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疗效分析
2010-04-13黄宇玲朱小茼王蔓莉于海燕
黄宇玲,朱小茼,王蔓莉,于海燕
(1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唐山 154600;2华北煤炭医学院)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不良的情绪状态与冠心病的发展、治疗效果和预后关系密切[1]。我们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支持治疗来减少患者心理反应、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 2007年 1月 ~2009年12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均符合 1979年 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心理障碍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其评分标准为 HAMD(17项)评分 >17分确定有抑郁障碍。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结果冠心病伴抑郁症入选病例共 280例,男 126例、女154例,年龄 42~78(62.3±8.2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多虑平组 140例与对照组 1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 HAMD评分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抑制剂、抗凝、抗血小板、他汀类等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治疗并定期进行 HAMD评分以评定精神状态。多虑平组在常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虑平每晚口服1次,12.5 mg/次,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合并服用其他抗焦虑及安眠药,观察 4周。心理干预[3]包括注重解决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病情的认识及消除恐惧、增强信心,获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关注等。心理干预由受过心理学训练的专业医师完成,每次心理干预不少于 30 min,每周 1~2次。多虑平为山东省泰安制药厂生产。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气促、抑郁心境等的发生率;抑郁改善情况;药物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以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治疗后 4周,多虑平组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促、抑郁心境者分别为 45.2%、11.3%、20.7%、24.5%、39.6%,对照组分别为58.4%、33.8%、39.6%、28.3%、71.6%,两组症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 <0.05)。
2.2 HAMD评分 多虑平组治疗后 HAMD评分为(17.4±4.8)分、对照组为 (21.6 ±5.4)分 ,两组比较 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 多虑平组患者服用多虑平后出现头晕、嗜睡、乏力 3例,食欲不振 1例,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血糖均正常。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等情绪问题[4],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与躯体症状相互作用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冠心病伴发抑郁可能的机制有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触发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刺激血小板功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等。抑郁、焦虑和愤怒敌对等 3种情绪被公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5],其对冠心病预后影响等同甚至超过目前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子。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效地稳定了患者情绪,消除抑郁症状并改善躯体症状。说明心理干预不仅能有效缓解抑郁等负性情绪,而且通过认知的改变减轻抑郁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恢复内环境的稳态,改善了冠脉动脉供血供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心理支持治疗可以使患者掌握缓解抑郁情绪的一些方法,使其出院后长期保持良好心态,对长期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多虑平为非选择性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 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从而使突触间隙中这两种神经递质浓度增高而发挥抗抑郁、抗焦虑和镇静的作用,它起效快、作用强、价格低,适用于低收入患者人群。但由于它作用的非选择性及不良作用相对较多,治疗初期可出现嗜睡与抗胆碱能反应,如口干、震颤、眩晕、排尿困难、便秘等,限制了应用。本研究显示小剂量多虑平(每晚12.5 mg口服)可以稳定患者情绪,减轻焦虑、紧张状态,改善睡眠,同时配合心理支持对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症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价格经济,值得临床上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1]Rudisch B,Nemeroff CB.Epidemiology of comorbi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depression[J].Biol Psychiatry,2003,54(3):227-240.
[2]朱紫青,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1-72.
[3]Zellweger MJ,Osterxalder RH,Langewitz W,et al.Coronary artery diasease and depression[J].Eur Heart J,2004,25(1):3-9.
[4]Aro AR,Nyberg N,Absetz P,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middleaged women a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physcal health and social support than with socioeconomic factors[J].Nord JPsychiatry,2001,55(3):191-198.
[5]Suls J,Bunde J.Anger,anxiety,and depression as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problemsand implications of overlapping affective dispositions[J].Psychol Bull,2005,131(2):26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