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转移癌 18例临床分析
2010-04-13周合冰付晨晓闫树旭
曾 惠,周合冰,张 娟,付晨晓,闫树旭
(北京通州区潞河医院,北京 101149)
非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向骨髓转移称骨髓转移癌,现对我院收治的18例骨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18例我院 2001~2004年收治的初治骨髓转移癌患者,男 10例、女 8例,年龄 32~82岁、平均 64岁,60岁以上 12例、60岁以下 6例。入院后发现血象异常即请血液科会诊,行骨髓检查证实为骨髓转移癌。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外周血象、骨髓象、肿瘤标志物、生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①症状:因各种不同的症状入院,其中发热 3例(体温 38~39℃),后背及腰腿痛 5例,乏力 2例,出血 3例(其中 1例为皮肤出血,1例为头痛伴视物模糊检查证实为慢性硬膜下出血和眼底出血,1例为阴道出血)。病程 6 h~5个月、平均 2个月。②外周血检查:诊断时 18例患者均有贫血,血红蛋白(Hb)43~109g/L,14例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4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重度贫血 4例、中度 2例、轻度 12例,白细胞(WBC)(3.1~8.6)×109/L,血小板(PLT)(33~245)×109/L,全血减少 4例,贫血伴血小板减少 6例,单纯贫血 8例,外周血涂片发现幼粒幼红细胞 8例。③骨髓象:所有患者行骨穿刺检查,干抽者用活检针抽取骨髓进行涂片,如仍干抽则行骨髓活检,骨髓涂片及活检均发现成团的癌细胞,细胞体积大,胞质深染,胞核大,核仁明显。骨髓增生活跃 2例,增生低下 2例,增生极度低下呈稀释性骨髓象 14例(粒系以中性分叶为主,红系减低<10%),以晚幼红为主、巨核细胞正常 4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14例。④原发病诊断:明确为转移癌后进行原发病寻找,分别诊断为胃癌 3例,前列腺癌 7例,乳腺癌 1例,肺癌 1例,未找到原发病 6例。⑤肿瘤标志物及生化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增高 5例,均为前列腺癌;甲胎球蛋白(AFP)全部正常;癌胚抗原(CEA)增高 5例,为胃癌、乳腺癌和肺癌;铁蛋白增高 6例(其中 2例胃癌表现为先降低,治疗后增高);血沉 5~80mm/h;乳酸脱氢酶(LDH)4例正常、14例增高(259~1 317U/L),碱性磷酸酶(AKP)2例正常、16例增高(273~13 095 U/L)。⑥DIC筛查:3例出血患者合并 DIC,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0.2~0.7 g/L)。⑦预后:生存期最长的为乳腺癌患者,经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后,复查原来增高的CEA及LDH降至正常,已存活 30个月至今无复发迹象,其余患者已全部死亡,生存期 20 d~18个月,其中除 3例DIC患者死于出血外,其余 14例因恶液质死亡。
讨论:恶性肿瘤如果早期发现,不仅能延长生存甚至有治愈的可能,一旦发生骨转移说明肿瘤已到晚期,但有的肿瘤虽已发生骨转移,还是可以通过治疗来延长生存期的。当发现血象异常而又有不明原因的发热、骨痛、出血等时,除了警惕原发于骨髓的肿瘤外,还要注意骨髓转移癌的可能,特别是遇到骨髓干抽或呈稀释状态时可换活检针抽取骨髓进行涂片,或行骨髓活检病理切片检查,这二者均比其他影像学更具有诊断价值,是诊断转移癌快捷而直接的证据,可为尽早治疗提供依据。当发现骨髓中有癌细胞时,应进行原发病的寻找,对于乳腺癌及前列腺癌可采取内分泌治疗和化疗,有望延长生存期。骨髓转移癌细胞常成团,细胞体积大、胞浆少、核大而深染,成骨细胞增多时如肾性骨病易与癌细胞相混淆,但成骨细胞常不成团出现。骨髓转移癌和原发于骨髓的肿瘤也具有明显的不同,后者在骨髓涂片上常不成团出现,生化检查常单有LDH升高而无 AKP升高,肿瘤标志物阴性,更细致的鉴别可采用免疫组化。原发于骨髓的肿瘤患者常死于出血或感染,而转移癌患者较少死于出血或感染,常死于恶液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