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位四步斜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120例
2010-04-13西安市第二医院骨伤科西安710003
西安市第二医院骨伤科(西安 710003)
卧位四步斜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120例
胡翔宋铁兵△西安市第二医院骨伤科(西安 710003)
目的:观察卧位四步斜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120例患者均采用放松弹拨手法、点穴强壮手法、仰头斜扳手法、痛区调理手法,共治疗2周。结果:总有效率98.33%。结论:卧位四步斜扳法治疗本病,有疏通经络、恢复颈椎上段稳定性、调整血管神经、缓解症状的作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眩晕、猝倒、头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由于颈椎退变,颈椎间盘变性,椎体失稳、滑脱或软组织损伤,压迫或刺激颈交感神经和椎动脉,使之痉挛、扭曲、变形等,致血流不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颅脑缺血的一种病证。
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入选病例共 120例,男性 68例,女性 52例;年龄最小 32岁,最大69岁。纳入和排除标准参照符合 1984年和 1992年两次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参照王楚怀[4],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中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在 6~ 20分的。
治疗方法采用卧位四步斜扳手法。第一步放松弹拨手法;第二步点穴强壮手法;第三步仰头斜扳手法;第四步痛区调理手法。每周3次,每次 20min左右,2周为一疗程。
放松弹拨手法 患者平卧位,放松颈肩部肌肉。术者坐于床头方凳上,双手托扶病人脑后,拇指指腹置于双侧乳突处,其余四指置于颈后部,对项韧带、两侧小关节突位置自上而下轻轻揉捻,放松约 5min,然后患者侧卧,用拇指对沿颈椎横突和小关节进行弹拨,手法轻重结合,弹拨约5min。通过弹拨手法,放松患者的颈部肌肉,松解粘连的组织和肌肉条索。
点穴强壮手法 患者侧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首先用大拇指对患者颈部痛点也就是阿是穴进行揉捻、按压。其次,掌根对耳上少阳经及头顶九穴(以百会、四神聪穴等距离矢状面旁开 2cm)适度按压,每个痛点及穴位各大约 2min。
仰头斜扳手法 患者侧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后方,一手拇指抵于偏歪棘突旁,一手掌托于患者下颌部,仰头 20°向一侧旋转至最大角度后再轻微加力,一般可以听到清脆的响声,此时再查看棘突偏歪现象已消失,软组织松弛,表明棘突偏歪已得矫正,而患者即感症状好转。旋转完毕后,按揉两侧颈项肌,并点揉双侧风池穴大约 5min。
痛区调理手法 患者侧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用手掌根部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进行按揉、拍打,大约 3min。
治疗标准痊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无明显不适感。显效:症状及体征大部消失,观察5个月以上未加重。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
治疗结果治愈 102例,显效 10例,好转 6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98.33%。
讨论余家阔[1]认为颈部软组织的异常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与颈椎骨和颈椎间盘一样不容忽视,正常颈椎应力应变所致的颈椎形态改变是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形态学基础。Haldeman[2]认为椎动脉腔狭窄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骨赘的机械性压迫,而是椎动脉弯曲及管壁因受刺激而痉挛之故。倪文才[3]报告我国人椎动脉在这一段有6~ 7个弯曲,颅内远侧椎动脉支配脑桥、延髓等血管支很小,因此,椎动脉走行的多动态变化,以一定量的力学刺激作用(压、张、磨擦、振动、旋转及其复合力)数弯曲及支配脑干的细小血管使椎动脉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脑干的相应部分供血不全。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除血管本身因素外,血管外因素起决定作用,血管外因素有两种情况,一是椎间不稳带来的影响,如病变椎节失稳,钩椎关节松动,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对走行在横突孔的椎动脉造成机械性压迫称动力性因素;二是在椎间不稳定的基础上出现钩椎关节创伤性反应,关节滑膜与关节囊充血、水肿、增生、肥厚、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骨质增生从椎动脉的后内侧对椎动脉造成持久性压迫称静力性因素。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推动脉痉挛,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总之,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与椎间不稳定有关。因此保证椎间的稳定性是治疗和预防颈椎病的目的所在。手法治疗在恢复椎间不稳上有独到之处。
临床观察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多与上颈段失稳有关,这可能与椎动脉的解剖有关。椎动脉分为四段,第三段椎动脉位于枕下三角内,从一颈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环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到环椎后弓下面外侧的椎动脉沟内,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的外缘沿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上行通过枕骨大孔入颅。此段椎动脉迂曲度大,几乎呈90度角入颅,因此上颈段失稳,易造成椎动脉刺激、卡压、牵拉等。加之此段椎动脉走行中肌肉等因素的影响,如前方有头侧直肌和环椎侧块,后方有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半棘肌,这些肌肉的急慢性损伤、失衡,均可造成枕环关节和环枢关节的失稳而发病。这与中医所谓“筋出槽、骨错缝”机理相一致。
卧位四步仰头斜扳法中第一步放松弹拨手法,有宣通散结,剥离粘连,缓解痉挛的作用;第二步点穴强壮手法,有调理内脏,平衡阴阳,健脑醒神,益智健身的作用;第三步仰头斜扳手法,有整复椎体形态异常改变,恢复颈椎上段稳定性,调整血管神经的作用;第四步痛区调理手法,有调和气血,理顺筋骨,通络定痛的作用。四步规范的手法治疗,通过质量控制和疗效研究的评价,能改善颈椎的稳定结构,恢复颈部的动、静力平衡,调节“筋出槽、骨错缝”,从而可彻底治疗由颈椎病引起的各种症状。
[1] 余家阔 ,吴毅文,汪发青等.实验性应力应变分布改变对颈椎组织结构的影响 [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56.
[2] Haldeman.S.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Clinical Orthopeadics and Related Resseach.1983,179.62-70.
[3] 倪文才 ,沈志祥,范明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J].中华骨科杂志,1985,5(3):144.
[4] 王楚怀.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
颈椎病 /按摩疗法 @卧位四步斜扳法
R681.55
A
1000-7369(2010)01-0087-02
△西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西安710003)
(收稿 2009-10-08;修回 200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