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反应批评介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2010-04-13□杨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文学

□杨 博

( 宁夏大学 新华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把它列为英语专业知识主干课程。新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语言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与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受到追捧,英语教学逐渐以培养学生实用性的语言交流和具体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得英美文学课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冷遇,成为少数文学爱好者和拟报考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曲高和寡”的科目。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课外更多接触的是实用性强、见效快的课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实用口译等,而对阳春白雪的英美文学课程就越来越忽视。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教育也似乎偏离了英语教学大纲的目的和方向,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过于注重实用英语的教学,而在英美文学、文化、语言学方面不够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能暂时满足目前社会对实用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但对于培养一名合格的专业英语人才是不合理的。现代英语教学中,文学课程到底应以何种文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回顾20世纪文学批评史,尽管流派纷呈,主义迭出,但仍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即专注作者(浪漫主义和19世纪);专注文本(新批评);以及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Audience-Oriented Criticism),或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德国称之为“接受美学” (Reception Aesthetics),美国则称之为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读者反应批评形成于六十年代,到了七、八十年代经过诸多文论家的理论探讨,在文艺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反应批评是对新批评派注重文本的理论的一次反驳,其注意力从文本转向了读者。美国的斯坦利·费什 (Stanley Fish) 作为当代读者反应批评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费什认为,文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文学的意义是一种事件,是发生于文字与读者头脑之间的事件,是一种行为或活动。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于读者的体验与创造之中。意义,要用经验来加以界定,它是一个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不是在他接触文本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东西。既然文学的意义不再是文本的一个特征,而只是读者经验活动的产物,那么整个文学要回答的问题就不是“诗含有什么意义?”,甚至也不是“诗起什么作用?”,而是“读者是怎样生成意义的?”,这在美国文学批评中是一次决定性的转移,批评注意的中心从文学的本义转向读者的经验活动,在文学范式的转换中跨出了重要一步。

二、读者反应批评介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1. 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倾向于教师的“满堂灌”或“一言堂”,教师往往罗列一大堆文学史,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时代背景,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绍,作品梗概,作品主题等,而考试也多以这些内容为重。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观点或见解便无从谈起。

读者反应批评反对把文本视为文学研究的唯一对象,认为文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主体——读者身上。如果没有读者的介入,作品的意象,内涵及表现形式等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这一思想理论的成果推广到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促使学生去思考、体验,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去解读作品。针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课时明显不足的现状,我们在开学初就为学生列出了相关阅读书目,这其中也包括英美文学作品的不同中文译本,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对作品有一个基本的阅读过程,不至于在讲解某一作品时,由于课时紧,而出现焦虑心理及“囫囵吞枣”,难以消化作品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的某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大量查阅资料,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和研读报告。课堂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是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个人风格接触文本的。因此,不同学生对作品会有不同的见解认识,教师和学生都会发现一些新思路,新视角,这就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分析文学作品。研读报告是学生对某一专题学习、理解的展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借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PowerPoint展示研读报告,这既激发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充分张扬了其个性。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费什在《文学在读者中:感受文体学》中提出了“有知识的读者”,他们能熟练地讲或写作品文本的那种语言;充分地掌握一个成熟的读者在其理解过程所必须的语义知识;具有理解文学修辞、技巧等丰富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离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相距甚远。读者要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有所了解,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世、经历等情况,教师即使将黑板写得满满也难以全部写清,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将声音、图像、音乐、色彩、动画等进行优化组合和运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感染性,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英美文学原著,语言难度大,篇幅长,学生如想把原著通读一遍,很难做到。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字、词、句的解释上,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上升到文学的高度。我们通过播放英美文学名著光碟,就能克服作品阅读时间紧迫的困难。教师也可在教学中播放英美文学名著精彩片段,设置多个层面的思考题,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影片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避免了在课堂上以单纯观看电影代替文本阅读的现象。

3. 改革考核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课外活动

读者反应批评认为,作品是写给读者的,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体现,读者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作品与读者之间进行审美交流的过程。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指导下,英美文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意象。因此,文学课程考核要摈弃以往只凭一张考卷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讨论情况、期末学期小论文和闭卷考试结合起来。平时作业可包括撰写阅读心得、翻译英美诗歌、续写故事、分析文学作品等。课堂参与讨论的专题和期末学期小论文不仅是考核的一种方式,而且也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文学课程,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文学批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课外活动,如建立第二课堂,戏剧社团、诗歌社团等。英美文学中涉及大量优美的散文、诗歌,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散文、诗歌朗诵比赛。文学课本中出现的戏剧、小说,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定期举行英语课本剧比赛。笔者在本学院组织的课本剧演出中,学生经改编表演的《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反映强烈。通过改编、表演及观看课本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提出,把文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主体——读者身上。该理论不仅革新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而且对英美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文学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全面关注学生感受和体验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李俪.读者反应论与英语文学教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4).

[2]陆如刚.读者反应理论与英语文学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1997,(2).

[3]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M].文楚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