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英语教学中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

2010-04-13□董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交际教室师生

□董 娜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非语言交际则包括了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在人类实际交际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都认为:在教学方面,如果学会适当而有效地去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将对提高教学的质量,改善师生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下面笔者就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简单谈谈校园的非语言交际。

一、课堂非语言交际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主要发生在课堂上,现代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在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的教学本身作用还大。下面笔者将从教室环境,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和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三个主要方面来描述课堂非语言交际。

1.教室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教室墙壁的颜色、张贴及室内亮度对学生引起的情绪情感反应。颜色可以给人很多联想,对人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比如:中国的婚礼上,新娘常常要穿红衣裳,红鞋子,门口张贴红对联和红喜字,布置红色的拱门等。因为在传统的中国观念都认为: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幸福。在西方,英语中也有类似用颜色表示情绪的词,例如blue,通常指蓝色,但也用来表示人的情绪低落,沮丧等。

中西方人都认为,教室应该宽敞而明亮,桌椅要布置的整齐舒适。就颜色而言,都认为白墙最能增强教室的亮度。通常小学生喜欢用暖色(黄色或粉色)布置教室,因为暖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且显得有活力和生机。而在大学和中学教室里,学生更偏好淡蓝色和浅灰色等冷色调,这些色调使人宁静和恬淡。这种色调上的布置正好符合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性格特征。

此外,课堂座位的安排也是教室环境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高高的讲台显示了教师控制课堂的地位,便于教学,但在西方国家认为,中国这样的课桌排列单调、死板,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很多英语国家,教师和学生经常围坐成圆形,这样师生间会显得平等,老师更平易近人,更易于交流,教室也因此变成更为亲密的场所,师生间的眼神、身体交流更为有效。

2.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其非语言交际行为有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之亦可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课堂普遍被认为是严肃而正规的场合,教师的举止言谈以及仪态都要有所顾忌,必须得体大方,因为中国课堂上也要求学生必须对教师的态度始终是谦逊而尊敬的。和中国人的观念不同,在西方英语国家,教师和学生更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对教师的言谈举止要求相对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也相对比较随意,有时可以坐在讲台上,甚至可以坐在某位学生的桌子上,亦或在教室里随便来回走动,教师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夸张随性。同时学生的话语、表情和动作即便有些不得体,教师也不会太计较。英语国家的学生喜欢活跃生动的课堂气氛,所以很多来中国的留学生难免觉得中国课堂死板且束缚多,很是沉闷。

在中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很多时候,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在无形中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一般地讲,教师的穿着宜庄重、明快、自然为好,不宜太夸张且张扬。就颜色而言,衣服颜色不应太鲜艳,素雅、含蓄被认为是教师最好的着装颜色。如果教师经常打扮的花枝招展、浓妆艳抹,前卫怪异,难免会有学生被分散注意力,而且教师的着装打扮反而成了一部分学生议论的话题,学生更感兴趣的是琢磨教师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不仅对教学效果无益,且也不能帮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在一些英语国家,即便是女教师穿着拖鞋进教室,也会被接受。

在中国,教师无论年老或年少,总要在学生面前体现其教师的身份,讲课时的口吻也多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等亲切关心的腔调。教师表扬学生、告诫学生、批评学生和要求学生也都被认为是正当而司空见惯的,没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不合情理。而在英语国家,对这样的行为不仅学生会感到不习惯、不接受,甚至会很反感,认为老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了不懂事的孩子,只能听任老师安排,学生自尊心感觉受挫,觉得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同和尊重。此外,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练习或者是考试时,总是习惯于在教室里来回的走,且要不时停下来站在某位同学旁边,看看他答题的情况。中国学生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英语国家的学生却十分反感,觉得老师不信任学生,没必要这样时时刻刻“监视”他们。

3.学生的非语言行为

课堂上学生的课堂纪律和礼貌构成了学生非语言交际的两个重要因素。就这两方面而言,中国课堂和英语国家的课堂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西方英语国家,教师走进教室准备开始上课时,学生不需要起立致意,只要目视教师、示意已经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即可。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被要求必须起立向老师问好、致敬。在大学里则不必,但学生也要端正坐姿,安静地等待上课。在英语国家,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一样,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拘谨,坐姿相对较中国学生随便,大学生更为自由,如果自己愿意,甚至可以站在教室里上课,甚至临时更换座位,坐到自己感觉满意的位置上,(但都以不影响其他学生为前提);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教师会认为学生无视课堂纪律,行为不当且对老师不够尊重。

在中国,中小学生如果晚于上课时间进入教室,必须先在门外喊“报告!”,教师应答允许后学生才可以入内。大学生一般只是悄悄进入教室,安静坐下。英语国家的学生如果迟到,也以安静走进教室为礼貌。如果还没有下课,却临时有急事不得不离开课堂,中国大学生离开课堂时一般会无声的向教师示意一下后安静的离开,事后也会找机会向老师解释。而在英语国家,大学生却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退出课堂时既不向老师打招呼,更不会事后解释。

下课后如果有疑问的,中国的学生经常数人围在教师身边,你问一句我问一句,同样的情况,在英语国家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对先提问的人的干扰,先提问的人正和老师交流,别人的插入提问就显得很不礼貌,他们会等排在自己前面的学生和教师交流完再提出自己的疑问。相对于中国学生喜欢随机地课后面对面请教老师问题,英语国家的老师更愿意和学生预约好解答疑问的时间,表示对教师私人时间的尊重。

二、课外非语言交际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虽然主要发生在课堂上,但课外的师生间非语言交际同样也不能忽视。

在中国,学生课后如果想去教师办公室解疑咨询,一般不会事先预约,多是直接去教师的办公室,但进入前会礼貌地敲门,经教师允许后进入。等老师处理好手头的事情才被允许进入。在英语国家,虽然学生也要敲门才能进入老师办公室,但大多时候学生都需要事先预约,因为教师可能某个时间段正好有安排,不能接见学生。

在中国,学生课后在校园或校外碰见教师时,一定会恭敬地向老师打招呼的。而在英语国家,学生大多会自顾自的昂首走过,甚至很多人认为,教师如果愿意会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没打招呼可能是因为老师可能正在忙着思考问题,并不愿意被人打扰。在西方英语国家,“Lady first”也存在于大学师生间。男教师也会让女学生“女士优先”。在中国,如果教师与学生同乘一辆公交车时,一定要将座位让给教师坐,即便是女生也得这么做。

以上提及的只是校园师生间经常所面对的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实际交际中,教师还需根据实际环境及交际对象调整非语言交际手段。事实上,在中国的英语实际教学中,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常常被教育工作者所忽略,在英语课堂内外,很多教师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对非语言交际行为所传递的信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了英语教学上的偏失与误解。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Cooper, Pamela J. Speech Comm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 3rd. Gorsuch Scarisbrick, Publisher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1988.

[2]Samovar, L. et al.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Wadsworth, New York,1981.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王晴.非语言交际与文化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97,(3).

[5]王军.谈非语言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1997,(2).

猜你喜欢

交际教室师生
情景交际
“313”教室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交际羊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麻辣师生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