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A、DS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2010-04-13林惠岚李玉民黎国春

山东医药 2010年18期
关键词:假腔破口造影剂

林惠岚,李玉民,黎国春

(桂林市人民医院,广西桂林 54100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起病急、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 AD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但二者各有其特点,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应用。现对我院 2006~2009年 32例 AD患者的 CTA、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旨在评价其各自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2例疑诊为 AD的患者中,男 20例、女 12例,年龄 34~82岁;均表现为突发剧烈胸部疼痛(呈刀割样或窒息感),5例伴腹部转移性疼痛;合并高血压 21例,Manfan综合征 2例,冠心病 5例,糖尿病 4例;CTA检查 32例,DSA检查 15例。

1.2 CTA、DSA检查方法 32例均用 GE Hispeed Nx/i螺旋 CTA检查,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上 2~5 cm,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下 2 cm。扫描参数为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 250 mAs,层厚 2~5 mm,层间距 5 mm。定位像扫描后直接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经肘、臂前静脉团注,速率 3.0~3.5 ml/s,非离子型造影剂 90 ml,延迟 18~25 s行动脉期扫描。扫描结束后,将所获原始扫描数据以 1.0~2.5 mm重建,全部序列送至 SUN工作站(ADW4.0版本)进行后处理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重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本组经各项指标筛查,符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者 15例,采用AXIOM Artis大型C臂 X线机行DSA检查。常规全麻,经对侧股动脉穿刺,引入导丝,并将导管置入升主动脉处,造影以确定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显示夹层动脉瘤真、假腔及主动脉夹层破口处,并标记定位。DSA扫描可见自头臂干起始至降主动脉的主动脉弓均明显扩张,血管内膜影移位显示清晰,破口显示清楚。

2 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32例中按 Debakey分型Ⅰ型 9例、Ⅱ型 1例、Ⅲ型 22例。CTA扫描结合后处理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动脉内真、假双腔,1例假腔内充填 3 cm长的造影剂,而部分假腔显示为低密度血栓影。12例扫描表现为真腔密度,首先是高于假腔密度而后又低于假腔密度,并表现为假腔大、真腔小,并能清晰地显示内移、分离的动脉内膜瓣影。CTA扫描显示夹层动脉瘤破口共 30个(其中有 1个裂口 22例,2个裂口 4例,未见裂口 6例),影像表现为连续性螺旋状内膜瓣中断,伴造影剂渗透假腔。32例中夹层动脉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 1例,累及无名动脉及颈总动脉 1例,累及双侧肾动脉 2例,累及左右髂总动脉 2例。伴有胸腔积液 18例。15例 DSA扫描真假双腔均能显示清晰,1例因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而显示不清晰。15例 DSA均发现夹层动脉瘤破口(1个破口 13例,2个破口 2例),有 4例行 CTA检查未发现明显破口者,DSA均发现小破口。其余破口所在位置和真、假腔及内膜瓣影与CTA所示基本一致。

3 讨论

AD是一种因主动脉壁弹力纤维变性、主动脉扩张和内膜撕裂形成双层管腔的疾病。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由破口渗入中间层与动脉壁内膜之间形成夹层血肿,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急症[2],致死率较高。

CTA诊断 AD的特异性征象包括撕裂内膜片和被内膜片分隔的两个或多个真假腔,非特异性征象包括真腔的受压变形、主动脉扩张及主动脉壁增厚、钙化等。CTA扫描具有无创、安全、快捷、准确、可重复检查的特点,无需插入导管造影,而且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反应率极低。本组无 1例出现过敏反应,诊断及分型准确率达 100%。CTA检查时间较短,患者易于接受,且满意度高。结合 MPR、CPR等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显示夹层动脉瘤真、假腔形态及累及范围、内膜移位情况,明确破口甚至再破口位置,以及与各分支血管的关系,测量夹层内膜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夹层近端正常主动脉最大口径,尤其在显示附壁血栓、钙化等主动脉壁方面有独特优势[3]。DSA是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创伤大,X线辐射剂量大,可重复性差,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出血、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但其在血管疾病的诊疗方面仍是金标准[4]。通过分别行升主动脉到双侧髂股动脉的全程造影,加多角度的投照,DSA可准确定位 AD破口,显示病变的整体,特别对多发小破口的显示较 CTA敏感,但对血管周围的钙化、血栓显示效果欠佳。

综上所述,DSA及CT均能清楚地显示 AD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DSA适用于有多发小破口 AD的诊断,因其是有创检查,目前多在 AD血管支架置入术中应用,以进一步证实病变,并引导支架置入。CTA适用于 AD的快速筛查及分型,且不受金属支架干扰,可作为 AD诊断及复查的首选。

[1]李真林,卢春燕,胡刚,等.16层螺旋 CTA术前评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7,22(12):1308-1311.

[2]高建华,卢瑞沾.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瘤和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10):702-704.

[3]曾宪强,郭广春,耿云平,等.CT断层和重建及 DSA在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前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9):110-111.

[4]赵珺,景在平,赵志青,等.DSA在主动脉夹层瘤腔内隔绝术中的价值[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9(26):632.

猜你喜欢

假腔破口造影剂
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传热管6mm破口事故放射性后果分析
基于“华龙一号”大破口事故先进安注箱研究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假腔供血动脉分支对腔内治疗后假腔重塑的影响
破口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主动脉假腔插管的应用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AP1000核电厂直接注射管线双端断裂小破口失水事故计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