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0-04-1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其死亡率居老年发病率首位。笔者阐述了诊断和鉴别诊断脑血管疾病的要点和整体护理体会。
1 临床表现
1.1 脑出血病人临床表现 多伴有高血压病史,常因情绪激动、疲劳过度、用力过猛而瞬间发病,且无预感。时间多在白昼或子时以前。少数患者有先兆症状,如头晕目眩、言语蹇涩、肢体障碍等。呕吐呈喷射状,意识障碍,重则昏迷,呼吸深大、不规则。因出血破坏脑实质,可出现口舌歪斜、偏瘫、失语、吞咽呛咳。血压高达180~200/100~110mmHg。可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达40℃以上。
1.2 脑血栓病人临床表现 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由于夜间血流减慢,心率趋缓,故多在清晨发病。发病前有长时间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继而出现肢体偏瘫,口舌歪斜、失语,大面积梗塞者有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可随梗塞部位大小及病情变化而变化。
1.3 脑栓塞病人临床表现 因风湿性心脏病和亚急性心内膜炎发病者多见于中青年人,因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而发病者多为老年人。若栓子栓塞在动脉的分支,则意识障碍较轻;若栓塞在动脉主干或多发性栓塞,其意识障碍表现明显。多为突然急性发病,数秒或数分钟症状即可达高峰。发病时多有头痛、失语、偏瘫、偏盲、癫痫或昏迷。临床表现同于脑血栓形成[1]。
2 临床整体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应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30°,可放置冰袋。脑血栓病人头部禁用冰袋。脑栓塞病人如为空气栓塞者,取头低位并向左侧卧,以免更多的空气栓子到达脑部和左心室。脑出血并中枢性高热患者,一般药物退烧效果欠佳,给予大椎穴置冰退烧效果较好,同时头部置冰袋或冰帽(防止冻伤双耳),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冰袋或用35%~45%酒精给予物理降温,降低脑代谢和颅压。在急性期,昏迷病人每天枢大便一次,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烦躁因素。大便干燥者,可适当给缓泻剂。禁止灌肠,防止腹内压增加而使脑压增高,发生意外。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血压、呼吸、脉搏、神志、瞳孔的变化,如出现一侧瞳孔散大,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变慢,提示脑疝发生;如呼吸由深而慢变为快而不规则或呈双吸气、叹息样、潮式呼吸,提示呼吸中枢受到严重损坏。如出现此类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直到病情稳定为止。
2.3 呼吸系统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有呼吸阻塞者,将下颌向前托。随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以防止窒息及肺部感染。适当吸氧,以保证脑血氧供应。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并按气管切开护理。
2.4 基础护理
2.4.1 应用脱水剂是控制脑水肿以及防止脑疝的一个重要环节。如由颅内压升高导致呕吐,出现意识障碍时,立即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滴入,20分钟内滴入效果较好,并随时注意尿量及水电解质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2]。
2.4.2 每日2次口腔护理;对昏迷病人,每4小时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进行口腔护理一次,防止口臭,避免溃疡发生。尽量让病人从口进食,但避免吸入性肺炎;病情危重,无呕吐及胃出血、吞咽困难、发病24~48小时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可鼻饲流质饮食。原发病为心脏合并心力衰竭时给低盐饮食。
2.4.3 尿道护理如持续导尿患者,应加强尿道护理,用1:500呋喃西林液给予膀胱冲洗,每日2次,防止尿路感染[3]。
2.4.4 注意肢体活动情况。对肢体瘫痪病人,做被动性的功能活动。急性期给予穴位针灸,如四神聪、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悬钟等穴位,使瘫痪肢体处于功能位置,以保持功能正常恢复[4]。
2.4.5 行脑室引流时,室内温度、温度要适宜。室内每日二次用紫外线照射行空气消毒,每次30分钟,室内温度大于正常时,紫外线消毒时间延长1小时。地面用500mg/L的有效氯每日擦两次,防止院内感染。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对骨突及易受压部位给予定时按摩,并定时翻身及拍背部,防止褥疮发生及肺不张。
2.4.6 抗血栓治疗时,要注意观察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结合膜有无出血点,查小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发现异常通知医生处理。
3 健康教育
3.1 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其家属对病情发展有所了解,以更好地配合诊治和护理,使其树立自信心,便于早日康复。
3.2 做好出院前指导,如饮食指导、加强肢体功能锻炼、语言的训练、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