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2010-04-13张桂芝
张桂芝
(河北省唐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063000)
温室黄瓜产量高、效益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由于日光温室内特殊的环境条件,病害多,防治困难。现将温室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黄瓜霜霉病
1.1 发生特点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严重时造成绝收。该病首先危害中下部叶片,在叶片背部出现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霉层。该病属真菌性气传病害,潜伏期短,再侵染频繁,流行性极强,如果防治不及时,几天便可造成大片干枯,甚至绝收。叶片上有水滴或水膜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子。大棚内通风不良、结露多且时间长,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及孢子囊的形成,霜霉病发生严重。
1.2 防治措施
合理调控温湿度,加强通风排湿,使相对湿度小于75%;控制白天温度25~30℃、夜间10~20℃。从苗期开始,每7d喷1次真菌杀菌剂进行预防,如克抗灵、克露等。发病后可选用70%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交替使用药剂效果更好。
2 黄瓜灰霉病
2.1 发生特点
危害幼瓜、叶、花,病菌从开败的雌花侵入,导致花瓣腐烂,并长出灰褐色霉层,进而向幼瓜发展,幼瓜脐部呈水渍状,迅速变软、腐烂,表面长出灰褐色霉层。较大的瓜条被害时,组织先变黄并产生灰霉,被害部位停止生长、腐烂。脱落的烂花或卷须附着叶面可引起发病,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型病斑,病斑边缘明显,直径达20~50mm。该病是低温高湿弱寄生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度过寄主中断期,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盛发期在1~3月份,已成为黄瓜生产中防治难度最大的病害。
2.2 防治措施
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降低田间湿度。加强管理,及时摘除病花、病叶、病果,带出棚外并深埋处理。发病初期可选用10%速克灵烟剂、45%百菌清烟剂熏棚防治,每667m2用量250g,熏3~4h;天气好时可喷50%利霉康800~1000倍液、50%多霉灵800倍液、40%施佳乐1000倍液防治。
3 黄瓜白粉病
3.1 发生特点
近2年来白粉病在我市温室黄瓜上发生严重且较普遍,尤其是中后期植株生长衰弱时,白粉病易发生流行。我市黄瓜发病盛期在3~5月份,主要侵染叶片、茎和叶柄,一般不危害瓜条。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产生近圆形白色小粉斑,后向周围蔓延连接成片,严重时白粉布满整个叶片。该病是喜高温低湿的真菌性病害,借气流传播完成再侵染。
3.2 防治措施
定植前,整地时每667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6kg,混土125~150kg拌成药土,撒于棚内,可起到明显的防治作用。发病初期可选用10%世高水溶性颗粒剂1000~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喷雾防治。
4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4.1 发生特点
叶片染病叶面初为水渍状小斑点,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后期中间变薄或脱落穿孔,病斑上常有菌脓溢出。茎、叶柄染病,侵染点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轻的皮层腐烂或开裂,严重的内部组织腐烂。
4.2 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叶、深埋。保温降湿,控制晴天上午温度25~30℃,超过30℃时要放风,降温排湿。阴天棚内若有雾,棚温达到12℃时,可以放风20min左右然后闭棚,中午仍不见晴,可继续放风。可选用50%DT 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77%可杀得(2000)12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等药剂防治,隔4~5d喷1次,连喷3~4次。如遇阴天应采用烟剂或粉尘剂防治,如5%百菌清粉尘、10%霜克粉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