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脑单发转移瘤MRI表现

2010-04-13张伯英朱杏莉郭建平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原发灶单发半球

张伯英,朱杏莉,郭建平

脑转移瘤是颅脑常见的继发肿瘤,占脑肿瘤20%~40%,脑转移瘤多见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40~65岁,多见于男性,脑转移瘤途径以血行转移多见。多发生于幕上,少数发生于幕下,多为多发,少数单发。由于单发小脑转移瘤形态信号差异较大,表现也不尽相同,常造成诊断困难及误诊。笔者收集36例经MRI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脑单发转移瘤,对其MRI影像进行分析,意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45~70岁,平均56.5岁。36例中有原发病史者10例,26例在发现脑转移后才发现原发病灶;其中原发癌中肺癌16例,消化道肿瘤10例,乳腺癌、甲状腺癌4例,肾癌4例,来源不明转移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行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三位扫描,扫描条件及参数如下:使用西门子公司NOVUS-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采用标准头颅线圈,横断位行自旋回波T1WI(TR 480ms/TE 15ms)和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2WI(TR 5 500 ms/TE 100 ms),矢状位自旋回波T1WI(TR 400 ms/TE 10 ms),横断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成像(TR 2 500 ms/TE 8 500 ms),层厚6 mm,层间距0。而后行磁共振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采用自旋回波T1WI:横断位(TR 700 ms/TE 15 ms)、矢状位(TR 480 ms/TE 10 ms)、冠状位(TR 700 ms/TE 15 ms)。

2 结 果

36例中位于小脑半球24例(其中右侧半球14例,左侧半球10例),小脑蚓部6例,2例位于左小脑后部软脑膜下。增强后病变最小1.2 cm×1.4 cm,最大4.5 cm×5.1 cm,平均3.4 cm×2.7 cm,病灶呈实性结节强化者10例,环形强化者12例,不规则强化者14例,均为中等到明显强化。14例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10例病灶外围有轻微水肿,轻微水肿者占位效应相对较轻,12例外围有明显水肿及四脑室受压变形、脑干变形等占位效应。14例无水肿瘤直径均<2.5 cm,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显著者病灶大小均在4 cm以上,其中平扫T2WI上见“牛眼征”32例,在增强扫描肿瘤均为环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T1WI呈高信号或较高信号者6例,病变外围无水肿或较轻水肿。有2例位于左小脑半球后部者,除病变强化外,见有局部软脑膜强化。

3 讨 论

脑转移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约占15%。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颅内多发性转移瘤的诊断率已明显提高,但单发脑转移瘤的诊断则相对较难,误诊率则高达36.7%,常被误诊为胶质瘤、脑膜瘤、脑脓肿等。

脑转移瘤多发生于幕上,幕下较少,单发更少。幕上转移瘤较多为血行转移,因幕上颈内动脉供血量及范围约占颅内供血量的2/3以上,癌栓更容易和较多的进入幕上,因此供血区血管丰富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小脑转移瘤的分布特点也与其血供有关。小脑蚓部由小脑上动脉供血,除蚓部外,小脑上动脉还供应小脑上部的外侧面、小脑上脚、齿状核和小脑中脚,并有多个分枝呈扇形供应小脑半球的上面。因蚓部的血供也由小脑上动脉供应,因此转移瘤可同时累及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甚至小脑脚,小脑蚓部的蛛网膜、软脑膜。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脑转移瘤虽多发于幕上,但幕下也常可见到。如幕上、幕下同时多发转移,则诊断更加容易,但单发没有多发病灶征象多,诊断相对困难。

通过对本组患者小脑单发转移瘤的MRI表现分析笔者认为,在平扫上呈较低或等信号或混杂信号,瘤内有坏死囊变,外周水肿带或有或无,在T2WI上实性病变呈中等高信号,坏死部分呈明显高信号,与实性相比,呈“牛眼征”。在增强检查上,其病变强化形式为结节状、环形或不规则强化,尤其是“牛眼征”、环状、不规则环状,对诊断帮助大,是部分脑转移瘤的特征。15例肺癌、消化道癌恶性程度较高者,瘤内坏死明显,脑水肿也明显。一般而论,病灶大小、部位和数目并不能提示原发灶所在部位。有文献显示,转移瘤以单发及原发灶位于盆腔或胃肠道时,约50%病例的转移瘤累及后颅窝。有些原发性肿瘤转移,其转移瘤也具有一定特征,如黑素瘤转移,出血机会较多,T1WI多为较高信号,消化系统的浆细胞转移,T1WI也呈较高信号,且周围水肿较轻,可见明显强化,其有原发灶的表现。因此,当见到T1WI高信号具有出血倾向,周围水肿较轻,原发灶又不明确时,应想到具有高信号特征的肿瘤。

单发小脑转移瘤临床症状有时不明显,MRI有时特征也不明显,诊断较为困难,需与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脑脓肿、脑膜瘤等鉴别。星形细胞瘤,尤其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易坏死囊变,且有大囊小结节,占位效应明显。髓母细胞瘤病变多位于小脑蚓部近中线处,儿童及青少年多见。血管母细胞瘤20~40岁成年人多见,多有囊变,在MRI上具有大囊小结节特征性表现,结节附近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可见小结节有明显强化。脑脓肿,可单发或多发,也可形成肉芽肿,临床可有发热史,头痛及局部神经损害等征象,病情危重,发展缓慢者症状转微,MRI见脑脓肿中央液化坏死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脓肿壁T1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央液化坏死不强化,脓肿壁呈均匀环状强化,外周水肿不强化,具有典型的“三层”改变。脑膜瘤,40~70岁多见,肿瘤常位于脑凸面,T2WI信号稍高,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并有“脑膜尾征”表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MRI上发现小脑半球单发病灶,T1WI示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结节样或 “牛眼征”表现的,且具有结节样或环状、不规则状强化者,如有原发灶者应首先考虑转移瘤,如无原发灶,应想到转移可能,并根据病灶MRI特征,首选原发受检部位。如遇高信号,或较高信号,应首先检查全身有无黑素瘤,消化系统方面的肿瘤。遇坏死病变为主的,应先查恶性程度较高的发病部位,如肺癌、消化道肿瘤、肝脏,肾脏等,可防止到处乱查,节省财力、时间,尽快确诊。

猜你喜欢

原发灶单发半球
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水平变化分析
保护措施
大直径半球容器纤维缠绕线型研究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东西半球磷肥市场出现差异化走势
1HMRS在鉴别脑内单发环形强化病变中的应用
益气定眩饮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气虚血瘀型眩晕30例
半球缺纵向排列对半球缺阻流体无阀泵的影响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
56例颈部转移癌治疗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