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要注重人的发展
2010-04-13胡倩群
□胡倩群
(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近年来,高校信息化进程发展迅速,高校的传统教室逐步向多媒体网络教室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现了“校内通”和“校校通”。政府和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配置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目的的基础设施,然而在高校的信息化教学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信息化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忽视人的主体地位。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人的发展这个角度做一些剖析。
一、人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关键作用
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为社会提供的一种服务。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群体,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角色的转变。人们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衷是在某种情境下借计算机来扮演教师的角色。在高等教育中,学生主要是自学,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突出,因此在信息化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由教授者转变为助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师生角色的转变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人的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交流与协作。美国EDUCAUSE的最高纲领是利用信息技术网联全球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创建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科学院”(Networked Academy),让学者们能够在一个“E-科学”(e-science)的时代从事“E-研究”(e-research) ,强调了在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创建一个信息化的网络环境的背景下,教学科研人员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有利于擦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创新思维。
二、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人的主体作用
教育信息化也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的有效合理建设,二是教研人员和学生利用这些设备的技能训练,三是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信息化,三者缺一不可。
高校信息化建设只有设施的建设,并不能说明其实质性的进展,众多人员的参与和有效应用才是其发展的目的。无论是硬件基础设施的组建还是软件资源的建设,都说明了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我们应更清醒地看到高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尽如人意。一些高校是为了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取得好的成绩,不惜代价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而对于设施应用的教学效果如何值得我们去深思。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中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一方面需要教育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另一方面,教育要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与科研上 。
(一)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角色。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思考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加强学生的自主性。信息技术为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许多高校校园网站上建有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学习进程、学习资源和交流讨论区,学生随时可以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模块,必要的时候参与讨论和交流。
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信息化教学不是课本搬家,而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置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与高校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做法相符合。
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上资源更新速度快,教师通过互联网能够查找本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为学生介绍最前沿的领域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到学习的兴趣点自主探索。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自古以来,教师就有这样的解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在古代就已经开始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可估量,因此要关注教师的发展。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高校教师的角色。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型学习中起着协助者的作用,组织班级讨论时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为了丰富资源库,教师同时扮演着资源建设者的角色。
2.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质包括教师对于信息的利用、处理、创新和管理的能力。“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教师对于信息的创新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高校教师不仅仅从事教学工作,还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而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和研究的创新性上。
(三)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发展
在教学管理上,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目前许多高校建立了选课制、弹性学制、学分制、电子档案制的教务管理系统,这对于教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素质能力的机遇。对于管理者的作用有以下几点要求:
1.掌握新技术。为了建立统一的电子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数据库和网络管理技术,对于数据库的建设要相当熟悉。就教务数据库管理这一方面具体来说,管理人员需熟练掌握数据的添加、删除、更新和创建的技术。
2.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一是要有创新观念,面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难题,管理者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二是要有责任心,管理者承担学校的整个教务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一个小小的环节出错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数据丢失甚至系统崩溃,这将给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麻烦。三是追求高效。学校信息的管理工作非常复杂繁琐,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高速和高效,这对管理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统一规划管理。为了实现资源的共享,各个高校采用统一的教育信息采集标准和编码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数据库和接口技术,建成集成的学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要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与人的发展并重,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科研、就业和教师再培训方面的信息资源,培养高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即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发展,反过来,高校成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从而促进高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旭东,桑新民.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窗口——EDUCAUSE的使命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3).
[2]孙志凤.交流与协调:建立长三角教师教育信息化基地[J].教育发展研究,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