽量减少从水源到田间输水环节的跑、冒、滴、漏,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在田间灌水环节上,不仅要加大田面工程的整修力度,而且要改变传统粗放的灌溉方式,研究、改进和完善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第二,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在节水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雨养农业和旱作农业技术。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施有机肥,地面秸杆覆盖以及深耕蓄水保墒等旱作农业技术,把天然降水蓄好、用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4.3 调整布局,适应形势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相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要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节水灌溉的发展要为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前提和保证。全区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蔬菜、瓜果、花卉等生产,同时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
第二,现行农村生产体制和落实土地延包政策相结合。发展节水灌溉,需要进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土地连片开发,涉及到农户承包土地后的分散经营与规模生产的矛盾。因此,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统种分管”的经营体制;在土地适度集中的集体园区、家庭地块,实行“统种统管”的经营体制;鼓励村组反包或种植大户反包经营,在农民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的合理流转。
第三,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干旱地区发展节水灌溉,不仅能缓解水资源紧缺局面,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4.4 强化管理,实现良性循环
一是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申报、立项和审批程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切实用好各种资金;三是加强管理,深化改革。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管理模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责利挂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节水工程的建设。利用价格杠杆,建立高效、合理的运作机制,实现以工程养工程,最终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节水灌溉模式。
5 结语
通过实施节水建设,晋城市城区的农业灌溉形成了从输水到田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并呈现出措施多样化、技术高新化、建设规模化、服务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水分生产率;以生态环境节水、农业技术节水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晋城市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