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者不再对国产奶粉说“不”
2010-04-13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 魏克佳
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料粉经理 王莹
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集团事务总监 董玉国
“中国人的地盘,老外们的市场”——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如今国内的婴幼儿奶粉市场,相信能引起绝大多数业内人士的共鸣。在行业内,谁不知道婴幼儿奶粉市场虽然不见得是需求量最大的,但绝对是利润最高的。然而这块谁都想挤进去分上一块的香饽饽却渐渐地向国内的乳品企业关闭了。消费者对洋奶粉的疯狂追逐,大众媒体对进口品牌以及国外奶源的热捧让国内的企业只能干着急,却无从施展自己的才华。
中国奶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1~6月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已经达到了37.96万吨,不仅大幅超过了2009年上半年的进口量,更超过了2008年全年的进口量(35.11万吨),而平均进口价格达到2599美元/吨,创造了历史新高。干乳制品仍然是进口的主要方向,包括奶粉和乳清,而主要进口国毫无疑问是新西兰。今年新西兰遭遇持续大旱,导致其牧草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奶牛饲养成本攀升,价格大幅提高。然而即便如此,进口国外乳制品的热度仍然一浪高过一浪,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了主因。消费者认定了“便宜没好货”,同时盲目地崇洋媚外,使得国外品牌有多少货源就被消化多少,而国产品牌则乏人问津。国产奶粉目前所遇到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奶粉企业本身的利益,而是对整个中国奶业根基的极大威胁,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一大危机。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料粉经理王莹指出,每进口10万吨奶粉,各乳品企业对国内奶源的需求大致会减少85万吨,影响到的奶牛头数是34万头,影响到的工人达到3.4万人。农业部奶牛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王加启博士也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工业大包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为24%,若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2.8%,则在100kg生乳(2800g蛋白质)中添加1kg奶粉(240g蛋白质),蛋白质含量就能达到3.04%。若进口奶粉30万吨,则可加工出3000万吨液态奶。这对于如今根基未稳的中国奶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目前的局面?中国奶业又当如何面对?国内几大主要奶粉生产企业和有关专家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希望能够以此为中国奶业找到可行的应对之法。
企业应抓奶源,抓质量
中国国内的奶粉品牌现状有多糟,当雅培、雅士利、美赞臣、多美滋等洋奶粉的货架一次次被摆满,一次次被拿空后,从一旁始终摆放得整整齐齐却落满灰尘的国内奶粉的货架上我们已经清楚地知晓了答案。
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集团事务总监董玉国认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是最主要的因素。2008年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无疑导致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不信任。尽管目前国内的几大奶粉生产的龙头企业都采用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企业管理水平日益提高,产品质量也丝毫不输给进口奶粉,但消费者主观上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对进口品牌的盲目追捧。如何恢复消费者的信心,这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大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坚持优质原则。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彤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 包大跃
农业部奶牛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 王加启博士
除了认知上,国内产品在价格上同样不占优势。自2008年国内的原料奶价格持续波动以来,进口乳制品渐渐显现出成本和价格优势。以新西兰为例,由于其自然条件的天然优势,其奶牛饲养成本大大低于国内,同时新西兰政府对其奶制品出口予以补贴,而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也让其近乎摆脱了关税的压力。但对于国内的大型乳品企业来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必须发展本企业的奶源基地,使得总体成本远远大于那些直接进口国外奶源的企业。在这一点上,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认为,还是应该从狠抓奶源入手。必须大力提高中国奶牛饲养水平,提高原料奶质量,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那么仍然无法与进口奶粉相抗衡。进口奶粉应该是为了弥补国内奶源缺口而进行的短期行为,若让其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力将对中国奶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各大乳品企业应该完善加工工艺,保证产品质量。
这一点,王莹经理深有体会。她承认,在配方工艺上,国外奶粉有一个明确的限量值,质量始终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国内一些产品为了求新,配方经常更换,本身产品质量就存在隐患。她认为,在如今国内企业技术、设备等硬件不输给国外企业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强调自身产品质量的提高,包括配方、奶源等。尤其是原料奶,国内企业应该加紧建设自有奶源,同时保证原料奶质量。因为这是进口奶源对中国奶业造成的最大冲击。举例来说,国内的生产性企业通过进口国外奶源实现短期收益后,很多国内的供应性企业可能也将依赖于进口奶粉,这样不仅将导致产业链的崩溃,更会造成进口奶粉在国内企业更大的依赖性下开始涨价,最后导致中国奶业陷入更大的危机,不利于整个奶业的发展。
媒体报道应公开、公正
中国婴幼儿奶粉真的如此不堪吗?恐怕事实并非如此。那么缘何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会不断加剧呢?其中不得不说国内的公共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圣元的“早熟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时不时爆出的某某奶粉被检出三聚氰胺的消息让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而对于媒体来说,仿佛抓住了一根可以长时间增加发行量的稻草。谁家的婴儿一有风吹草动,不管有没有关系,就往奶粉身上推。虽然用“牺牲者”来称呼圣元并不合适(不能保证其本身并无问题),但中国奶业这一次因为圣元又噎着了。
董玉国总监就表示,媒体的舆论导向对消费者最终做出选择能起到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人们的消费信心受到“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打击的情况下,媒体对食品安全、奶粉安全等问题的报道应当更加慎重。然而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见诸报端,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这种带有情绪化,偏听偏信,不加核实的报道所造成的影响,比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在危害性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恢复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董玉国表示,包括雀巢在内的任何一家国内乳品企业都会欢迎媒体的监督,并希望能够与广大媒体一起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对乳制品生产、销售等问题进行报道。建议各媒体采取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切忌在没有弄清楚事实之前,为了抢新闻,刺激发行量而贸然发稿。这样非但不能表现出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还会对整个奶业造成极大的伤害。
国内一些企业连同相关媒体大肆为进口奶源唱赞歌的行为极不可取。这不仅是对国内的乳品生产企业的不负责任,更是一种伤害中国奶农的行为,与“三农”精神相违背。同时,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为现在的年轻母亲们提供科学、正确的育儿知识。一些企业也应停止配方奶粉可以代替母乳之类的不负责任的宣传。
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针对国外奶粉和奶源一步步侵蚀中国市场,蒙牛乳业李彤副总裁表示,过去我们一直认为高端市场是洋奶粉主要的侧重点,然而从当前趋势来看,中低端市场正逐渐成为洋奶粉争夺的下一个阵地。洋奶粉会在未来对国内品牌造成更大的打压,国产奶粉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降低。为了避免中国奶业成为世界奶业大战的牺牲品,我国政府应当从战略角度出发,采取开放与保护并举的措施,培育良好的消费市场,促进中国奶业的良性发展。
王莹还建议,针对国内奶源价格波动较大的问题,同时为了保障奶农利益,希望政府能够对原料奶收购给予补贴,并对原料奶粉的生产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降低企业生产税率,并鼓励出口;另外从扩大内需入手,培养未来的潜在消费者,加大对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支持力度,以增加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她还强调,同时应加强对超市、大卖场等销售渠道的管理,由于流通环节对企业的压榨,以及对国外、国内品牌的不同待遇,使得国产奶粉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因此业内流传这样一句话:“不进大卖场是等死,进大卖场是找死。”
伊利集团顾问包大跃表示,在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规模化养殖方面,希望政府能对牧场、奶联社、奶牛合作社等提供农业用地或给予补贴;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进口良种奶牛以及发展国产良种奶牛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针对优质饲料短缺的问题,希望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牧草和青贮种植,规范饲料市场。
董玉国总监则指出,对进口奶粉想堵是堵不住的,在中国与新西兰、东盟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经济体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后,已经无法通过关税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在进口过程中提高检测标准来进行一定的限制。同时他认为,随着消费市场的增长,乳制品进口增长是必然趋势,乳品贸易的波动也在所难免。同时要意识到,并非国外的奶粉就一定是最好的,只是我们本身的产品曾经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而给予了对方机会,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奶业发展的不均衡。不要忘记,国内很多企业的软硬件水平和表现出的质量都不亚于任何国外的高水平,但中国更多的还是那些水准不高的小农户,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奶业才是治本的方法。
正如董玉国所说,国产奶粉质量不过关,那么国外奶粉就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吗?实则不然,援引《扬子晚报》的一篇报道:在国内对进口奶粉需求强劲的背景下,洋奶粉今年大量涌进国内市场,量价齐增。然而随着洋奶粉汹涌而至,问题洋奶粉、问题洋乳制品的批次和数量也在激增。
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公开信息了解到,截至2010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共发布了6次进境食品不合格名单,其中共有14批次的乳制品不合格。其中包括25.25吨新西兰公司出品的全脂奶粉、149.875吨新加坡全脂奶粉检出阪崎肠杆菌,1吨来自美国的牛初乳检出亚硝酸盐。要知道,0.3~0.5g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进口的婴幼儿奶粉也同样问题不少。从最新公布的信息可以发现,有53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婴幼儿奶粉磷超标,另有171吨澳大利亚婴幼儿配方奶粉被检出锌超标。有关专家表示,过量的锌摄入可导致铜缺乏综合症,同时过量的锌很难被排出体外。
从这篇报道中能够看出这样一个事实:由于如今国内消费市场对洋奶粉趋之若鹜,看到商机的国外企业趁机将部分劣质奶粉倾销到国内。这对于国内消费者将构成极大的威胁。是盲目信任洋奶粉,还是给国产奶粉一个正名的机会,这个选择权当然由消费者来决定。而对于中国奶业来说,要做到“攘外”则必须先“安内”。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保证乳品的质量安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奶业,踏踏实实,一步步走才是摆脱当下这场危机的最佳方式,才是重获消费者信任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