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肝移植术后病情观察与护理

2010-04-12陆国平张玉侠陆铸今

上海护理 2010年5期
关键词:移植术肝移植胆汁

金 芸,陆国平,张玉侠,陆铸今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201102)

1963年,Starzl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人体肝移植术。并随着手术技巧,抗排斥药物、免疫研究的发展,成人肝肾移植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终末期器官治疗的手段。而小儿脏器移植,特别是 2岁以下婴幼儿的脏器移植,在目前仍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术后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对患儿实施严密的重症监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我院于2002年实施了首例小儿亲体肝移植手术。现对我院自 2002年以来进行的 11例小儿肝移植术后重症监护要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2年 9月—2008年3月在我院接受的肝移植患儿 11例,其中男 7例,女 4例,年龄 3个月 ~3岁。所有患儿术前均存在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等肝功能衰竭症状。先天性胆道闭锁者 10例,药物性肝功能衰竭者 1例。11例患儿均接受了原位肝脏移植手术,手术完毕,均入ICU接受重症监护治疗。平均入ICU天数8 d,平均气管插管天数2 d。10例存活,1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于术后第 1天死亡。

2 护理

2.1 循环系统及肾功能监测

2.1.1 肝移植术中可能有大量的输血输液或失血失液,造成术后循环不足或水负荷过重。患儿入ICU后应当严密监测心率,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每小时尿量等。根据患儿平均动脉压、心率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判断心功能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心肌抑制及程度、全身氧输送及利用情况,也对术后评价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中心静脉压监测、每小时计出入液量、腹腔引流量和伤口出血情况等,判断患儿的有效循环血容量。肾功能监测通过尿量、血尿素氮、肌酐判断。影响肾功能的因素包括有效循环量、药物毒性。

2.1.2 合理安排24 h补液速度,留置导尿,使用精密集尿袋监测每小时尿量。观察并记录每小时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对肝脏移植患儿静脉补液量的控制,要求尿量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大于1m L[1],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 cmH2O左右。术前肾功能不全、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和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肾毒性,都可能导致患儿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障碍,而且肾功能不良是肝移植术后病死率增高的一项独立指标。因此,移植术后肾功能的保护是肝移植最终是否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应予以重视。密切监测电解质特别是血钾的变化。小剂量多巴胺可以维持肝脏和肾脏的适当灌注,保持轻度高压以利肾脏灌注和肝静脉回流。在确保导尿管通畅的情况下,密切监测每小时尿量、血浆尿素氮及肌酐的变化,警惕肾功能损害因素的存在。

2.2 早期肝功能的评估 早期移植肝功能不良是使移植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最严重者不仅需再次移植甚至失去生命,因此术后早期肝功能的正确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术后供肝功能监测的良好指标为 24至 48 h内 T管引流出深金黄色胆汁、术前代谢性酸中毒的纠正、凝血功能稳定和改善。胆汁的产生及流出率是移植肝功能良好的可靠证据:胆汁应该是含有丰富黏液的黏性胆汁,理想的颜色是金黄色。患儿的粪便颜色也应该由术前的陶土色逐渐转为黄色。若术后T管内未引流出胆汁,在排除导管堵塞情况下,提示可能移植肝脏无功能或血管栓塞;胆汁量的锐减或颜色稀薄提示肝功能减退可能,应考虑排斥反应的出现。

2.3 呼吸道的管理 移植手术的患儿入ICU后一般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适度镇静减少人机对抗。插管患者要进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分析监测等.吸入氧浓度不宜过高,应用最低的吸入氧浓度使氧饱和度维持在 95%以上。若患儿术前不存在呼吸系统疾病及发生呼吸问题的危险因素,应尽早拔除气管插管以减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给与氧气吸入并加强胸部理疗,雾化吸入,经常变动体位,翻身拍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雾化吸入装置应保持无菌防止吸入性肺炎[1]。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的深度、节律和频率等。结合血气分析判断有无呼吸衰竭表现,及时通知医师处理。本组 11例患儿中有 1例在拔出气管插管后出现呼吸频率增快,气促明显,血氧饱和度低,血气分析及 X线胸片提示患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伴肺不张表现,即予重新气管插管,在适当调高呼气末气道压力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治疗及气道护理,湿化气道防止分泌物干结。使用密闭式吸引装置减少脱机次数,给予正确的体位引流,加强肺部物理治疗,促进肺泡充盈扩张,患儿于数天后肺功能恢复正常,顺利拔管。

2.4 应用免疫抑制剂的观察和护理

2.4.1 免疫抑制剂治疗是移植术后治疗及防排斥反应的必要手段,患儿需终身服用,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肝肾移植的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但应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的浓度剂量用药方法。

2.4.2 皮质类固醇、环孢霉素、FK 506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各种感染、肝肾毒性、神经毒性、高血糖和诱发或加重溃疡。因此,术后感染的预防、药物浓度监测、肝肾功能监测、血糖监测、保护胃肠道功能等尤显重要。保证服药时间、药物剂量及方法的准确,服用FK 506时,在服药前2 h和服药后1 h均不宜再服用其他药品或食物;应该在相同的时间用同一种饮料服用药物,以减少药物吸收的波动性;若患儿存在腹泻、呕吐、胆瘘等情况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应遵医嘱适当增加药物剂量;抽血检测药物血浓度时间应在最后一次服药后12 h,以免影响测定结果。

2.5 预防感染 小儿肝移植术后大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移植术后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应之一,因此术后必须有严格的保护性隔离措施及规范的无菌操作。将患儿置层流室相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室内具备各项专用的治疗监护抢救设备和药物及生活必需品。限制入室人数,入室人员戴口罩、帽子,换专用鞋,隔离衣。预防继发感染,每日定时进行口鼻腔,尿道和会阴等处的清洁护理;术后 1周内每日行口腔、胆汁、腹腔引流液、痰、尿粪及空气的细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后改为每周 2次,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源和部位,及时处理。操作前后均洗手;更换各种引流管时,需用安尔碘消毒接头;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患儿病情允许,尽早拔除各种导管和引流管。

2.6 管道的观察和护理 患儿进入ICU后,应该妥善安置好各种引流管和导管,记录所有导管的放置日期和时间。婴幼儿体积较小,身上管道繁多,应时刻注意防止脱落和折叠扭曲。关注各引流管内液体的性质和量,保持管道清洁,保持引流管负压,定时计量并更换。术后患儿身上的主要导管有包括气管导管、胃管、导尿管、腹腔引流管、输液管道、动静脉压监测管道、T管。腹腔引流管和T管的放置护理尤为重要,T管是肝移植术后引流胆汁的通道,直接反映胆汁的色质量,可以提示移植肝脏的功能、胆瘘情况及有无排斥反应等,应确认其位置,保持其通畅,防止管道扭曲和管道内堵塞影响观察而延误治疗时机。维持周围皮肤清洁,及时换药[2]。

2.7 体温护理 由于长时间手术暴露,输注大量液体,血液灌注不足等原因往往可导致术后患儿体温不升的现象,应常规保暖,使用加温毯,输注液体管道加温等。由于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掩盖感染症状,应密切监测体温,及早发现感染及排斥现象。

3 小结

小儿肝移植术后 48 h变化最多,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最高,因此这段时间的监测治疗是一个关键阶段,需要一支训练有素、职责明确和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医疗护理队伍。对肝移植术后患儿实施严密的重症监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有助于促进患儿的康复。

[1]郑树森.肝脏移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0-491.

[2]王丹,陈明霞,王素英,等.亲体部分肝移植术患儿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19-420.

猜你喜欢

移植术肝移植胆汁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急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介入失败后的应用
一例心脏移植术后继发肺感染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
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之路
精密吻合移植术在眉毛自体毛发移植中的应用
椎管内阻滞在干细胞输注肾移植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