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追问:对构建生态课堂的一种理论思考

2010-04-13颜健生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师生价值生态

□颜健生

( 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课堂环境关涉到师生的成长。课堂教学要体现价值的生成,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内循环系统。当作活动主体的人不断地通过外部环境即课堂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摄取对个体成长有益的成分来建构自身思想、品格、知识、意志力等方面的生命要素。教学为造就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完美发展开辟了路径。因此,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一切活动显得至关重要,它们是人生价值形成的前站。教学就是要以生态观为指导,利用创新意识创设具有生命气息的课堂秩序,达到以最佳途径去培育有价个体,完成教学的使命。

一、什么是生态课堂

在当今教育转型时期,关于课堂教学的定位越来越朝着和谐、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人的本位观得到强化,人的行为、目的、价值实现以及人与环境的相溶则被视为首要的生命活动的标识。由于社会文化心理机制引导出更趋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因此“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要弥补教育环节的缺失,造就有文化的人。正如人文主义生态学普遍关涉的问题:人是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人的生存、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绝不是单向的,个体间允许有竞争,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机制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因此,生态课堂应该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主题,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起的一种自然、和谐、幸福的教育模式,促成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最终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目标的具体运作方式。按照黎琼锋博士说的“教育生态学关注的是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鲜活的教育教学模式,它所赋予的是师生平等的、自然的对话和互动的过程,它的课堂是使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充满个性的开放式课堂。” 在社会不断进步,创新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立有效生态课堂的必备条件

(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策划者,是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第一链,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起始于教师的目的性角色活动。设想生态课堂要有序展开,其过程应该是:当作外来能源的知识首先来自于教师,并通过课堂媒介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学生,在学生身上加以重构,完成了生态链的第一次流转;其次,学生成长过程中需求信息源源不断反馈于教师,迫使教师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整教师的教学部署,即完成了第二次流转;两次流转为学生走向社会准备了充分必要的条件。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担当起主要角色,是课堂秩序的策划者,但不是唯一角色,学生在特设的环境下,也有可能成为主角。 同时,教师要关心和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促成他们快速融入课堂的境域。敞开造就了人,敞开意味着接纳,这是人的超越,就是人对自我主体的超越。教师要认清教学活动实际是一种价值的实现过程,教师必须全面掌握知识,并不断更新重塑自己的形象,活跃课堂气氛。

(二)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全新的教学理念

既然生态课堂注重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一流的教学设施为学生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使得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放置于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开辟了鲜活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强调人力的过分投入,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全新的教学理念包括:1.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2. 注重现代课程结构的建设;3. 提倡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4. 讲究学习策略的运用;5. 强调师生共同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正以倍速发展更新,因此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可以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计,以合理的方式加快生态课堂的循环利用,否则,教学如果还是停留在以往老牛拉破车式或满堂灌式则不利于造就高素质人才,教学也就失去价值意义。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育要回归原初的本真,要不断追问价值品位。在生态课堂里,学生不仅要有像知识吸收器那样的特质,更要有一种渴求愿望,而这种渴求愿望来自环境的创设和教师的关怀,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懂得获取知识是他们的根本任务,而不再是原初的本能的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学生的成长靠的是持续不断地从外部环境摄取有价的能量,来为自身生命价值进行建构。一旦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就不再是一种单向的操控,而转型为变化发展与和谐共生的自由教育体系。伍德林说“自由教育是按照发展人类最大限度的能力来设计的,而非是为他们的职业或专业做准备的。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学会独立思考,会做出明智而独立的决定。自由教育之所以称为‘自由’,是因为它的目的是要把人从无知、偏见和狭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生态课堂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启学生的教育潜能以及鼓励创新。

三、生态课堂的运作模式及价值实现

(一)师生对话,教学相长,共谋发展的激励机制

既然生态课堂要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关注人的本位生存,强调人的和谐发展,那么我们有必要去思考重构课程理念,改变旧有范式,建立新型课堂教学秩序。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认清价值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具备不懈追求精神,还要和学生建立对话机制,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反思,从多维度、全方位来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合作的幸福,养成思辨好学的习惯,然后通过接收信息、消化信息和反馈信息来建构自己,发展自己。只有师生在建立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共同投入,全身心融入课堂中来,双方才能相得益彰,共谋发展,最终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二)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成功关怀的英明决策

学生德育的培养关涉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观以及知识建构主要靠教师的引导,环境的熏陶。教师是道德的示范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鼓励学生取得成功。鉴于道德的形成不能依靠灌输、教训,重建道德秩序有赖于师生合作,进行知识和道德的整合。生态课堂就是要培养具备美好情操和健康人格的知识型人才,结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制定出德育教育规范,“规范一方面是个人兴趣的整合,即和谐人格的获得;另一方面是社会兴趣的整合,即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获得一种至上的整体仁慈。” 通过规范,师生形成互助、互尊、互爱、互利的风气,构建和谐、鲜活的课堂氛围。

(三)鼓励竞争,创新学习,适度调节的有效举措

在生态课堂里,各个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生态群体,课堂教学就是要激活整个群体,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保持秩序。竞争是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学习是离不开竞争的,在竞争的促进下可以使学习更加富有挑战意义,并促使学习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取得教育意义上应有的效果。” 竞争要在有序状态下进行,否则就会产生混乱。动态的课堂随时会突发意外,掌控好秩序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适度的调节,让学生适应有序竞争的环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学会做人,服务社会,最终实现价值目标

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摇篮。生态课堂要造就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也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课堂教学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有价活动,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播,而是把握人口素养再形成的关口,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价值品位的主要渠道,是在教学中尊重人的选择,照顾个性发展和培养学习情趣,是价值关怀的体现,也是人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黎琼锋.试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5,(1).

[2]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

[3]李钧.存在主义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瞿葆奎. 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李江凌.价值与兴趣:培里价值本质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师生价值生态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麻辣师生
生态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