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
2010-04-13张文明沈俊
张文明 沈俊
(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上海 200032;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肠道的炎症,病变局限在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以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发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在欧美发达地区其发病率较高,而近年来国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2]。本文总结分析 2000年1月—2008年6月我院诊治的129例 UC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结果、病理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和内镜表现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8年6月我院诊治UC患者129例,所有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肠道疾病,符合2007年济南会议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个人饮食习惯、家族疾病史等);临床症状(腹痛,粪便性状、大便次数等);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等]。另外选取40例健康人血液样本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1.2 临床和内镜分级 按美国胃肠协会(AGA)的UC诊疗指南分级[3],UC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为轻度:排便次数每天少于4次,伴或不伴脓血便,无全身中毒症状,血沉正常;中度:介于轻重度之间;重度:脓血便每天6次,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烧,贫血等),血沉升高。
镜下病变程度分级:轻度为结肠黏膜血管相消失,黏膜呈细颗粒状、发红、有小黄点。中度:黏膜粗糙,有糜烂小溃疡、接触性出血;附黏液性脓性分泌物。重度:广泛溃疡;显著自发性出血。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均数间差异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UC患者129例,男女比为1.58:1。年龄为15~70岁(平均 43.04岁),其中 41~50年龄段发病比例最高。其中发病年龄15~20岁5例(占3.87%),21~30岁 23例(17.83%),31~40岁26例(20.16%),41~50岁34例(26.36%),51~60岁28例(21.70%),61~70岁13例(10.08%)。患者病程最长15年,最短 16 d。短于1年21例(16.28%),1~5年58例(44.96%),6~10年38例(29.46%),10年以上的12例(9.30%)。其中10年以下占90.70%,以5年以下为多。
2.2 临床特征 腹泻、腹痛119例,黏液和(或)脓血便109例,里急后重82例,发热、乏力47例,体质量下降38例,贫血和(或)低蛋白血症34例,肠外病变 25例。轻度 53例(41.09%),中度 47例(36.43%),重度为29例(22.48%)。
2.3 结肠镜镜下特点 UC病变部位在直乙结肠36例,占27.91%;直肠 28例,占 21.70%;左半结肠 21例,占 16.28%;全结肠 19例,占 14.73%;右半结肠15例,占11.63%,呈区域性分布或跳跃分布10例,占7.75%。
内镜下黏膜表现以黏膜充血和血管纹理消失129例(100%);黏膜糜烂和溃疡108例(83.72%);假性息肉形成 69例(53.49%);肠腔狭窄 8例(6.20%);黏膜出血63例(48.84%);结肠袋消失15例(11.63%)。其中轻度22例(17.05%),中度58例(44.96%),重度49例(37.98%),以中重度居多。
2.4 病理特点 129例患者均有病理活检资料。其病理特点主要为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连续弥漫性炎症。多见黏膜慢性炎,多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结构异常、脓肿和肉芽组织增生等。未有高级别瘤变或癌症病例。其中黏膜慢性炎127例(98.45%);炎性细胞浸润72例(55.81%);隐窝破坏/脓肿54例(41.86%)和肉芽组织24例(18.6%)。
2.5 实验室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血沉增快(表1)。
表1 UC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室结果比较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等,无特异性,病因不明,反复发作[1-2]。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高,为2~10/10万[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有自身免疫、感染、遗传、精神因素以及氧自由基等多种学说。国外资料[5]显示,每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高发期为显示20~50岁,男女比例较接近。本组资料20~50岁占64.35%,与国外报道相近。
本组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乏力、体质量下降、贫血等,腹痛多在左下腹部。以腹痛、大便性状和习惯改变为主(占80%~90%)。病情以轻中度为多,占77%以上。
UC病变范围与整个病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率、临床症状的轻重和预后均有关联,但与疾病的临床过程无明确关联性[6]。在本组病例中病变累及范围以直肠和直乙结肠为主,半数患者在以后病程中其病变范围会发生变化,在 20年的随访中34%直肠/乙状结肠型和75.4%左半结肠型病变患者发展成为全结肠型。因此对于病程10年及以上、病变范围广泛的患者,应该进行定期结肠镜检查,包括多部位活检,特别要重视对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密切监测。
文献[7]报道,UC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增多是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的标志之一。血小板在这一病理过程中参与了血栓形成,促进炎症发生。活化的血小板可释放多种炎性介质,产生氧自由基,导致组织损伤,诱发血栓。这也提示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本组资料显示UC组的PLT,ESR等高于正常对照组。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对UC分期、分型有帮助。
1 周磊,陈成,王虹.血浆sCD40L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医学,2008,15(4):504.
2 郑红斌.溃疡性结肠炎全球发病情况比较[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42.
3 Kornbluth A,Sachar DB.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Ulcertive colitis practice guidelinesin adults(update):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J].Am J Gastroenterol,2004,99:1371-1385.
4 中国炎症性肠病协作组.310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6):368-372.
5 Jowett JL,Seal CJ,Welfare MR.Influence of dietary factors o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ulcerative coliti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Gut,2004,53:1479-1484.
6 Henriksen M,Jahnsen J,Lygren I,et al.Ulcerative colitis and clinical course:Results of a 5-year populationbased follow-up study[J].Inflamm Bowel Dis,2006,12(7):543.
7 韩红.炎症性肠病的血栓前状态[J].临床血液病杂志,2003,16(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