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所言之“病因”有别于西医“病原体”

2010-04-13

世界中医药 2010年2期
关键词:痰饮瘀血情志

杜 青 雄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康宁路 1号,528500)

每一门学科都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也就是说,既有其理论又有其(操作)技术。中医也不例外,中医包括了中医之言和中医之行,才是是完整的中医。中医的理论简单,而操作复杂,不容易掌握,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只有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活学活用。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推敲、琢磨,本文就中医所言之“病因”,谈谈笔者的心得,与同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 中医“病因”与西医“病原体”

今天要谈的是中医所言之“病因”,但有人会认为,谈中医所言之“病因”不是很简单吗,中医基础理论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学过中医的人个个都能背得出,还有什么好谈的。但是,背得出不等于认识,况且认识是不断深入的。昨天念过的同样一句话,到了今天再来念一遍,也许会有另一番的意味,可以有不一样的感受。有否思考过中医“病因”与西医“病原体”有何不同吗?有比较才有鉴别。

1.1 西医“病原体”是具体的 西医“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体或动物感染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这些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都有其形态结构,都是可以使用肉眼直接或借助于现代化的设备(如电子显微镜)间接观察得到的客观实体。其优点是直观。所以说,西医“病原体”是具体的。

1.2 中医“病因”是抽象的 中医“病因”,“即生病的原因,也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而导致发生疾病的原因。[1]”包括六淫、痰饮和瘀血、情志、饮食失调、劳逸失度等。这些中医所言之“病因”都是抽象的,是既病人体出现的诸多异常表现,经过人脑加工概括而成为抽象的概念。对中医“病因”的认识需要人类智慧参与,因此是抽象的。不过抽象为其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抽象,让没有一定中医知识的人不能认识它,所以很难被一般人所接受。

“具体”和“抽象”哪个好些,则见仁见智。列宁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2 六淫

在认识“六淫”之前,先要说“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简称“六气”。由于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的常气,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体具有适应外界气候变化的调节机能,所以,六气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能引起人体发病。当四时气候变化无序或急剧,或出现非其时而有其气的严重反常气候,其结果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六气才影响人体,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这时六气就成了危害人体的六淫。六淫按其不同性质分为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那么人们是如何认识六淫的呢。

风邪的性质:风性开泄,善行数变,风性主动。凡是符合以上性质的都是风邪。

寒邪的性质: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凡是符合以上性质的都是寒邪。

暑邪的性质: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暑多挟湿。凡是符合以上性质的属暑邪。

湿邪的性质: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易伤阳。凡是符合以上性质的属湿邪。

燥邪的性质:燥易伤津,燥易伤肺。凡是符合以上性质的属燥邪。

火邪的性质:火性炎上,消灼津液,生风动血。凡是符合以上性质的属火邪。

从以上对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性质的表述都是抽象的,因此,患者不会自己说,我是感受什么外邪,只会说:“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此时医生会从“外感寒邪”方向去思考,还要寻求四诊资料作为诊断依据,这样就要考验中医生的功夫了。

3 痰饮和瘀血

中医所言“病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的异常,情志的改变和饮食劳倦所伤等等,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使人发病。另外,在疾病过程中,还有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又可以反过来成为某些病的病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1 痰饮 痰饮既是一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另一疾病的病因。痰饮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咳嗽患者吐出的分泌物。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等的功能失调有关:1)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调输布;2)脾运失职,使水湿不行而停聚;3)肾阳虚不能蒸水化气,水液停蓄;4)三焦失于通调,水停气聚,水气互结。

3.2 瘀血 凡血留滞体内,如离经之血,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之内者,称为瘀血。瘀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人外伤而致皮肤青一块紫一块可以见得到的瘀点瘀斑。中医所言之瘀血是除了各种外伤外,还有多种不同原因影响气血运行而导致的,瘀血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如瘀阻于心,可见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热蓄结下焦,可见少腹硬痛,其人如狂……。

4 情志

只有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才能产生各种情志变化,中医将这些情志变化概称为“五志”或“七情”。情志活动在病因或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如果情志波动剧烈,或持续过久,或精神受到过度刺激,超出当事人的承受能力,则引起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言:“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4.1 情志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 人们为什么会笑会哭等情绪的变化,这就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志为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志为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志为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志为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志为恐。”五志七情皆人之常情,非病也。自然景物变幻人生跌宕起伏,无不使人悲喜交杂,适之者为常,不适者乃病之所由也。

4.2 五志过激则成病因,并影响着疾病的全过程 五志过激则成病因,并影响着疾病的全过程。不妨从《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不以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来分析五志是如何影响着疾病的全过程的。

笔者认为其中一句:“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是整段语句的关键所在。现时几乎所有的版本都译成:“有些病不依这个次序传变的,如忧、恐、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这个次序相传,因而使人生大病了。”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里所言“忧、恐、悲、喜、怒”是五种情志,是属于致病因素,即病因。而不属于病。在这里,“忧、恐、悲、喜、怒”起了影响疾病的传变次序的作用。例如,当五脏中的“肺”首先得病了,按(上文所说)常规应是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也就是《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但是如果在此传变过程中,受“忧、恐、悲、喜、怒”五志的影响,传变次序就发生很大变化,就可“令人有大病矣”。由于有以上的道理 (“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我们认为“五五二十五变”中,第一个“五”是“病有五”之五,五脏均可病之五。第二个“五”是五种情志(忧恐悲喜怒)之五。学习过数学排列组合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这时候就有五五二十五种不同的选择。此时对“传,乘之名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这里是因为“乘”而引起传变,这个意义上“传”与“乘”是同样效果的。离开了这个场合此话就不成立。由此看来,情志不单在疾病的开始起作用,而且影响着疾病的全过程。

5 结语

中医所言之“病因”绝大多数都是抽象的,就算是寄生虫或外伤所致的疾病,也要从中医理论角度来论治,如蛔虫所致的肠梗阻,要从阳明腑实证论治;外力所致的软组织挫伤,要从外风论治,有时用发散的方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依笔者之见,本文所提出的论题对今天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学中医的人在思想上“游走”于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确不容易。现在要拯救中医,从根本上要消除西医对中医的影响,不能混为一谈。中医和西医是有着共同的目标,但他们是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1]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4.

猜你喜欢

痰饮瘀血情志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瘀血发热治验一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中医痰饮致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