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看宣武医院层级就诊模式
2010-04-13费菲
本刊记者◎费菲
为打破“看病难”的僵局,2007 年下半年,北京宣武医院首创并推行了层级就诊模式,迄今两年有余。那么,层级就诊模式是否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是否带来了患者、医院和专家共赢的结果?这种模式适用于哪些医院?又有哪些局限性?为此,记者分别采访了北京宣武医院门诊办副主任刘力松、功能神经外科党支部书记鲁晓利、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卫华。
多一点体恤 层级就诊呼之而出
宣武医院专家门诊需求状况调查显示,90%的病人愿意选择著名专家和重点科室专家。而医院每天出诊的专家数量仅为80~90 人,以每人日均接诊20个人计,可以接诊1600~1800 人次,与日均门诊量6000 人次相比差距不可谓不大。但刘力松主任告诉记者,其实很多病人到医院只点著名专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可是看专家就像过独木桥,上去一个就会挤下一个,其中掺杂着的普通病人肯定会影响到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这就导致了目前许多医院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专家资源“低功耗应用”:一方面是专家资源稀缺,另一方面是专家资源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宣武医院被“逼”出了服务模式的改变。他们借鉴三级医疗网的模式,设计了层级就诊模式,即逐级转诊——主治医生将患者转向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后者则将患者转向著名专家(包括神经外科凌锋教授、神经内科王玉平教授、功能神经外科李勇杰教授)。窗口挂号处没有这些著名专家的号,病人须首先到普通专科或普通专家门诊就诊,初诊医生认为有必要,再转到著名专家门诊。初诊医生负责准备病历、辅助检查结果等相关医学资料,并实名制登记患者信息,填写一式两联的专家门诊预约单,预约就诊日期及时间段(预约周期一般为一至两周)。预约单上注明患者领取预约号的时间、地点以及就诊地点,留有科室联系人及患者的电话。患者于就诊当日持预约单到挂号室领取专家号。专家每个半日门诊平均接诊10 名患者,如认为病情需要可继续开具预约单,进行复诊预约。
据刘力松介绍,门诊层级就诊制度目前已见成效:宣武医院普通门诊的初诊人次占门急诊总人次的比例已经由2005 年的85.1%提高至92.9%,专家门诊人次所占比例则由9.26%降到4.16%。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专家资源的应用效率,又成功杜绝了号贩子倒号的现象。鲁晓利也谈到,经过初诊大夫的筛查,不仅使普通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而且使真正的疑难病症患者及时得到专家的诊疗。
让疑难病症患者及时找到专家
卫华告诉记者:“初诊医生一般会将以下几类患者转给专家看:一是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一是病情复杂、无法确诊的病人。”她曾接诊了一个有五六年癫痫病史的患者,一个月发作数次,比较频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药物用了很多,病情却很难得到控制,于是帮忙预约了王玉平主任。还有一位年轻女患者,表现为没有明显诱因的发作性全身抽动,持续2 个月,一天十几到二十几次,抽动时意识清楚,时间短,只是几秒钟。在当地医院作癫痫治疗效果不好,考虑到患者两月前由于表妹因车祸意外去世而过度悲伤,复查脑电图也没有明显异常,遂预约了王玉平主任进行确诊。
功能神经外科是手术科室,所以初诊大夫会就手术适应症的问题转请李勇杰主任来指导。比如,来自福建的57 岁的男性帕金森病患者,因伴有肺部感染,经治医师不确定能否手术,于是转给李勇杰主任,李主任指示先治好肺部感染才能手术。再比如,周二上午门诊有位30 岁的女患者怀疑是帕金森病,但患者服过不少药物,效果都不好,于是,初诊大夫以“阵颤原因待查”帮忙预约了李勇杰主任于周四为她会诊。鲁晓利告诉记者:“这位女患者到周四只需挂14 元的专家号,就可以得到比特需门诊还及时的诊治,因为特需门诊预约的号都排到半年以后了。其实与这位女患者同样幸运的人不少,在我们科室,只要确实是疑难病症大都可以很快得到专家的诊治。而这一切便利,在实行层级就诊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记者手记:
层级就诊范围窄 无法根本解决挂号难
层级就诊无疑是一种进步,但这只是医院面对巨大的专家门诊需求时的一种被动防御性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挂号难的问题。鲁晓利告诉记者:“宣武医院的层级就诊模式只适用于层级较多、规模大的医院。而且层级就诊覆盖的面还是太窄,就宣武医院来说,仅仅是在三位专家的服务领域基本解决了疑难病人的看病难问题,但在其他领域问题依然存在。另外,除了著名专家,很多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也出普通专家门诊,患者往往只知道找最好的大夫,来了就要挂主任医师的号,这种需求多了,仍然会出现一号难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