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研究

2010-04-12王甲成陈宝松

关键词:文科类校园文化人文

王甲成,陈宝松

(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属于高级形态的层次。它是人通过各种途径将人文知识进行内化而形成的、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理科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大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所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理、工、农、医等非文科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 当前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突出强调了教育为政治服务;在改革开改后,教育过程中又严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知识结构的倾向,人文教育被冷淡、被歧视、被挤压、被驱赶,致使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重功利轻理想,重个人轻集体,精神追求匮乏,道德水平滑坡,表现出浓厚的“经济人”、“工具人”色彩,严重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毋庸讳言,在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方面,缺乏现代化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与现代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视野狭窄,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涵盖面认识不到位,一提到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局限于多开几门人文类选修课,缺乏一种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功能、意义及其与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等,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位,科学技术至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并没有完全消除,这就必然导致实践上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能像重视专业课程那样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化设计,还没有真正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少高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只是开设了几门人文类的选修课程,而社会实践、学生课外自修、校园文化建设等隐性课程,尚未纳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视野,还游离于学校教育内容体系之外,以致使这些重要的教育环节和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在人文素质教育管理方面,缺乏规范性,还没有真正形成全方位人文素质教育长效机制。目前,多数高校只是对人文类选修课提出了学分要求,与学生的毕业和学位挂钩,而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课外自我修养、参与课余文化活动等,还都没有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尚处于自发状态。同时,对于高校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还没有提上日程,不仅没有专门的评估,而且也没有纳入高校综合评价的体系之中。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进一步加强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 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在古代汉语中,“人文”一词是指诗书礼乐等中国古代的礼仪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并以此教化天下。从今天的角度来理解,也就是指那些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优秀文化。在西方,“人文”一词本意是人性和教养(humanitas)。总体来看,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是对人类有益、具有教化意义的各种文化现象。[1]正是基于对人文概念的这样一种广义的理解,本文认为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该着眼于人文科学,同时把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自然科学课程中所潜在的人文内涵纳入视野,以“大人文观”指导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在这种意义上,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手段对非文科类大学生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人文素质提升、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途径包括传授人文知识、组织社会实践、人文环境熏陶、指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等。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非文科类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素质的形成必须以外部知识为基础,没有外部知识不可能形成素质,但素质并不是外部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外部知识的内化、沉淀和升华。人文素质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的。因此,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化为人文知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以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为核心,努力将知识的传授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 ,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感悟和自我实践修养,也就是在外在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方面下工夫。

总之,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精神风貌的综合表现,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必须以“大人文观”为指导,在重视受教育者将人文知识内化的同时,把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化纳入视野,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注重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三、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设计

根据以上关于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探讨,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从国情出发,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非文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自我修养体系、校园文化体系和评价体系。

(一)课程体系

1.设置人文类必修课

面向非文科类大学生开设人文类必修课程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人文类必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分步实施。首先可以开设1~2门具有综合性、典型性的课程,如《人文素质概论》、《大学语文》等;其次,用3~5年的时间逐步实现非文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不断线,即每学期有一门人文类必修课。

2.设置人文类公共选修课

人文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非文科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开宽视野,也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果说开设人文类必修课是强调和突出普适性、基础性,那么,人文选修课则着眼于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它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学习兴趣、爱好、特长等进行自主选课。

3.开设人文类辅修专业

开设人文类辅修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选修,是推进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辅修文科专业或者学习到新的知识,或者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能够为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陶冶道德情操, 塑造健康人格,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以增强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

4.开设跨学科综合性课程

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能解决。因此,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面向非文科类大学生所设置的综合性课程,应该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基础性、体现多元性、保持现代性、提倡开放性。

5.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内容不同,却可以发挥启迪思想、转化意识、塑造人格和指导行为的作用,承担起政治导向、方法指导、提炼综合和动力支持功能,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中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6.注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渗透

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为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通过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倍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社会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可行的办法在于抓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团学组织进行的实践活动,以此形成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体系。[2]

1.依托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使许多地方成为革命圣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增添了崭新的素材。各种纪念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革命圣地、秀美河山等,都为我们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充分发掘利用各地丰富的教育资源,有选择地把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保证经费和师资,使依托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的集中社会实践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主体。

2.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具特色的课程实践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目前,各高校都在按照中央的要求设计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采取分散调查方式,到工厂、农村、商店、车站、批发市场进行社会调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以当地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农村、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兼职教师,由老师带领学生集体参观考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采取参观监狱、旁听法院庭审、组织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则把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教育基地作为课程实践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可以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的重要依托。

3.依托专业实习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对于非文科类大学生来说,专业实习是不可或缺的必修环节,而且学分多、时间长,从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到毕业实习,可以说是四年不断线。非文科类大学生可以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和乡土文化;从各类建筑、道路、桥梁、机械的设计中透视美的存在,提高审美情趣;从对经济不协调发展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等。只要我们有意识地的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实习之中,专业实习就可以成为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

4.依托团、学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活动等,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和外延。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团、学组织的这些活动进行设计,在突出团、学活动主题的同时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的要求。

5.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自主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每年寒暑假期间,大学生都要离开校园,或是返回家乡度假,或是就地打工,或是异地旅游,都有属于自己支配的一段时间。学校可以要求非文科类大学生在校四年中,至少进行两次人文素质方面的自主社会实践活动,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社会风情、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考察调研。这样的活动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保证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受众面。

(三)课外自我修养

随着双修日的实行和节假日的增多,大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支配的课外时间,为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课外自我修养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非文科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课外自修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人文类自修课程

设置人文类自修课程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各校学生规模设置若干门人文类自修课程,由相关教学单位制定自修大纲和考试大纲,指定自学教材和辅导资料,到学期末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在学生自修过程中,相关教学单位要安排教师进行网上辅导、答疑,给予相应的指导。

2.规范日常思想品德自我修养

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挂起钩来。具体做法是第一学期为课堂教学,期末进行理论考试。另外设置课外思想道德修养学分,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教师指导下的自修,学生每学年提交一份经班委会讨论、辅导员签字的自修报告,作为取得学分的依据。

3.规范人文类经典作品课外阅读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人文类经典作品,是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非文科类大学生课外阅读人文类经典作品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把非文科类大学生课外阅读人文类经典作品作为课外教育内容纳入培养计划。做到有学分要求,促使非文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或者每学年读一部人文类经典作品。二是为学生提供人文类经典作品参考书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选择作品时有所遵循,避免盲目性。

(四)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主要背景,由校园内师生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塑造、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无言之教作用,加强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绿化美化、场馆建设、卫生环境等物质形态。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是大学形象好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发展而形成的、被校园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文化现象,包括体现学校特色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道德要求、优良传统、校训、校风等,是一所大学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校园精神文化最重要的内涵则是人文精神。具体来说:要发挥校训、校风的内聚作用,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举办高品位、系列化人文讲座;开展高情趣文化活动;组织人文知识竞赛等。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包括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的连结点,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和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的保障系统,它既有对思想、行为的引导和制约功能,又有对利益、秩序、平等和环境的保障功能。

(五)评价体系

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指按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是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由于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具有评价对象的复杂性、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和评价主体的不协调性,所以评价应以增强教育效果为导向,辩证看待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进展,而且要把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紧密联系两个方面的:一是对高校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工作的评价;二是对高校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评价。

1.高校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评价

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学校组织和管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领导、人文类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情况进行评价,基本目的是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进一步关注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加大学校相关经费投入的力度,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2.高校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评价

对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效果的检验,这是一种更难精确量化的评价。可从人文知识、能力层次、情感、意志、心理层次、思想、道德、信念层次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

四、 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到人的素质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诸方面,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面对当今自然科学日益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高校必须加强非文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同专业教育相比较,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非功利性和教育效果的潜移默化性等特点。而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涵养人文精神是一个长期过程。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非文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汝伦.再论人文精神[J].探索与争鸣,2006(5):11.

[2]贾甚杰,侯英,周振海.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4):134-135.

猜你喜欢

文科类校园文化人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人文绍兴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人文社科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论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