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受损的蔓延与中医药防治策略
2010-04-13王亚平
王亚平 武 辉
(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院,200081;2上海中医药大学 2007级硕士研究生)
糖耐量受损(IGT)是一种处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异常代谢状态,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一个重要阶段。临床研究显示,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引起超重或肥胖[1],进而出现胰岛素抵抗,β细胞负荷增加,胰岛功能缺陷,导致 IGT。IGT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 IGT阶段,及时干预治疗将阻断其病程进展。中医药防治 IGT有疗效好、费用低、无明显副作用等明显优势,值得深入探讨。
1 流行趋势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我国有近 3890万糖尿病患者的同时,还有约 6000万 IGT患者[2]。我国 IGT患病率不断上升,分别为 0.54%(1986年),2.95%(1989年),4.43%(1996年)、4.76%(1997年),10年间我国 IGT患病率增长了近 10倍,且存在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3]。地区分布差异提示,经济收入增加以及体力活动减少,热量摄入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与 IGT的患病率有密切关系[4]。中国人 IGT患者向糖尿病转化危险居世界前列,高达 8%~11%[5]。因此,IGT堪称是糖尿病的后备大军。
2007年 10月以来,我们对上海市虹口区社区人群2284人进行了糖尿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共检出糖尿病患者 115例,患病率为 5.06%;检出 IGT患者 108例,患病率为 4.74%。其中 IGT患者中超重或肥胖者占多数,多表现为脾虚痰湿型、肝郁内热类型,而气阴两虚型和肝郁瘀血型次之。因此,针对社区重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是 IGT防治的重要措施。
2 加强健康教育,建立患者之家
健康教育是 IGT防治工作的先导和核心,我们与区域内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建糖尿病(IGT)防治网络,建立社区糖尿病(IGT)患者健康之家,定期座谈,健康讲座,病友交流,个别指导,强化健康教育,促使人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血糖生成指数(GI)”概念的建立,这将引发人们对摄入碳水化合物“量”与“质”的思考。有研究表明[6],用 GI教育患者比标准膳食指导和食物交换法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对于长期维持血糖水平有较好的作用。健康教育是进行 IGT有效防治的低投入、高效益可行途径。通过广泛、深入和持久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区人群和重点目标人群防治 IGT的知识、观念和行为水平。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和人群管理,使患者了解 IGT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其危害和可控性,不断提高配合临床医生进行防治的主动性和顺应性,以及战胜 IGT的信心和恒心。建立患者之家,搭建一个预防教育、信息反馈、强化指导的平台,有利于患者健康观念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3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流行与全球性的肥胖危机有一定的关系,现代生活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其直接原因[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受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超重和肥胖者日益增多,糖尿病中约 80%的患者是超重或肥胖,可以说,肥胖是 IGT和 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根源,也是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目标。
3.1 调整饮食结构,利用生糖指数 我国传统膳食是以谷物粮食为主,这种饮食结构对保持血糖正常起着关键作用。《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合理膳食配伍原则,对当今预防 IGT,摄入比例适当的三大营养物质仍有指导意义。由于低生糖指数饮食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更为缓慢,升糖能力缓和,吸收分解彻底,有益于控制血糖和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参考食物 GI值,引导教育 IGT患者合理选择 GI值相对较低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尽量不用或少用单糖和双糖类,严格限制纯糖食品、甜点等;选择高 GI食物时,可以合理搭配低 GI食物混合食用,如粗杂粮的GI值较低,但适口性差,细粮 GI值较高,粗细粮搭配,既可以改善口感,又可以降低 GI[6]。
3.2 合理运动,持之以恒 要遵循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方式和强度选择应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工作强度等不同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运动,以不疲劳为度。在运动形式上可多种多样,通常可采用散步、速走、游泳、健身操、老年迪斯科等运动方式,也可采用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等传统健身法。通过合理运动以协调形神,达到舒筋通络,调和气血;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3.3 心态平和,怡情养性 焦虑、忧郁,心态失衡等不良的心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对 IGT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至关重要。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及突然的创伤等,会引起某些对抗胰岛素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代谢异常。因此,IGT患者要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胸襟开阔,怡情悦志,保持恬淡虚无,宁心静志,平和的心态,有利于异常糖耐量向正常转变。
4 中医药干预的优势与组方策略
IGT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形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胰岛损伤。糖毒性、脂毒性和全身低度炎症是目前 IGT和糖尿病发病学说关注的焦点;降糖、调脂和抗炎就成了治疗 IGT的关键所在。现代医学对单因素所致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但对复杂的多因素、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暂时鞭长莫及,而这方面却是中医药之所长。中药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多系统的作用特点,且毒副作用小,对于 IGT尤为重要,治疗得当,可以起到有效降糖、调脂和抗炎的作用,并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整体调节,疗效独特。中医认为 IGT属于消渴病的前驱阶段,多数 IGT是在肥胖基础上产生的,而肥胖 IGT患者长期湿热困脾,表现出脾虚、痰热、肝郁、血瘀等临床证候,多数证见头身困重、倦怠乏力或食后痞满,部分伴有胸胁胀闷、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近期我们运用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建立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及健康宣教、情志疏导强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 IGT“痰、湿、郁、热、瘀”的发病特点,采用化痰清热、健脾疏肝、活血通络治疗原则,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筛选出有调脂、减肥、降糖、抗炎的中医经方“小陷胸汤”为主的中药进行组方,并随机设立对照组,与西药二甲双胍片对照进行干预治疗。临床初步观察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加味小陷胸汤”针对 IGT患者起到了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综合治疗效果,有效调节了机体的血糖代谢紊乱,初显防治 IGT、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中药复方制剂药效缓和、副作用较少,最宜作为有效预防和控制 IGT的长期用药。
[1]谢爱霞,吴胜利,李农,等.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探讨.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9):556-557.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国内分泌杂志,2008,24(2):增录 2a-1.
[3]王克安,李天麟,向红丁,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5):282-285.
[4]向红丁,刘蓉.中国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医师进修杂志,2001,24(2):21-23.
[5]赵昱.干预糖耐量受损患者转归的临床探索.糖尿病之友,2006,9:48.
[6]陆菊明.合理利用血糖生成指数科学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国医学论坛报,2008,3,13:C10.
[7]Neel J.V.Diabetes mellitus:A“thrifty”genotype rendered detrimental by“Progress”.Am.J.Hum.Genet,1962,1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