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的探析
2010-04-13卢银兰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两家都曾经把“天人合一”作为自家学说的一个主要内容,只是各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以至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中医学文化时常交替出现“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是总则,其内涵更宽泛,更广阔。而“天人相应”则是该总则在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如果严格区分,它们是有层次上的区别,法则上的差异,内涵是不同的。
1 “天人合一”体现了圆融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这种想法始于什么时候?它最早的模式是什么?历经了怎样的变化?“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可否等同?二者对我国医学理论的构建是否产生影响?带着各种疑问,追溯到远古的历史,笔者首先在神话传说中寻觅。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夸父追逐太阳、后羿箭射九乌、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创制八卦、神农遍尝百草、黄帝撰写《内经》…… ,“天人合一”这种观点一直似隐似现。《艺文类聚》转记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天地混沌如鸡子 ,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1]。记载了在混沌的年代,当时天地象鸡蛋黄白融会一样尚未成形,人类的祖先盘古孕育其中,经过万八千年,气化分离,清薄阳气上升为天,重浊阴气下降为地,盘古在天地间每天变化九次,顶天立地。于是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在不断的变化,如此又经过万八千年,天高到了极点,地深到了极点,盘古也长到了极点,后来才出现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这个传说恰好体现了圆融的思想,盘古开天辟地,天地人本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以圆为基础,就算在不同高度,三者也是同一的。因此天地人就有“三才”的称呼。“圆”字含有包容万物、丰富完满、周密无缺的意思。唐代名医孙思邈界定良医为“胆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智欲圆”,强调医者的周密思维,圆通智慧。《管子◦心术篇》谈到“能大圆者,体乎大方”,强调能周密思考就能体察大道。这是圆融的第一层次,本身包容万物、丰富完满、周密无缺。
圆融思考的第二层次即由近及远,由小而大的推理求证,从自身做起,以自己为圆心,向身外探索。所以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修炼神仙术有“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等,无不是从自身向外扩展。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帝统治天下的时候,也是传说他仰头观察天象,俯首考察地理,通过观测自然界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自身及自然界寻找规律而创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而创作出《周易》。《周易》从探究宇宙而探究人生,其基本法则还是围绕“天人合一”的原理,阐明人生知变、适变及应变的法则,于是立天道、地道、人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才之道启发了各家学派的思想,阴阳为道家之宗,仁义成儒家之本,柔刚则横贯道家的清静无为与儒家的积极进取的理念。而“天人合一”在道儒两家中也得到不同的阐释。有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如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人与自然似乎是种链条式的关系,人、地、天、道、自然一环紧扣一环,人的活动顺应自然是最高境界;也有解释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人事是天意的体现,比如儒家强调的“君权神受”,或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道德与人心的同步。“天人合一”的观点分化了,“天人相应”、“天人感应”、“天人合德”等思想相继问世。假如用树状结构描述上述几者的区别,“天人合一”一个整体,是基干,属于圆融的范畴,在一个大宇宙内,人与自然融会贯通,水乳交融,同声同气。而“天人相应”、“天人感应”、“天人合德”等则是从此而生发的分枝,两者具有从属的关系,“天”是指自然界,大宇宙;“人”是指自然界中的万物之一,小宇宙。小宇宙的运动顺应大宇宙完成,小宇宙与大宇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 “天人相应”的思维方式使抽象不易理解的事物更具感性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不同,《黄帝内经》谈论人的生命形成是因为天地气感交合孕育,人是“天地合气”的结果,不单如此,九野 (九州)、四时 (四季)也是“天地合气”的结果。天与人已经由并列关系转为母子关系,人与万物、地域、时域反而成为并列关系。俗话常说“虎父无犬子”,或说“有其母必有其子”,父母是子女的参照,所以在中医学中,用这种比方联想的思考方式,令没有解剖知识的中医家们想象出人体的形态而推求相应的辨证方法,使原来不易了解的人体形态直接观照于自然界现象而获得解释。所以《内经》反复强调“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这样的观点。
作为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着眼点应该是自然属性的人,对人体的脏腑结构、骨骼筋腱、经络走向、血液循环等情况应该充分了解,可是那时人们的思想又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就是不孝的儒家观念所束缚,不能或根本没意识到需要解剖人体,因此自然的人体形态只能观照自然界,所以《内经◦灵枢◦邪客》篇中黄帝询问伯高人的肢体与天地对应的情况时,得到的答案是“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3]的描述,伯高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比拟人体的各种形态,这种反观自照也许现在看来有些无稽可笑或不可理喻,但这正是人类了解自身的一种尝试。而且人类及万物既然都是天地氤氲的结果,天地作为人的父母,那么人的生命就仰赖于天地,父母要给予子女得以生存的养分。天地能给予人以什么呢?从延续生命的物质基础来说,《内经◦素问》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4]。自然界给人提供了大量有形无形的物质,天地间的各种气味、滋味通过人们的口鼻而被吸收,人的生命活动因此旺盛,生命赖以生存。除此之外,《内经◦灵枢》还提到“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气,德流气薄而生者也”[3]。“德”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东西,只有善美、正大、光明、纯懿的品行才能称之为德。在儒家有“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的九德;有“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的三德;有“知、仁、圣、义、中、和”的六德等提法,强调“君子进德修业”。在道家言“德”,则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如今中医家谈到天赋予人们以“德”——精神的食粮,地赋予人们以“气”——有益的营养,人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的人了,他被赋予社会性,人的生存价值一下子被提升了,可以说,由于“德”的存在,人在天地之间不是简单地生存着,而是高尚地、有意义地生存着。
把一个完整的、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正是“天人相应”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所以中医学中针对的人不仅仅是非健康或亚健康的人,他还是活泼泼、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之生命价值在《内经》中得到突显,《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黄帝也因此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所以,中医学界对人的生命的追求,不是苟延残喘,而是活得精彩。正是这种对人的重视,对生命的关怀,以至于产生永存生命的渴望,所以如何享尽天年、长生久视,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焦点,养生方法的探讨是最热切的话题,直到明代名医张景岳重新编排《内经》内容,按照其重要程度分类,依次排列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十二类。摄生即养生,首当其冲被排到第一位。由此而言,对生命的重视、关怀,侧重于养命而非治病成为中医学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这大概也是中医学与文化沟通的一个显著特点吧。
3 传统天人观与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界第一部流传至今的理论著作,其成书标志着传统医学理论的完善成熟,虽然传说由文化始祖黄帝撰写,但问世且开始流传于汉代。那个时候,中国思想学术界历经百家争鸣,已经形成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各个流派,“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开始分化,在儒道等家各有不同的理解。 《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尚书◦洪范》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之说及战国时稷下学宫各家各派思想的激烈探讨,特别是《汉书◦艺文志》提到的“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的阴阳家,其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的阴阳五行理论及其擅长的天文、历谱、蓍龟杂占和形法(风水)等术数都对中医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
《黄帝内经》把阴阳当作最高法则,认为阴阳是天地之大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所在。将养生的境界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等,《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提到“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3]。简单地区别此四种人,真人与天地同在,至人寿比天地,圣人享尽天年而形神完好,贤人享尽天年但形衰神竭。客观地看待这四种境界,贤人的层次离人类的梦想不太远,努力一下或许可以做到,所以这个层次的养生方法才是最值得人类借鉴的。而《内经》也恰好比较注重贤人的境界,提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的观点,《内经》理论的适用有效也可窥一斑而见全豹了。在《内经◦素问》的“四气调神论”中,集中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贤人以天地为法则,顺应四季的生长规律,在阳气复苏万物生发的春天和阳气充沛万物繁茂的夏季调养阳气,让身体的能量释放出来。而在天香遍野硕果累累的秋季和冰封雪飘万物休眠的冬天调养阴气,重新积蓄自己身体的能量。如此循环往复,“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违背其规律即患病短命,顺从其规律就健康长寿。简简单单,但蕴义无穷。“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成为医者的最高追求,中医“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医学思想亦由此展开,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与疾病的相互影响,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疾病紧紧联系在一起[5]。“天人相应”之说亦更加广泛应用。从《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是对《黄帝内经》思想的继承[6],到近代汇通中西的杰出医家张锡纯在临床上的使用[7],再至现代人临床中的伏九贴敷疗法[8]、穴位贴敷法防治支气管哮喘[9],治疗变应性鼻炎[10]等。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总体观念,经过各家学派的阐释,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天人相应”即是其中之一,它源于“天人合一”,被运用于中医学领域并在养生治疗等方面发挥极大作用。
[1]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
[2] 春秋◦李耳著.道德经 [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79-144.
[3]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70-271.
[4] 程士德.素问注释汇粹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9,174.
[5]王仰宗.天人合一生态环境与疾病 [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24):1797-1800.
[6]韩鑫冰.《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渊源研究 [J].中医文献杂志,2009,(2):11-14.
[7]卢月.张锡纯“天人相应”思想拾遗 [J].光明中医,2009,24(2):223-224.
[8] 孙婷婷,王雪平.伏九贴敷治疗肺系病证时机选择理论探要 [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30(6):48-49.
[9] 常佳婧,王洋(指导).穴位贴敷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J].山西中医,2009,25(1):53-54.
[10] 蓝 青.冬病夏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心得[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