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隗瀛涛先生与中国城市史研究

2010-04-13何一民邱国盛

关键词:研究

何一民,邱国盛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中国城市史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学科。隗瀛涛先生是这门新学科的开拓者之一,自从1986年正式主持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以来,直至2007年因病去世,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工作在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第一线,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有鉴于改革开放初期按建国以来所形成的研究模式进行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趋于“饱和”,隗瀛涛先生认为开拓近代史研究的新领域已成为突破研究“瓶颈”的必然选择。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发起人之一,隗瀛涛先生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史,不仅可以为近代史研究提供新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近代史研究的深入,而且也可以构建起历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新的研究方式与方法,从而使历史研究不仅能够与时俱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历史经验与借鉴。

隗瀛涛先生对城市史研究的杰出贡献主要集中于学科研究的理论构建与研究领域的探索与拓展。就理论贡献而言,隗瀛涛先生对于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

(一)关于城市史研究的关键与重点。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涵盖了人类活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主要层面,可谓万象纷陈。因此,城市史研究应从何处楔入?其研究的关键与重点在哪里?这是城市史研究在中国兴起之初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隗瀛涛先生认为:为揭示城市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与规律,城市史研究应以城市结构、功能的演变为研究重点,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结构,而不同的城市结构则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差异。与此同时,城市功能的形成及稳定又对城市结构的变化产生作用与影响。因此,以结构与功能作为城市史研究的关键与重点,既抓住了城市发展历史的普遍特征,也能够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特殊规律。隗瀛涛先生所提出的这一研究模式被国内学者称为城市史研究的“结构——功能”学派。

(二)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基本线索。由于中国城市史研究的起点源自于国家“七五”社科规划的近代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四个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城市的研究,因而最初的城市史研究在历史时段上主要集中于1840~1949年的近代时期。对于如何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史,隗瀛涛先生开创性地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主线为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这两个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既相互推进,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这两条主线又各有侧重。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城镇的等级、空间分布以及城镇的社会经济类型、产业布局、经济联系各有不同,因而区域城市研究应以城市化为主线;而以近代以来的单体城市为研究对象时,城市近代化则应成为研究的主线,从而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结构、功能演变来展现城市的近代化发展。当然,这两条主线并非完全彼此分立,事实上,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都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区域城市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是同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不同方面。隗瀛涛先生又指出:在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这两条主线之间的密切结合。

(三)近代中国城市的半殖民地化与近代化。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无法脱离其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在开创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过程中,隗瀛涛先生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与高屋建瓴式的论述。在明确肯定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的同时,隗瀛涛先生认为:半殖民地化与近代化是同步进行的,近代中国的城市既是欧美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又是近代性因素传入中国的中心,因此,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方向不仅仅是日益半殖民地化,其近代化进程也随之而启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史实际上既是独立的城市变为半殖民地城市的过程,又是封建城市变为近代化的半资本主义城市演变的过程。

除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外,隗瀛涛先生也一直在探索与拓展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领域。自“七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近代重庆城市史》完成以后,隗瀛涛先生的研究视野又从单体城市扩展到区域城市,这集中体现在“八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的申报与主持研究。隗瀛涛先生认为,中国国土辽阔,各区域间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等发展有着诸多的差异,不仅各区域的发展不平衡,而且同一地区内的城市发展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区域乃至全国,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类型多元化与区域多元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一书的出版,也就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从单体城市研究进入到区域城市研究以及整体性的综合宏观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对区域城市进行综合研究的同时,隗瀛涛先生又敏锐地觉察到,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村腹地。因此,对于近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探讨城市本身的发展,还应从城乡关系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出发,来探讨城市的发展。在其主编的《近代长江上游城乡关系》一书中,隗瀛涛先生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使其对农村产生了较前更为广泛的辐射力与吸引力,二是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工有较明显的发展。但是,受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城乡关系的格局在近代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种城乡关系改变的有限性又进一步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研究领域的开拓

隗瀛涛先生主持的第一个城市史研究项目是“近代重庆城市史”。中国城市研究是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没有现成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模式可以借鉴。因而如何从城市史的角度开展研究,这是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在隗先生的领导下,课题组的同志经三年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阶段成果《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译编)、《重庆城市研究》(专题论集)、《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专著)以及在《近代史研究》、《城市史研究》上发表了论文十余篇。隗先生主持了最终成果《近代重庆城市史》的编写和定稿工作,课题组的同志依据浩瀚的原始资料和100多万字的前期成果,于1990年10月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经专家评审后结题。1991年8月《近代重庆城市史》一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67.6万字。该书是建国以来第一批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史的学术专著,以近代化和城市化为主线,探讨了重庆城市从一个封建城市变为半殖民地城市的同时,又逐渐从一个中世纪城市走向近代化城市的进程。该课题的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我国著名学者戴逸、张岂之、王庆成、汪敬虞、李侃、林增平、胡绳武、汤志钧、张磊、吴雁南评阅后,一致认为,该书是“一部开拓创新的力作”;“篇幅浩瀚,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叙述畅达而立意新颖,为城市史研究开辟了蹊径,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著作”;“对重庆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有分析有综合的科学研究,是一部很有水平的学术专著”;“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全面系统剖析中国近代城市的优秀著作之一。此书内容的丰富性,史料的具体性和结构的严密性为明显优点,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社会主义城市的改革和现代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隗瀛涛先生为首的课题组所完成的这一著作,出色地完成了规划任务,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美国的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会刊《中国交流新闻》,还专文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情况。《中国日报》 (CHINADAIL Y)发表专文《研究重庆城市史的专著》,向国外作了详尽的报导和评价。《历史研究》发表长篇论文《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对该书的主要观点作了重点评价。《城市史研究》、《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也分别载文作了评介。1992年,该书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隗瀛涛先生研究近代中国城市的第二部著作是《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本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是隗先生继“近代重庆城市史”之后所承担的第二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80年代末,隗先生即开始将类型概念引入到近代城市研究中。他认为中国国土广阔,城市众多,城市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城市的性质也是多元的,不同地区的城市类型有所不同,同一地区的城市也存在不同的类型,因而将城市分类,进行综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由隗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于1998年末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现代化为主线对近代中国的城市类型进行了划分,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的兴衰、发展原因、发展动力、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研究从单体城市研究、区域城市研究进入整体的、综合性的宏观研究,对于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界引起较强烈的反应。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评价说:“过去城市史研究在我国主要是限于单一城市的个案研究,本书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等级、社会经济类型、产业分布、人口密度以及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等重要问题,从宏观上阐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堪称极有功力的开创之作,对于今后城市研究必将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本书征引大量考订精翔的原始史料,条分缕析,新见迭出,反映我国城市研究的最新水平,在国际上亦能独树一帜”。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王庆成研究员评价说:由隗瀛涛先生主持完成的“八五”重点项目《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一书书稿,为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是一部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对个别城市的研究,尚无综合研究各种不同类型城市的成果问世。该书既研究了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类型城市的原因,也研究了不同类型城市的近代化过程及其特点。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特点,扩大了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成果,无论在城市研究理论和学术水平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拓城市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使该书达到本领域的最新水平,属于国内领先水平 (以上评论参见国家社科基金结项评审意见)。

三、《清史·城市志》的纂修

新世纪初,国家大型文化工程《清史》的纂修被正式列入工作日程。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隗瀛涛先生敏锐地察觉到《清史》工程的伟大历史使命与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清史》纂修工作领导小组向全国各地专家征询纂修意见时,隗先生提出,《清史》纂修的与时俱进不仅应体现在其指导思想、文字风格等方面,而且也应体现在纂修内容的调整与充实方面。就纂修内容而言,自司马迁《史记》至《明史》,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皆无城市的专志。城市,不仅是自古以来的重要政治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晚清以来,更成为中国发展与转型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新编《清史》中,应将城市列入其中,设立专门的“城市志”,以更为全面、深入地展现清代这一既集古代中国之大成又开创中国早期现代化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因此,隗瀛涛先生在意见征询中呼吁于《清史·典志》中设立专门的“城市志”。

自从2005年元月《清史·城市志》正式立项以后,作为项目负责人,隗瀛涛先生不顾年迈,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亲自投入科研第一线,带领项目组成员积极工作,殚精竭虑,即便是生病住院期间,仍笔耕不辍,对《城市志》纂修工作的最终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城市志》纂修指导方针的确定。与史学论著不同,志书纂修的主要目的是供后来使用者查阅、检索,因而其最大特点是资料性、叙述性。因此,隗瀛涛先生从一开始便指出,《城市志》的纂修必须要实现五大转变,即:从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为主转入至以清代城市史研究为主;从以研究地方城市史为主转入研究全国城市史为主;从论述体转向记事本末体;从重史论转入到重史事;从纵横议论转入到基本上述而不作,力争将志书的史学性、著述性、资料性、检索性融为一体。隗先生所提出的研究方式的五大转变成为后来指导《城市志》项目组工作的基本方针。《城市志》项目组历时五年,先后收集资料数千万字,整理资料长编数百万字,并对清代城市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先后写出数十篇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清史·城市志》的编纂。

其次,《城市志》纂修体例体裁的决定。由于此前二十四史与各类志书中皆无专门的《城市志》之设置,因此,作为一个全新的项目,《城市志》的体例体裁应如何确定,对项目组来讲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此,在广泛倾听典志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事以类从,依时叙事”的原则,《城市志》项目组确定了按照城市类型分设篇章、按照所述事务的不同而于各章节下分设目。经过数易其稿,最终确定了《城市志》的大纲与纂述体例体裁。

第三,《城市志》纂修过程中,为统一项目组的研究指导思想、研究进度与共同解决研究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隗瀛涛先生每周皆按时主持召开项目组成员工作会议。在会上,除通报典志组的最新信息与工作要求以外,并要求项目组成员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及问题,由项目组共同商议解决。即使已身患重病,对于项目组成员所完成的每一篇初稿,隗瀛涛先生都要亲自审稿,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一指出,以保证初稿的质量,直至因病去世。

尽管隗瀛涛先生在《城市志》尚未正式结题之前便因病辞世,留下无尽的遗憾,但是他为《清史·城市志》纂修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隗瀛涛先生对《清史·城市志》纂修的认真态度及严谨精神将激励项目组其他同志继续不断努力,高质量完成纂修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