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温胆汤治疗小儿滞颐37例
2010-04-13刘东
刘 东
(重庆市云阳县洞鹿乡卫生院,重庆 400050)
2000年 4月 ~2009年 9月,笔者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小儿滞颐 37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7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 16例,女 21例;年龄最小 3个月,最大 14岁;病程最短 10天,最长 6个月。28例伴夜眠不安,口臭,目眵,便秘;9例伴呃逆,呕吐。X光均排除幽门狭窄。
临床表现为流口水日久不止,夜眠不安,口臭,目眵,便秘,呃逆,呕吐,舌质红或淡红,苔黄腻或薄白,脉滑数或缓(指纹呈弓反外形或淡紫隐隐)。
2 治疗方法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药用黄连(捣烂)5g,法半夏(捣烂)5g,陈皮 10g,白茯苓 12g,枳实 8g,竹茹 12g,益智仁(捣烂)8g,藿香(后下)10g。目眵加黄菊花 10g,夏枯草 12g;呃逆,呕吐加沉香(后下)6g,枇杷叶(去毛)10g;热胜大便秘结加黄芩 10g,芦荟 5g;腹胀,嗳腐,大便臭秽加槟榔 10g,谷芽 10g;咳痰色黄加黄芩 10g,全瓜蒌 10g,竹沥 15mL。每日 1剂,煎 3次,各加水 600mL,先武火煎沸后,后文火煎熬,3次各取汁 150mL,将 3次取汁混合均匀后分 3次服,5天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治愈:流口水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好转:流口水及其他临床症状减轻。无效:流口水及其他症状无减轻。
4 治疗结果
1个疗程治愈 10例,2个疗程治愈 18例,3个疗程治愈 7例,无效 2例。
5 典型病例
张某,男,4岁,2003年 3月 26日初诊。流浊口水 4个月,夜眠不安,呃逆,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滞颐。证属痰浊上壅。治以燥湿化浊,降逆止呕。药用黄连(捣烂)4g,法半夏(捣烂)4g,陈皮 6g,白茯苓 8g,枳实 6g,竹茹 8g,益智仁(捣烂)6g,藿香(后下)6g,沉香(后下)4g,枇杷叶(去毛)6g。水煎服,每日 1剂,每日 3次。服 2剂后流口水减轻,夜间睡眠好转,未见有呃逆,呕吐,舌红苔薄黄,脉数。上方去沉香,煎法、服法同前。服 3剂后,流口水明显减轻,夜间睡眠佳,无呃逆、呕吐,舌淡红苔薄黄,脉数。上方加炒薏苡仁 8g,服后诸症皆消,随访至今未复发。
6 体 会
滞颐为脾胃不和,痰浊内蕴,日久化热,随胃气上逆而致。以小儿流口水日久不愈,夜眠不安,大便不调,或呃逆、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黄连温胆汤药用黄连、法半夏辛开苦降,燥湿化浊;藿香芳香化浊,与陈皮、白茯苓相配共奏理气和胃,芳化浊气之功;枳实行气导滞,除脾胃痰浊积滞;竹茹、枇杷叶、沉香清化痰浊,降逆止呕(呃);益智仁益肾摄唾,防肾中浊气上逆。诸药合用,燥湿化浊、和胃降逆功效甚强,故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