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创造了美”,是否马克思的美学主张?

2010-04-12

关键词:异化本质马克思

陈 辽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3)

“劳动创造了美”,是否马克思的美学主张?

陈 辽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3)

与黑格尔把异化看作是绝对观念的异化、费尔巴哈把异化看作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不同,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人类社会中,各种异化,包括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经济的异化等各个方面,并进一步研究了这种人的异化在不同阶级那里的不同情况,表现出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但未作论证。因此,这一美学命题只有放在马克思美学观的整体里加以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针对当时关于美是什么的讨论,马克思认为美既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但又不能离开人的感觉而孤立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人不只具有一般的能动性,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遗产,需要我们持久地、认真地、深入地加以开掘和研究。

“劳动创造了美”;异化观;美学观

董学文、陈诚两位先生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一文,[1]其中说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明确主张劳动创造了美”。没多久,朱立元先生在 2009年 8月 14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著文《阅读经典,切忌断章取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异化作激愤而深刻的批判”时说过的一句话,“怎么能够把这句话断章取义地抽出来,说成是马克思的美学主张呢?”对这一争议问题,由于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因此,我也想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马克思在论述他的异化观时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命题,但未作论证

与黑格尔把异化看做是绝对观念的异化、费尔巴哈把异化看做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不同,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人类社会中,各种异化,包括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经济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 (按: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2]91这种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最突出,但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了。马克思进而考察了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第一,在劳动同它的产品的关系上,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丧失。从前,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为集体所有也为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后来则为富人所有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 (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2]93这不是劳动的异化吗?第二,在生产行为中,表现为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因此,他们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也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不是劳动的异化吗?第三,表现在劳动不再是一种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而变成为一种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这种劳动异化,导致如下结果:(1)“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2]97(2)“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3)“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2]98-100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从一开始就和唯心主义的“异化论”划清了界限。它在历史发展、生产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中研究了异化问题,指出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劳动的异化是历史的必然,而随着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和私有制的产生也是必然的。因此,这种劳动的异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的异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又是一种进步。这就剥下了唯心主义“异化论”的神秘的、思辨的外衣,揭示出了“异化”的根源和本质的所在。马克思所以使用“异化”这一术语,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术语具有扬弃的意义,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只是为了“从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中来描绘现实的个人”。[3]317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异化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研究了这种人的异化在不同阶级那里的不同情况。他们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4]44正是从这种不同的异化中,马、恩清楚地看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生产和分配中的地位是根本不同的,从而得出了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的结论,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结论。“在整个对立的范围内,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无产者是破坏的方面,从前者产生保持对立的行动,从后者则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无产阶级在获得胜利之后,无论怎样都不会成为社会的绝对方面,因为它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随着无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本身以及制约着它的对立面——私有制都趋于消灭”。[4]44从异化劳动中产生私有财产和人的异化,从私有财产和人的异化中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产生以消灭私有制为自己历史使命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所以,共产主义就绝不是某种善良的理想,同样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 (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2]120“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归的一个现实的、以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2]131

马、恩异化观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他们并没有约许人的异化可以马上被消灭,共产主义可以立即实现。他们指出,只要在社会生产中还存在着分工,而这种分工又不是出于自愿的,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 。这也就是一种“异化”。这种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第一,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 ,就必然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又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前提的;第二,要有与生产力普遍相联系的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只有具备了这两个实际前提,人的异化才会被消灭,共产主义才会实现。“随着基础、即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这种调节消灭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化关系),供求关系的统治也将消灭,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3]39-40

马克思在批判劳动异化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但他还没来得及加以论证。

二、“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美学命题只有放在马克思美学观的整体里加以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

在马克思的美学观出现之前,对美是什么这一有关美学的根本问题,当时在欧洲流行的是两种回答:一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回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说,美是主观的;二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回答,认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前美就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美如同物质一样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与人无关。马克思既不同意唯心主义的回答,也不同意机械唯物主义的回答,而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回答。他在《手稿》中认为,美既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但又不能离开人的感觉而孤立存在。“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2]125-126这里的意思是很清楚的,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音乐美激起了人们对音乐的美感;另一方面,如果人们没有对音乐的感觉,也就说不上有什么音乐美。可见事物的美和事物本身不同。事物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即使人们没有感觉到、意识到它们,它们照样独立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但是,美却不同于一般事物,尽管它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它却不能脱离人的感觉而孤立存在。马克思的这一美学思想,导致他在 1857年以赞同的态度肯定席勒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美既是客观事物,又是主观境界。它既是形式——当我们判断它的时候,又是生活——当我们感觉它的时候。它既是我们存在的状态,又是我们的创造。”[5]因为席勒的回答接近马克思的美学思想。马克思在1858年 8月—1859年 1月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这一美学思想表述得更清楚。他以金银为例,“银反射出一切光线的自然的混合,金则专门反射出最强的色彩红色”,它们都具有“美学属性”;而人的“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所以金、银的色彩美最早被人们所感知,认识和发现。[6]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这一美学思想,而且作了充分论证:“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2]126马克思认为,人的美感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人如果缺乏对美的事物的感觉,他也就不可能感知、认识和表现美:“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4]126所以,在马克思看来,美既不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不能和物质等同,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完全符合美的实际情况。试问: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于地球以前,还没有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前,在人的本质力量还没有发展到产生美感以前,美在哪里?但是,如果自然界和社会中并不存在具有美学属性的事物,人类又何从感知、认识和发现它们的美?所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能够触发、引起、唤醒人的喜悦、愉快、崇高、雄伟等等感觉的具有美学属性的事物和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难了解,马克思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合乎美的实际情况的回答,既革了唯心主义美学观的命,又革了机械唯物主义美学观的命,乃是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它突出了人在感知认识和发现美的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体现了马克思在美学问题上的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观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美学属性的事物引起和产生了人们的美感。“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207另一方面,人的美感的产生和发展,又使得万千事物的美得以被感知、认识和发现。离开了事物的美的人的美感,如同离开了人的美感的美一样,都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美学界在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对这一问题,我国的美学家也有过多种回答。但对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以确切的阐明。其实,在马克思的这一回答中,包含了许多美学问题的出发点和结论。如果我们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关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在美学史上的革命意义,在其他一些重大美学问题的研究上,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进展。

和在美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的美学观点密切联系,马克思的另一美学思想是: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人不只具有一般的能动性,而且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96-97马克思的这一美学思想正是他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美学观点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既然人在感知、认识和发现事物的美的方面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那么,人在创造美的方面也必然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人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了人的本质力量,获得美的意识,又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过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又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有的译为“创造”)呢?马克思在这里作了清楚的说明,这就是既按照不同对象所属的不同的种的尺度,又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所谓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即按照劳动对象的自然形状、自然结构、物理性能、天然特性等客观属性进行生产;而所谓把人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那就是把人所特有的审美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以四五万年前我国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生产装饰品为例。他们既把贝壳、兽牙磨光、钻孔,又在贝壳、兽牙上面涂上赤铁矿粉加以染色,并把它们串联起来,于是制成了装饰品。根据贝壳、兽牙的自然形状、自然结构、物理性能、自然特性,在它们上面磨光、钻孔,可以说是按照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但在贝壳、兽牙上面染色,并把它们串联起来,则是当时“山顶洞人”根据他们的审美标准,即按照当时原始人的内在的尺度进行生产了。而这样的生产,就不只是满足人的肉体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因而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这样把两者统一起来进行生产和创造 ,对动物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对人类来说是经常的、普遍的、大量的。我国的木雕艺人,在各种不同形状、纹理的树根上,一方面根据物种的尺度,另一方面又把他们的审美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于是就雕刻成了寿星、武松、狮子抢绣球、猴子献蟠桃等等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太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的制造者,一方面按照各种金属材料、化学材料以及其他种种材料的性能、特性,制造能够适用宇宙飞行的飞船和航天飞机;另一方面又按照当代人的审美标准把宇宙飞船制作得极其美观、雄伟。如此等等。可见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乃是人的社会实践的特有规律之一。这一美学思想,对文艺创作的重大指导意义,是不待赘言的。当文艺家进行创作时,他必须发现和把握反映对象的客观真实——种的尺度,同时又要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的审美——内在尺度运用到反映对象上去,从而创造出真、善、美相统一的作品和艺术品。区别在于有的文艺家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创作,有的文艺家则不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创作。

既然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而一切创造都离不开劳动,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另一处地方又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2]93这一美学命题。这也是完全符合美的实际情况的。由于人的劳动,自然界被改造过了,成了人化的自然,自然美被认识和发展了;由于人的劳动,绘画、建筑、彩陶等等的艺术美被创造出来了。恩格斯后来在《自然辩证法》中发展了这一美学思想:“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不断革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8]

从美是客观存在的能够触发、引起、唤醒人的喜悦、愉快、崇高、雄伟等等感觉的具有美学属性的事物和人的美感的统一的前提出发,从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这一基本观点和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美学命题着眼,那么,在美学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审美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在原始社会里,由于人们共同劳动,劳动对象又常常是相同的,而人们的美感处于低级阶段,人的内在尺度也不是那么丰富多彩,因此共同美较多,审美的差异性不大。及至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人们分裂成为利害不同、地位有异、在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迥别的不同阶级。一些人终日劳动,另一些人不劳而获,一些人独占文化教育,另一些人被剥夺了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的权利,于是审美的差异性大于共同性,但是,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审美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一美学范畴却都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说明:“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2]125即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感官接触的是同一的审美对象,因此审美的共同性有了客观基础,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在各个具体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不一样的,各个人不同感官美感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又出现了审美的差异性。阶级社会的出现,只是扩大了审美的差异性,缩小了审美的共同性,以致出现了“美学上大大小小鲁滨逊故事的错觉”。[7]198但是审美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一美学范畴依然存在,并没有否定和消灭共同美。马克思关于审美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这一美学思想,对文艺创作同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民族意识来说,离开了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的审美经验、审美习惯而搞什么“独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但是,在文艺创作中,不顾人们审美的差异性,不在题材、风格、体裁、形式、表现手法上搞“标新立异”、多样化,那也只能使文艺创作走向公式化、概念化。我们的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到美学高度来说,正是以审美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一辩证的美学范畴为根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提出了美是通过比较被发现的这一崭新的美学思想。“倍尔西阿尼所以是一位无比的歌唱家,正是因为她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在这里也可以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唯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的种特性和类特性的比较。”[3]517-518从比较中认识和发现美,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杰出的美学思想。诚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美学属性的事物和人的美感的对立的统一,但是要认识和发现美,却非通过比较不可。倍尔西阿尼歌唱艺术的美,只有通过把她的歌唱和其他歌唱家的歌唱相比较,才能被认识和发现;黄金、白银的色彩美也只有同其他金属的色彩相比较才能被认识和发现;某一艺术品的美也只有与同类题材、同一艺术品种的其他艺术品相比较才能被认识、被确定。而比较,当然离不开人的美感,人的内在尺度,也不能离开被比较的客观事物,不能离开被比较的事物的物种的尺度。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是相互联系的,是他们的全部美学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发达的商品交换的阶级社会里,货币具有颠倒美丑的力量。这是因为货币在发达的商品社会中具有一种把观念变成现实而把现实变成观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从而首先造成个性的普遍颠倒和随之而来的美丑的颠倒,“货币的特性就是我——货币持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货币是一种外在的、并非从作为人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类社会产生的、能够把观念变成现实而把现实变成纯观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它把现实的、人的和自然的本质力量变成纯抽象的观念,并因而变成不完善性和充满痛苦的幻想;另一方面,同样地把现实的不完善性和幻想,个人实际上无力的、只在个人想像中存在的本质力量,变成现实的本质力量和能力。因此,仅仅按照这个规定,货币就已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2]152,154-155以后,马克思多次发挥了这一美学思想。这对于我们观察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许多美丑颠倒的文艺现象无疑是一把钥匙。

马克思在提出了他的美学观以后,也在《手稿》中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作出批判性的评价。马克思肯定,在黑格尔的美学中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具有“积极的环节”;但黑格尔美学中的辩证法是上下“颠倒”的,是一种“颠倒的说法”:“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象本质来确证真正的本质,而是通过否定假象本质来确证假象本质,或者说,来确证自身异化的本质,换句话说,否定的否定就是否定作为在人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对象性本质的这种假象本质,并使它转化为主体。”[2]172这一评价体现了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就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革命改造后的结果一样,马克思的新的美学观也是对黑格尔美学进行了革命改造后的结果。在马克思的美学观中同样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但是,马克思美学观中的辩证法是和黑格尔上下颠倒的辩证法完全不同的。

三、结 语

从上可见,“劳动创造了美”,确实是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时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但是,对“劳动创造了美”也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遗产,需要我们持久地、认真地、深入地加以开掘和研究。只有如此,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讨和探索,才能站到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前列!

[1]董学文,陈诚.“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7-5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4.

[5]希·萨·伯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35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4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0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53.

Abstract:Different from Hegel who considers the alienation of absolute concepts,and from Feuerbach who considers the alienation of abstract human essence,Marx points out inManuscriptthat,in the society of human beings,all kinds of alienation,including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root in the alienation of labor,the alienation of economy and other aspects,and that different classes having different alienation,thus displaying the unity of revolution and science.Based on this,Marx puts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labor creates beauty",but he does not give proof.Therefore,for this aesthetic proposition,we can not have a simple understanding.Instead,only by the general view ofMarx’s aesthetics,can we understand fully itsmeaning and values.For the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beauty at that time,Marx holds that beauty is the objective strength of human nature.On the one hand,it exists objectively in nature and society;but on the other hand,it cannot leave a person’s feeling to exist by itself.Human beings are different from animals,not only because they possess ordinary initiative,but also because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beauty.It is necessary for to make a probe,persistently,seriously and deeply,into Marx’s aesthetic heritage.

Key words:the"labor creates beauty";alienation;aesthetics

(责任编辑:李孝弟)

Is ItMarx’s Aesthetic Idea,the"Labor Creates Beauty"?

CHEN Liao
(Institute of Literature,Jiangs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jing210013,China)

A811 B023

A

1007-6522(2010)01-0107-08

2009-10-25

陈 辽(1931- ),男,江苏海门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异化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