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2010-04-12项东

关键词:教条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化

项东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算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8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80多年的历史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历史特征,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研究这些特征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推进,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严整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的行动指南。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是随着时代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其发展的深刻内涵就在于各国共产党人把它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特征相结合,并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提供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程度如何,不仅取决于中国对它的需要程度,而且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理论的运用程度,取决于这一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中国共产党本身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从诞生之日就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尽管党内早期曾出现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但从整体上和长时间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并在全党形成了高度的共识。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后者一经产生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成就。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却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腐败,经济文化落后,中华民族深陷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为了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富裕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坚持不懈的英勇斗争。但是,向西方学习的种种努力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人民陷入了迷茫之中。就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虽然马列主义是普遍真理,但中国的革命者却不可能从马列的原著中找到有关中国革命的具体答案。现实的斗争要求他们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建国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其实质就是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和党内早期教条主义占上风的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建立后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富裕的历史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也因为在探索中背离中国生产力及其落后的特殊国情而在实践中遭遇过严重的曲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恢复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终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党的自身状况的变化,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觉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昭示:要在中国真正实践马克思主义,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是一帆风顺、不需要费多大力气的。相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上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上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认识上经历了由被动的必然王国到理性的自由王国的提升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初期阶段,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论战的过程中就已经萌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火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就已提出,对于社会主义“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它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2]然而在建党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党内一直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一度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正是因为教条主义只知道背诵马克思主义的词句,照搬苏联经验,而不懂得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从而招致了中国革命几乎陷于失败的悲惨结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反对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搬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的错误做法,虽然遭到批判和撤职等不公正对待,却始终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在理论上,毛泽东早在1930年就发表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的重要论断,这成为后来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思想先导。以遵义会议为转折,中国共产党终于认识到要在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教条主义危害极其严重必须在思想路线上予以肃清。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于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然而由于教条主义有着深厚社会基础和长期历史影响,这次会议并没有使得教条主义真正得到清除。此后,通过七、八年的时间,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被最终肃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原则真正在全党形成了共识。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从此,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完成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建国以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又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得到了顺利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继续得到发展并增添了新的理论内容。

然而,1957年后,面临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问题,毛泽东在理论和认识上却逐渐发生了失误。一方面他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理解逐渐陷入了过去他自己一贯反对的教条主义错误;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也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片面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过分估计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忽视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严重不发达的现实。所以,尽管他自己认为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却因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所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酿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重大理论错误,并导致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内乱。这些都严重挫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年的曲折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几乎陷于停滞!

粉碎“四人帮”以后,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态度上再次发生了分歧,党内出现了“两个凡是”的不和谐音。在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4]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先导,邓小平率领全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不移、更加自觉,但党内党外“左”和右的声音不时地出现,干扰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然而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克服和反对这些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错误倾向的过程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现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发生其历史背景恰恰是教条主义在党内比较盛行的特殊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重大进展和理论突破正是以反对教条主义为契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在曲折中得以推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显著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无止境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就正式启动了。尽管在党的幼年时期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走过弯路,有过曲折,但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抗争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全党最终达成了高度共识。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被看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历史必由之路,但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以及能否顺利地实行下去,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难题。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和毛泽东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在中国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了可贵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就。然而中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国家,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毛泽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他在胜利以后有些骄傲,并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和中国国情的把握上犯了错误,由此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长达20年的重大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认真总结毛泽东同志造成失误的历史教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次出现新的历史局面。

经过异常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能否以及怎样继续沿着这条道路推进各项事业是更为严峻的考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新的历史成就,但同时国际国内形势也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江泽民、胡锦涛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理论内容,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基本规律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问题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5]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行动宣言。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实践没有止境,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6]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33.

[2]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06.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4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61.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9.

猜你喜欢

教条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教条主义本质的多维审视
教条主义本质的多维审视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教条主义研究综述
教条主义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