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
2010-04-13谭美英武深树
谭美英 武深树
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促进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拟就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些探讨。
1 充分认识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在从传统分散养殖向现代规模养殖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如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市场波动加剧,整体生产科技水平落后。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无法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对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其共同的生产特点。我国一些畜牧业发达省份,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也非常高,比如浙江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在70%以上。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散饲养逐步退出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发展,是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既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生猪养殖区域化布局,又可以推进生猪专业化生产,壮大养殖规模;既可以适应农村社会化分工需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又可以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猪生产数量、质量和效益三者并重的发展目标。因此,必须牢牢把握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1.2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防控动物疫病和保证质量安全的根本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食物结构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变化,对生猪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动物福利及其养殖环境越来越关注。生猪产业发展不再是低水平的量的增长,而是数量与质量的共同增长,养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可以提高养殖企业的自律意识,改善养殖环境,规范生猪生产,严控动物疫病,保障产品质量。近年来,我国通过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场的动物疫病防控条件和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从动物疫病防控效果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散养户,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很少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很少出现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当前,我国生猪养殖量大且比较分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只有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才能更好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规范标准化生产规程,降低疫病发生风险,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1.3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的战略举措。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践证明,农业的潜力在畜牧业,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在畜牧业。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原来的生猪“生产者”变成了肉类“消费者”,肉类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生猪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同时,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壮大生猪养殖规模,有利于加快生猪优势产区建设,有利于带动与畜牧业相关的食品、皮革、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壮大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湖南省湘潭市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延伸生猪产业链条,带动发展肉食、皮革等加工企业80多家,年生猪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中乳猪出口基地、猪皮加工基地。因此,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对于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1.4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保障产品供应防范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粮猪安天下”。猪肉供应既要数量充足,又要质量安全,还要价格稳定。以前,生猪生产及价格大起大落,除市场因素外,与其规模结构有很大关系。分散饲养的散养农户,从众心理强,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往往造成人为加剧市场风险。而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过硬,生产规模稳定,资金实力雄厚,不仅可以获取规模效益,而且可以抵抗市场风险,稳定生产供应和畜产品价格。湖南省伟鸿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购销、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培训、统一贷款的“五统一”,支持农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立了企业的稳定生猪生产基地。尽管前几年生猪价格出现几次大的波动,但其生产规模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发展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养殖企业,年生猪加工能力过100万头。因此,要保障肉类市场供应,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必须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2 切实把握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具体要求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为载体,用先进的生产理念,先进的生产手段,先进的养殖技术改造传统生猪业,提高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猪产业。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六化”。
2.1 规划科学化
要结合资源优势和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搞好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区域规划,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引导布局调整。要结合资源优势进行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发展基础,逐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农户分散饲养、小规模饲养生产格局,支持和鼓励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企业)、养殖小区的发展,支持生猪养殖进山入林,推动生猪养殖由城郊区向丘山区转移,提高养殖安全保障系数。要结合环境治理进行规划。要按江河流域综合性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科学划定生猪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使人口密集区和水源保护区逐步减少或退出生猪养殖,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健康。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进行统筹规划。畜牧业“十二五”规划一定要突出标准化规模重点,开展生猪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区域生猪养殖承载量,科学确定区域内、养殖场内的生猪养殖数量,并做到规划细化,落实到乡、到村、到养殖场,实现生猪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建设规范化
改造和完善养殖基础设施,不仅是生猪规模养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生猪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较快,但是相当一部分养殖场的建设还不够规范,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不配套,管理还不够到位。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必须加大改造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决不能再走过去低水平发展的老路。畜牧部门要加强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的技术指导,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建筑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要以统一防疫、统一粪污处理为重点,配套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沼气建设,实行集中供气,集中粪污处理,提高疫病控制和污染治理能力。对已经建成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加大标准化改造力度,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规范化建设。
2.3 生产规模化
实践证明,适度规模养殖,是推广先进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养殖效益的根本途径。因此,推进现代生猪产业发展,必须大力推广适度规模养殖。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逐步淘汰分散养殖,减少养殖单元。要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各种养殖生产要素向专业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集中,将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培育成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要支持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抓好产销联建,努力把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成大中城市的定点养殖基地。要突出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原种扩繁场和骨干种猪场,引导规模养殖场进行自繁自养,切实解决好规模养殖的优质种猪和商品仔猪供应问题,提高优质猪源的自我供给能力,切断仔猪带病传播途径,增强自我防疫能力。
2.4 管理企业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化的生猪生产方式,必须按照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用规范化、企业化的制度进行经营管理。要将规模养殖纳入生猪产业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中来,使传统的养殖户转化为企业化的经营户,使生猪养殖场成为畜产品加工的原料“车间”。要大力发展生猪精深加工,扩大加工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带动能力。要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依托行业组织规范养殖行为,增强行业自律能力。要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规范生猪养殖生产规程,同一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要做到“五统一”,统一栏舍、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销售。要严格产加销全过程的生产监管,严防瘦肉精、激素和劣质饲料等进入生产环节,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要严格实行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畜产品动物卫生监督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要树立养殖品牌意识,改进营销方式,开拓产品市场,创建一批无公害、绿色生猪产品品牌。
2.5 防疫程序化
动物疫病问题,既是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生命线,也是关系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地要始终把动物防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兽医工作体系建设,尽快健全市、县级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建立保障有力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要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和免费强制免疫要求,规范免疫程序,落实免疫措施,加强免疫督促,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要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严格产地、运输、加工、交易等环节的检疫监督,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要规范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措施,及时有序应对各种突发疫情,防止疫情的扩散与蔓延。
2.6 污物处理无害化
要加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扩建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污物处理设施必须与饲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沼气配套粪污处理模式,促进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要积极稳妥引导中小规模的生猪养殖场使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减少粪污对环境的直接排放量。要引导大型生猪规模养殖场开展粪肥加工,生产粪肥有机肥料,在实现污物处理无害化的同时提高粪肥效益。要规范病死生猪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严格建立病死生猪收集、运输和处理台账制度,对于病死及死因不明的生猪尸体,必须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努力构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既是一件促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因此,要转变观念,把握规律,建立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
3.1 加大扶持力度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要按照国家要求,把已有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把要配套的政策尽快完善好。所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资金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确保投资效益的有效发挥。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支农资金,要集中一部分支持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农村用地结构,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能源和环保部门要结合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支持建设以沼气利用和有机肥加工为重点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金融部门要继续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信贷业务,增加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信贷投入。畜牧部门要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技术指导,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2 完善服务体系
标准化规模养殖,既有共同的服务需要,也有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要完善体系、改进服务。一要加强优良繁殖体系建设,要在生猪优势产区、规模养殖程度较高的地区,着力建设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原良种场,提高生猪良种质量和供种能力。认真实施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优化生猪品种结构。二要加强防疫体系建设。根据生猪规模养殖的新特点,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自我防疫意识和防疫责任,指导养殖场建立和完善自已的防疫队伍和防疫基础设施,制定科学的免疫和疫病防控工作程序。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免疫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查力度,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三要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支持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科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根据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适应规模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如程序化防疫技术、全进全出饲养技术。四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要建立生猪规模养殖数据库,把每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基本情况录入电脑,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生猪规模养殖的生产监测,及时掌握规模养殖的存栏结构、发展动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3.3 创新建设机制
要着力创新“三种机制”,形成发展合力。一是要创新投资机制。既要积极采取资金补助、物质奖励、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发展和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又要积极搭建平台,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来资本等投资建设和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二是要创新管理机制。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小区的生产条件和目标要求,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既严格管理、规范生产,又因地制宜、满足需要。如规模场式的生猪养殖小区要统筹解决分户饲养和统一管理的矛盾,而分户建场、相对集中的生猪养殖小区则要着力处理好粪污分场排放和集中处理的矛盾。三要创新风险防范机制。要加强产销联建,稳定销售市场,防范市场风险。要严格规模养殖场的引种和调运,严格消毒、免疫、检疫措施,防范疫病风险。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生产和应对能力,防范自然风险。要积极推进生猪政策性保险,扩大保险范围,降低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