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咨询师的替代性心理创伤与应对

2010-04-13王新珠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救助者咨询者替代性

王新珠

(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

心理咨询师的替代性心理创伤与应对

王新珠

(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

替代性心理创伤是心理咨询师经常体验到的间接性的心理创伤,移情能力、缺少经验和社会支持以及人类的场景偏好等因素是导致这种创伤的原因。此创伤会给心理咨询师带来消极情绪和认知、低效能感甚至职业退出等影响。所以自我调节、提高专业技能并与同行联系是应对替代性心理创伤的良好策略。

替代性心理创伤;产生原因与危害;应对策略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或者人为事故的发生,现代社会有更多的人需要心理干预。特别是在严重的创伤救助中,不仅被救助者忍受着身心上的痛苦,救助者也同样会受到创伤情绪的感染,久而久之,在救助别人的过程中,救助者也同样会经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就是替代性心理创伤。很多研究者对替代性心理创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一致认为,任何救助者,在和受到严重创伤的来访者接触中,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同理心,进而体验到创伤情绪。而作为心理救助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咨询师,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是有效救助别人的前提。

一、替代性心理创伤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曾多次指出,只有走入心理疾病患者的潜意识之中,才能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并提出了“感通潜能”的观点,认为心理咨询师应该有感通潜能,即众所周知的移情能力。这种移情能力,就是能够间接的、但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别人的情绪的能力,是替代性心理创伤产生的原因之一。

任何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要不可避免的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创伤或者生理上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痛苦或者悲伤的体验就会压抑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当有外部线索,或者人们想象到以往类似的创伤情景时,这种模糊的情绪体验就会弥漫开来,并成为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一定会知道这样的事实:经常接触情绪悲凉的诗歌或者音乐,很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中,就是这个道理。也正是这个原因,世界上的经典文学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无不充满着人类各种创伤性的情绪体验,如死亡和分离,因为,这种体验最能激荡人类共有的潜意识中的心弦,让人们自己去重温和再造生活中的悲哀与痛苦。所以,潜意识中的这种感通能力,是心理咨询师理解病人的发端,也是体验替代性创伤情绪的开始。

咨询经验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心理咨询师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健康人,而是罹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他们描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可以感动很多人,作为这一点,没有经验的心理工作者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即使一个健康人,如果经常接触不良的物理环境,也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样,长期的悲痛、无助、抑郁或者焦虑的外部心理环境,也同样会给心理咨询师带来心理上的困扰。认识到这一点,心理咨询师才能更好的面对各种创伤性体验,才能理智地分析病人的创伤心理,而又能尽量少地受到替代性创伤体验的影响。正如一位心理咨询者所说:“既要能进入病人的心里,又要能走出来”。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即使电话咨询中,从业经验较少的心理咨询师也很容易过度同情病人的经历体验。如Mauldin(2001)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刚进入心理救助从事电话热线咨询的工作人员,在半年之内就报告了不同程度的替代性的心理创伤体验[1]。研究者认为,有经验的心理咨询者在技能和认知结构上更为合理,而缺少经验的心理咨询者不能够把握与病人的心理距离。但随着咨询经验的增长,咨询师接触越来越多的创伤性体验,他们会很快提高自己在不良情绪体验方面的抵抗能力,或者理性的心理防御能力。

缺少外部的心理支持也是产生替代性创伤的重要原因。心理咨询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和正常人的心理需求。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人认为,作为心理咨询师,应该首先会“自我疗伤”,应该有非常好的心理自愈能力,其实,这种观点是极为片面的。由于心理咨询师受到了专业上的训练,他们有好于一般人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较好的洞察自身行为的动机和情绪情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具有钢铁般的意志,相反,他们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面临着生活上的压力和职业上的心理枯竭。因此,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来自外部的情感支持,如心理协会或者其他行业自助组织。

研究表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每年至少应该有两次短期的专业进修机会,一方面,可以在知识和技能上提高自己,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跟同行进行交流咨询中碰到的各种困惑和经历的体验,这是外部情感支持最好的来源。在中国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中,心理咨询师去寻求心理帮助是让外行人感到很可笑的一件事。在美国,心理咨询师在碰到心理困惑时,寻找导师来帮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无论是同行还是患者,都很认同这种做法,中国谚语所说“医不自治”也是有道理的。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还要去处理各种不良创伤情绪的感染,而没有外部情感上的支持,任何心理咨询师迟早会受到替代性创伤的侵袭。

替代性心理创伤产生的第四个原因是残酷的现场灾情,特别是长期连续的现场救助。如中国的5·12大地震后,很多志愿者很快赶到了灾区,包括很多有经验的心理咨询者,他们被那里的血色悲情震撼了,面对生与死直面的考验,很多心理救助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了极大挑战,如出现恶心、呕吐等替代性心理创伤的生理反应,还有害怕和情绪不稳定等情绪上的反应。有个别心理救助者早早离开了灾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也出现了类似于上面的创伤体验。Myers(2002)调查了在1995年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后进行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有中等以上程度的替代性创伤综合症症状[2]。

人类进化的历程已经让人类形成了场景偏好心理,这属于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的破坏灾难中,往往有大量无辜者在流血,有大量遗体残骸遍布在地,这构成了残酷杀戮的场景,很容易勾起人类潜意识中畏惧和不安的创伤体验。在这样的场景中长期从事心理救助工作,无疑等同于生与死之间的身临其境,会在心理上留下永久的阴影。在5·12地震后长期从事心理救助工作的何奎莲女士这样说:“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者来到灾区后,收集了点数据,就赶快离开了,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心理震动太大了!”这种行为其实就是替代性创伤体验的一种保护性策略,即离开。

二、替代性心理创伤对咨询师的危害

很多研究表明,替代性心理创伤给从事救助工作的人员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经验不足或者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的工作人员。因此,应该高度关注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Kassam-Adams(1995)在研究中指出,替代性心理创伤是一个累积和缓慢显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及时干预,会带来如同心理创伤一样的症状:如厌食、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噩梦、易激惹或易发怒、易受惊吓,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等[3]。

替代性创伤体验还会造成认知方式的改变,如人生的短暂、人生无常、活着没有意义,以及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等悲观的人生观念。这些负面的认知如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过程,其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心理状态是由于间接的体验了别人的痛苦造成的,自己不是事件中的直接受害者。

替代性心理创伤体验会降低心理咨询师的干预效能感,因为他们正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方式中。他们也许表面上表现得对病人的情况更为敏感和同情,实际上这正说明了他们“情绪正在战胜理智”。他们更关注病人的情绪感受和现在的不良心理状态,但却在分析病人的深层次动机和致病原因上更为迟钝。

悲情严重的现场心理救助会使部分心理工作者厌恶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甚至会导致他们永远退出这种救助别人的事业,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体现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虽然一般的替代性心理创伤不至于导致职业上的退出,但是会降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满意度。

三、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应对策略

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应对策略,比较有影响的是Cunningham(2004)提出的“觉察”“平衡”和“联系”的三原则应对策略。

“觉察”指的是心理咨询师要善于内省,要清楚自己的心理状态、社会资源和自己与病人的心理距离;“平衡”指的是心理工作者要安排好工作和生活、救助与休闲的关系,要能够让自己心灵放松;“联系”则是要始终让自己与外界保持信息沟通,如与亲人、同行和朋友的情感交流,实质上也就是善于寻求外部的情感支持[4]。

根据以上的原则,Meyer(2006)提出了更为具体可行的策略:

首先要善于自我调节和自我分析。如保持幽默感和客观性,或者让自己独处、暂时离开救助情景或者工作地点等。一个很好的技术就是“独坐观心”,点燃一根蜡烛,在安静的环境中,盘腿打坐,让自己的心灵随意放飞,逐渐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样往往能洞察自己平时觉察不到的潜意识动机。

其次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心理咨询技能越娴熟,越有充足的认知资源来救助病人,也越有能力进行自我分析,同时会有更强的胜任感和工作满意度。

第三,积极与同行保持联系,与他们交流自己在工作中的感想,诉说心理咨询中自己碰到的困惑,或者询问他们在工作中的有趣的事情,等等,这既是自己专业技能提高的机会,也是自己发泄和寻求外部支持的途径[5]。

四、结语

替代性心理创伤近几年来才得到国人的关注,这与心理救助工作的大范围展开有关,也与心理咨询者自身问题显现有关。特别是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构建灾后心理救助者援助体系的设想已经有人提出[6]。相信不久的将来,对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关注,肯定会转为救助“心理工作者”的实际行动。

[1]Mauldin A L.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mong sexual assault hotline worker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M].University of Memphis,Tennessee,2001:99-103.

[2]Wee D,Myers D.Stress response of mental health workers following disaster: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M].New York:Brunner-Routledge,2002:57–83.

[3]Kassam-Adams N.The risksoftreating sexualtrauma: Stressandsecondarytraumainpsychotherapists[M]. Lutherville,MD:Sidran Press,1995:37–48.

[4]Cunningham M.Teaching social workers about trauma:remanding the risks of vicarous traumatization in the classroom[J].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004(40):56–60.

[5]Meyer D,Ponton R.The Healthy Tree:A Metaphorical Perspective of Counselor[J].Well-being.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06(28):189–201.

[6]蒋洪波.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38.

Psychologists’Vicarious Mental Trauma and Coping Methods

WANG Xin-zh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Yibin College,Yibin 644000,China)

Vicarious mental trauma,an indirect experience of mental trauma,often comes with psychologists.The reasons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empathy-ability,lack of counseling exper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as well as scenes of human preference and the trauma brings about to psychologists negative feelings and cognition,low selfefficacy and even wanting to quit from pscychological career.Self-regulation,betterment of counseling skills and keeping connection with other psychologists are advisable coping methods.

vicarious mental trauma;causes and harms;coping methods

G 448

A

1008-3863(2010)01-0028-03

2009-09-30

王新珠(1973-),男,河南安阳人,宜宾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鲁茗】

猜你喜欢

救助者咨询者替代性
论违反法定救助义务的民事责任
论受救助者失信行为的法律规制
美国少年司法替代性教育项目的运行框架与经验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浣熊与救助者
危难救助中受助人的补偿责任研究
所谓失败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基于分类替代性关系的应急物资储备量分析
有限责任公司自治与公司法自冶的关系——以替代性条款的司法适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